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文化现象论文

孔子:

经验

孔子从二十多岁开始,就想干一番事业,所以非常关注天下大事,经常思考治国的各种问题,经常发表一些见解。到他30岁的时候,他已经出名了。鲁二十年,访鲁,召见孔子,与他讨论称王的问题,孔子由此认识了。鲁二十五年,鲁国发生内乱,鲁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去了齐国,在那里受到了齐景公的赏识和款待。他甚至准备把尼西周围的田地封给孔子,却被大夫颜英制止了。鲁二十七年,时,齐国大夫想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助。齐景公说:“我老了,还能用。”孔子只好逃回鲁。当时的鲁国实际上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里,叫做“陪臣治国”。因此,孔子虽然有两次进入政界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直到9年被任命为京师宰。此时孔子51岁。孔子主政中都一年,成绩突出,被提升为小司空,不久又被提升为大司寇,拍照照顾鲁国。12年,为了削弱三环(三世领袖、叔和石,因是的三孙,故称三环),鲁当时的国家政权实际上掌握在他们手中,三环的一些家臣也不同程度地控制着三环),孔子采取了降三环的措施(即拆毁三环所建的城堡)。后来攻陷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环的矛盾也暴露无遗。13年,鲁定公,齐国送80个美女到鲁国,姬桓家接受女乐。君主和他的臣民沉迷于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在郊祀,祭后给大夫们送肉时,没有像往常一样把肉给孔子,说明嵇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寻找出路,开始了环球旅行。

孔子先带弟子到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敬孔子。按鲁的俸禄标准,给他六万俸禄,但不给他官职,也不准参政。孔子在卫国生活了大约10个月。因为有人诽谤卫灵公,卫灵公对孔子产生了怀疑,并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着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投奔陈。路过匡城的时候,因为误会被人围攻了5天。我逃离了匡城,来到了迪普,遇到了发动叛乱的卫国贵族叔叔,再次被围困。逃跑后,孔子回国保家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迪普回来了,非常高兴,亲自去迎接他。从那以后,孔子几次出国,又几次回国。一方面,卫灵公对孔子有好有坏;另一方面,孔子出国后,无处可去,不得不返回。

到了二年(孔子五十九岁),孔子离开魏国,经过曹、宋、郑,到了陈,在陈住了三年。当吴国攻击陈时,战争爆发了,孔子带着他的弟子离开了。楚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就派人去迎接。陈、蔡的大夫知道孔子做的事有问题,怕孔子在楚国受到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他们派劳工把孔子和他的弟子围在路中间,不靠前面的村子,不靠后面的店铺。在吃完他们带来的所有食物后,他们被剥夺了7天的食物。最后,子贡找到楚人,楚出兵迎击孔子,孔子和他的弟子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回到卫国,在弟子冉求的努力下,68岁被迎回鲁,但仍是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治而死。

作品

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学的创始人。相传弟子3000人,圣人弟子72人。孔子带领弟子环游世界14年。孔子也是古代文学的组织者,他曾经

他编辑诗文书籍,定义礼乐,为《周易》作序,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是一位教育家、思想家和半个政治家,但最重要的是,他是一位高尚的知识分子。他正直乐观进取,一生追求真善美,一生追求理想社会。他的成功和失败都和他的性格有关。他性格的优劣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

生气健忘,开心健忘。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怒而忘食,乐而忘忧。我不知道我的晚年就要到了。”当时孔子已经带领弟子环游世界九年,历尽艰辛。他不仅没有得到省长的任命,还差点死掉。但是孔子没有气馁,依然乐观,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知道自己做不到。

安于贫穷

子曰:“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的心目中,主持正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当贫富与道德发生矛盾时,他宁愿贫穷也不放弃道德。但不能把他的太平安乐看作不求富贵,但求维护道,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孔子曾说:“富而贵,人欲其所欲;不走大路,哪儿也去不了。贫穷和吝啬是人们所厌恶的;不走大路,就不走。”“有钱可用,虽然鞭子多,我也做得到。你要不到,就按我说的做。”

