豫剧经典剧目论文集

豫剧史(五)面向未来

追溯历史,豫剧是一种在人们的培育和自我改造中不断发展壮大的剧种。展望未来,也将继续保持以人为本的品质,坚持改革创新,在新时代的曙光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山东人去了关东,却没能把鲁剧带到东北,川剧也没有离开四川。但河南人所到之处,大地上都有豫剧的芬芳。黄河文明圈的人民和社会,是养育豫剧的广阔而厚重的土壤。

在新中国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豫剧曾随着逃离战乱的河南人向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豫剧在艺术上更加成熟,并迅速向周边和边远省份发展。河北、山东、湖北、江苏、安徽、西藏、黑龙江、台湾省等16个省区成立了豫剧表演团体。据往年统计,全国豫剧专业表演团体超过130个。还有很难统计清楚的业余豫剧表演团体,据说有3000多个。可见豫剧风靡全国。

豫剧来自中原,来自中国,但也以酣畅淋漓、粗犷豪放的风格洗尽了欧洲人的耳目。

改革开放后,豫剧面临着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豫剧需要艺术的自我调整来适应这种环境。在调整过程中,豫剧和其他剧种一样,一度陷入困境。在党和政府的文艺政策指引下,豫剧面向人民,改革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文化厅文化处或艺术处负责人:河南省戏剧大赛从1985开始,至今已举办9届。介绍了一些剧目和演员。比如《西湖公主》《我帮不了爸爸》《红果红》《老子之子黑仔》《程英救孤》《砍头》《春秋时期的一个姜小白》《新版白蛇传》等,都是在话剧比赛中呈现的。除了戏剧比赛,我们还和一些热心戏剧活动的团体组织其他戏剧比赛,比如豫剧十大才子评选,豫剧小丑比赛,青年演员歌唱比赛等。这些都为演员的成长提供了机会。

戏剧比赛是对戏剧创作的有力推动。利用竞赛,引入竞争机制,调动了无数文艺工作者的戏剧创作热情。每一次比赛,艺术家们都互相学习,互相观摩,比赛也成了广泛的艺术交流活动。每一次戏剧比赛也是一次强有力的戏剧批评活动,人们在其中表达自己的思想,评论戏剧,从而引导戏剧创作的方向。

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戏班体制开始多元化,仍有大量的国有戏曲团体。与此同时,出现了不同体制的豫剧表演团体,如民间团体和企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一些私营和企业剧团开始掀起红盖头。

企业与戏曲联姻,往往是出于一种文化情结,一种对豫剧的尊重。

在时代的大潮中,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出现了越来越引人注目的波澜。无论是观众的欣赏兴趣,还是戏剧的艺术创作,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豫剧的表演方式也更加丰富多彩,广场表演、自娱自乐表演、戏曲茶馆表演、电视转播等形式更加活跃。这说明人们的现实生活离不开豫剧的滋养和抚慰。

广场式的戏曲表演是民间的,民间的。没有严格的标准,比较宽松,随便进出,还有其他活动,比如贸易活动,娱乐活动等等。剧院非常热闹。在这里,中国民间戏曲的各种功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既满足了凑热闹的心理,也满足了亲友相聚的心理,还满足了“* * *享受”参与某些活动和仪式的心理。

这些心理上的满足能给人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孩子们随意进出这样的剧院,有时还会停下来看台上的表演。久而久之,他们从小就养成了国剧的审美习惯。

在城市正规剧场的演出,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纯粹用心欣赏的理想环境。但它的很多规范,已经把所有不利于纯审美的成分都净化了。因此,广场表演是一种不可忽视的传统戏曲表演形式。

河南各地都有自娱自乐规模不等的豫剧演出。表演者纯粹是出于对豫剧艺术的热爱。他们不仅把豫剧作为欣赏对象,而且成为自己生活乃至生命的有机组成部分。

近年来,豫剧中出现了一种茶馆式的戏曲表演,实际上是明清时期茶馆、酒楼表演风格的翻版。如今在戏曲茶馆的表演和正规剧场的表演很接近。票是买的,座位是正规的,还有小舞台。

Xi安距离郑州900多公里,地理位置似乎已经超出了河南的范围,但豫剧在这里依然兴盛。

在落后于时代潮流的尴尬局面下,传统豫剧艺术与现代媒体的联姻成为突破自身局限的又一艺术追求,很快成为豫剧与观众沟通的主要方式。从此,豫剧艺术的天空中出现了新的光芒。传统艺术与现代最佳文化形式相融合。

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是豫剧与现代媒体结合进入大众精神生活的成功范例。这个栏目扩大了豫剧的影响力,刺激了消费,培养了一大批豫剧观众。豫剧通过电视的传播“飞入”寻常百姓家,栖息在更多观众的情感枝头。