学而不厌,教而不厌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所以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他在当时很有名,几乎被认为是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本人并不这么认为。子曰:“圣人不可学,而教不厌。”孔子得知没有老师。谁有知识,谁不懂,就拜他为师。所以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

遵循正直的道路——行为正直

孔子天性正直,主张直行。他曾说:“我对别人,谁毁我名誉?”有名气就要去尝试。思敏也,三代之所以直行。“《史记》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要求老子讲礼貌。临走时,老子赠言:“精明透彻,近死,善议人。辩广大者危,恶者也。做儿子的不该有自己的,做部长的不该有自己的。“这是老子对孔子的善意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缺点,就是看问题看得太深,说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立场的人,给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危险。

帮助别人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他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真诚大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为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都是他的人生准则。

庄子:

经验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蒙城县东郊(今城关镇东城路)人。曾任漆园官,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做过蒙城漆园(本县涡河北岸漆园旧址)的小官吏,但不久就辞职了。他住在一个简陋的巷子里,写书。生活难以维持时,我向侯剑河借粮。楚威王听说中国的庄周是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于是他派使者去漆园(蒙城)为他的女儿准备礼物,并请庄子做楚国的宰相。使者明确表示楚王认为相是旨意后,庄子笑着对楚使说:“一千块钱是重礼,相是最高的。不过,祭祀的时候没看到牛吗?人们把牛养肥了,献祭的时候,穿着红色的衣服。他们不是把他们带到祠堂杀了当祭品吗?我宁愿在冷漠中生活,也不愿牺牲奶牛。”庄子在一个笑话里“说话像牛”,从来没有当上楚国的宰相。

战国初年,诸侯兵戎相见,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学术流派争鸣,形成了他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库,相距不过百里,所以又被称为“老庄之学”。

晚年,庄子常在蒲水(今城南虬河)和漩水中垂钓,在濠梁(今安徽凤阳临淮城西南)游泳观鱼,与鱼鸟一起享受宁静闲适的生活。

作品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丰富,文风多变,浪漫主义色彩浓厚,以寓言的形式幽默讽刺,对后世的文学语言影响很大。他的作品包括《庄子》,也被称为《南华经》,道教经典之一。《韩曙文艺志》中记载了《庄子》五十二篇,现存仅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定为《庄子》;外来的杂篇,可能夹杂着他的弟子和后来的道家著作。

《庄子》具有很高的哲学和文学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万物之论》、《养生大师》等,其中《我对牛的巧悟》在后世尤其流行。

“仁”字被视为儒家的象征,“德”字则是道家思想的精髓。庄子的“道”是天道,是模仿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有害。

在庄子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自然,“人”是指一切人为的、背离自然的东西。“人造”这个词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假”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摒弃“人为”和人性中那些“虚假”的杂质。服从“天”,从而沟通天地的,正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现实生活是自然的,不需要我们去教导,也不需要我们去开什么药方,而是需要我们去摆脱我们所遗忘的,遗忘我们所做过的,遗忘我们所做过的,遗忘我们所做过的。既然如此,还需要政治宣传、礼乐教育、仁义劝导吗?庄子认为,所有这些宣传、教育、劝导,都是人性中的“伪”,应该摒弃。

老庄哲学作为道家学派的始祖,是中国哲学中唯一能与儒家以及后来的佛教相抗衡的。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绝不低于儒释道。

蒲松龄

经验

(1640-1715,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又名陈坚,别名刘全居士,人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小说家,山东淄川县蒲家庄(今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人。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地主家庭。19岁,考童子,以县、州、道三考第一而闻名。他是一名博士生。然而,直到71,他才成为一名进贡学生。生活所迫,他受宝应县老乡孙辉之邀,到他家做客几年。他在该县西埔村毕家中主要从事学校教师工作,并从事学者工作近40年,直至71岁。1715(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死。被称为“聊斋先生”

作品

蒲松龄一生热衷于科举考试,却始终不得志。72岁补岁贡生,所以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一生完成了8卷491篇《聊斋志异》,约40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事,将花、狐、鬼世界中的事物拟人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恨情仇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中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奇幻,跌宕起伏,文笔凝练,叙述有序,被誉为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这本书是“特藏中最著名的一本”;郭沫若先生为溥故居题词,盛赞溥书“写鬼写魔高人一等,刺贪刺虐”;老舍也评价过蒲的“鬼狐有个性,使其笑骂成篇”。

《聊斋志异》一书写成后,蒲松龄因家境贫寒无法出版,直到1766(清乾隆三十一年)才出版。经过多次争相转载,国内外版本已超过30种。著名的版本有清客亭版、朱雪斋版等,已有近20个国家出版了译本。中国有100多种《聊斋》出版物,160多部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的戏剧、电影、电视剧。?

除了《聊斋志异》之外,蒲松龄还有大量的诗歌、戏剧、民歌以及农业、医学方面的作品。文集13卷,400余篇;诗歌6卷,1000多;字1卷,100余谭;三个剧本(考证)

九转小贩,钟美过生日,大闹一场);民歌14种(墙故事、古、慈悲歌、歌、灾、竖琴乐、蓬莱宴、君爷茶、穷汉词、丑君巴、快歌、羡咒、幸仙、补行云歌),还有农桑经、农桑经。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格和艺术风格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小说大多以玄幻的形式谈狐谈鬼,但内容却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反映了蒲松龄所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们的思想诉求,融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说:“敛腋窝,续幽冥录,不耻也;徒然提笔写的只是寂寞愤懑的书:寄托于此,可悲!”在这本小说集中,作者寄托了他对现实生活深深的孤独和愤怒。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把《聊斋志异》这个奇特有趣的故事当成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刻理解其中的爱恨情仇,悲喜交加,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历时很久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发展变化,作者的世界观本身也是矛盾的,所以该书的思想内容是混杂而复杂的。但总的来说,优秀作品占一半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总体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魔高人一等,把贪婪和谩骂刺进了木头里。”

鲁迅:

经历和作品

1898去南京留学时改名为周树人。鲁迅()是大哥,周作人是老二,周是老三(《风筝》里的弟弟)。“鲁迅”是他在1918为《新青年》写作时开始使用的笔名,从此成为世界上最受尊崇的笔名。出生在一个破败的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到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赴日留学,原本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改变民族精神。1905-1907参加革命派活动,发表《摩罗诗论》、《文化偏见论》等论文。在此期间,我奉母亲和妻子朱安之命回国结婚。1909年与哥哥周作人合译《外国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和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委员,在北京大学和女子师范大学任教。1918年5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首次以“鲁迅”笔名出版,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1918至1926期间,先后创作出版小说集《呐喊》、《流浪》、《随笔》、《坟墓》、《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散文诗集》、《散文集》、《晨花夕拾》。其中《阿q正传》发表于6月1921 65438+2月。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政府通缉,南下厦门大学任中文系系主任。1927 1月,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任中山大学教务主任。1927 10到了上海,开始和他的学生许广平一起生活。1929,儿子周海婴出生了。1930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同盟、中国左翼作家同盟、中国民权保护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到1936,创作了《历史小说集》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杂文,被收录在《姬友》、《三弦》、《二心》、《南强北动员》、《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等。鲁迅的一生为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全国新报副刊(B)》、《芒源》、《语丝》、《奔跑》、《萌芽》、《翻译》等文学期刊主编;对青年作者的热情关怀和积极培养;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介绍国内外名画、木刻;收集、研究、整理大量古典文献,编著《中国小说史略》、《中国文学史大纲》,整理《姬》,编著《会稽县旧书杂记》、勾古小说、唐宋传奇、旧小说笔记等等。