电影电视协会秘书长张志公:去年我们举办了征文比赛,让《梨园春》锦上添花。比赛正值非典时期,比赛的宣传力度很小。就这样,还是收到了1000篇左右的论文。无论是褒是贬,都是希望梨园春长盛不衰。在一篇文章里,一个小女孩说她在看《梨园春》的时候看到了常香玉奶奶。她想记录那一期的《梨园春》。不幸的是,机器坏了,她急得哭了起来。晚上,她睡不着。她睡着后,梦见自己在梨园春天,那是一座很高的建筑。她还见到了梨园春天的主持人,主持人允许她录制这个节目。她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郑桐:河南卫视之所以开设《梨园春》这个栏目,就是看到了戏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很多人看不到戏曲和人民群众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电视节目排斥戏曲。普通人整天看电视,却满足不了欣赏戏曲的需求。我们用最现代的传播手段,把人们需要的传统艺术送到千家万户。而且对国剧进行了观众参与、比赛手段等适合电视传播的方式处理,一下子赢得了观众,很多市台甚至县台也纷纷效仿,开设了很多类似的栏目。可以说,中华民族在那里,戏曲在那里,中原人在那里,豫剧在那里。《梨园春》或者类似的电视节目还会继续下去,还会有观众。

在历史的某个时期,在大陆长大的人来到台湾省,他们也把豫剧的种子和感情带到了这个美丽的岛屿。2002年,当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把豫剧送给这些想家的人时,这里的人们又哭又笑。

为了使豫剧尽快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豫剧界的有识之士,以建设精神文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高度责任感,努力探索,大胆实践,摸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谭敬波:豫剧在主动适应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方面,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在剧目的制作上,要注意适应当今观众对观赏性和娱乐性的追求,舞台更加美观漂亮。

一些剧团注重采用多种表演形式,剧目生产趋于多样化。小皇后豫剧团既能适应城市里的现代剧场演出,也能适应茶馆演出。在剧目制作方面,有适应知识分子观众的《美丽涅槃》,有适应保守观众的《吴凤岭》,有适应老年观众的定向剧目《花鹊》。

文化厅艺术处处长冯双喜:一些院团在多渠道集资中,在产品推广和拓宽市场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如豫剧第一集团通过与企业联姻、互惠互利的方式筹集资金,加强产品推广,拓宽市场,开了一个好头。他们还进行了适合市场规律的管理,提高了戏剧的生产能力。

豫剧是一门优秀的民族艺术,今天传承和爱护它是每个人的责任。

禹州市在继承和创新豫剧艺术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2003年,剧团的《青山之恋》参加全国映山红艺术节,受到好评,获得表演优秀奖和剧本一等奖。

今天豫剧团体一定要有市场意识,也就是说排演一部戏,要考虑观众的需求,有没有市场,市场有多大,在哪里等等。要考虑支出和收入,是否有盈利。

偃师豫剧团团长王艺红:我们也从教训中清醒。有一年,我们拍了一部戏。号称“五个一”,投资百万,请来了一流的编剧,一流的导演,一流的音乐设计,一流的舞蹈设计。目标是拿到省话剧比赛的大奖。结果我没拿到大奖,我也不再参加大赛了,也就没法营业演出了。从这次失败中,我们懂得了,剧团要想生存发展,必须要有市场意识和观众意识。

有人说剧团的编剧和导演是话剧的根基,所以著名演员往往是剧团的旗帜。只要这面旗帜在艺术的天空飘扬,剧团的生命力就会变得顽强。目前,多出戏、出好剧,用好的产品改善剧团的生存状况,是豫剧团努力的方向。

豫剧三团副团长张平:我们注意到豫西和豫东的观众在艺术品味上是有差异的。豫西观众比豫东观众更喜欢悲剧。但是,我们就是想填补这个空白,制造一些悲剧。他创造了程英的《拯救孤儿》和窦娥的《非正义》。我们心里总是有一个听众。这部剧在改编和排练的过程中,一直考虑市场问题。因此在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在一定时期内,戏曲演出市场也需要人为的引导和培育。目前,中国传统戏曲难以在城市剧院上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艺术形式多样,竞争激烈。中国传统戏曲一直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现在的中青年人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知识积累非常贫乏,对欣赏这门独特的艺术缺乏兴趣和热情。

人民剧院经理李(主要内容):对此,戏曲界要有清醒的认识,为民众普及戏曲知识,培养民众的欣赏兴趣。其实这也是戏曲市场的培育。在发达地区,对在城市剧院演出的团体给予慷慨的补贴是培育市场的一种方式。前几年,人民剧院采取了一些办法来培育市场,比如利用戏迷让剧院繁荣起来,给他们优惠票,组织他们举办戏曲活动。大惊小怪。人民剧院的歌剧演出数量也迅速增加。

凝固的黄土地,流淌的黄河水,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从中孕育了浓郁乡土气息和文化底蕴的豫剧。豫剧从农耕文明的土壤中溅出慷慨雄浑的音符,在中原人民顽强和平的心中绽放,再以真善美的艺术芬芳传遍中华大地。

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人类迎来了信息时代。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对豫剧的生存和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投身豫剧事业的艺术家,只有不断汲取生活的营养,提高艺术品位,放大心中的梦想,才能站在最前沿,让豫剧事业永放光芒。

豫剧披着上百年的历史星云,承载着无数代人的悲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分支。在以后的日子里,它还会散发出时代的青春气息,无数人还在赞叹她的美丽和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