1936 10 19日上午,鲁迅在上海逝世。成千上万的普通民众自动前来为他送行,他的灵柩上挂着写着“国魂”(沈钧儒手书)的横幅。安葬在虹桥国际公墓。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鲁迅把目光聚焦在社会底层,描写了这些底层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这与鲁迅的创作目的是分不开的。鲁迅说:“我的材料多取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者,意在揭露疾病的苦难,引起治疗的注意。”(如何用南方口音和北方口音开始一部小说?)这种表达和改善生活的创作目的,使他描写了孔乙己、花老栓、单思思、阿q、、祥林嫂、艾谷等一些最普通的人的最普通的悲剧命运。这些人生活在社会底层,最需要周围人的同情、怜悯、关心和爱护。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人们给他们的是侮辱和歧视,冷漠和无情。这样的社会是正常的社会吗?这种人际关系合理吗?最让我们难过的是,他们生活在一个无爱的世界里,被生活折磨。但他们也缺乏对彼此真诚的同情。他们对自己同类的悲惨命运采取旁观甚至欣赏的冷漠态度,在被比自己弱小的欺凌者压迫欺凌时发泄被压抑的怨恨。在孔乙己,有恶意嘲讽孔乙己的短袖客;《阿q正传》里,别人欺负阿q,而阿q欺负一个比自己弱的小尼姑。在《祝福》中,鲁镇的村民把祥林嫂的悲剧作为一个有趣的故事来欣赏...这一切都让人感到一股寒意。鲁迅对他们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鲁迅是爱他们的,但他希望他们认识到,他们可以自立,独立,自强。

除了社会底层人物,鲁迅还塑造了一些新觉醒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有进步的需求,有改善社会的美好愿望,对人对己有真挚的感情,有真挚的爱情,但当时的社会是容不得他们的。“疯子”诅咒食人现象,希望每个人都成为“非食人者”,成为“真正的人”,周围的人都把他当成疯子,想赶快摆脱他(《狂人日记》);于霞为社会而死。喝茶的人称他为“疯子”,而华老栓则用他的血治好了儿子的病(药)。魏关心中国社会,但社会迫害他。当他不再关心中国社会的时候,周围的人都来巴结他(孤独的人)。《在酒楼上》中的吕,以及《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都为社会和自己进行了追求和奋斗,但在停滞落后的中国社会中,他们都经历了悲惨的命运。

鲁迅对有权有势的人和伪君子有着深恶痛绝的态度。《孔乙己》中的丁,《阿q正传》中的赵爷爷,《祝福》中的陆思大师,《长明灯》中的郭老娃,《离婚》中的七大伟人,都是这种厉害人物的形象。他们很强大,但他们对他人的命运没有真诚的关心,对社会进步没有热情。他们只关心自己的权力和地位,自私,虚伪,冷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提高。肥皂里的四明和高里的高都是伪君子和伪君子。他们声称关心社会道德,但实际上他们都是不道德的人。

鲁迅的小说写的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却充满了无穷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从何而来?来自于他对人和人生的细致描写,对人内心微妙心理的精辟描写。读鲁迅的小说,总有一种“发现的喜悦”。画面是普通的画面,人物是普通的人,但在这样的普通画面和普通人身上,我们总能注意到平时不会注意到的特点,感知到平时不会注意到的人的心理活动。正是由于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精辟的心理刻画,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才具有了越久越醇厚的特点。在青春里,我们涉世未深,没有更多的个人生活体验。鲁迅的小说是整体进入我们的感官世界的,但我们无法充分感受到隐藏在我们感受到的人物和画面中的内涵有多么丰富。随着我们社会阅历的增加,生活阅历的加深,这些人物和画面的内涵会不断从中萌芽。为了揭示不同生活场景的不同含义和不同人物的命运,鲁迅小说的结构是多变的,几乎一种风格一种写法。《狂人日记》不同于《阿q正传》,孔乙己不同于《白光》,故乡不同于《祝福》,孤独的人不同于《伤逝》。不仅结构风格不同,音高节奏也不同。《孔乙己》是那么的简单冰冷,而《伤逝》是那么的曲折深刻。鲁迅的小说是小说加诗,意境深沉,外冷内热,运用民族语言的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

鲁迅在创作《呐喊》、《彷徨》的同时,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前者发布于1928,后者发布于1927。如果说《呐喊》、《彷徨》中的小说是鲁迅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严峻写照,意在警醒沉睡的人们,那么《朝花夕拾》中的散文则是鲁迅温暖的回忆,是对滋养他生命的人和事的深深怀念。小时候,保姆的母亲藤野先生在一个被歧视的环境里给了他真诚的关怀,生活坎坷、孤傲不羁的老朋友范爱农给了他充满无限乐趣的“百草园”,还有吸引他好奇心的民间戏剧、民间娱乐活动...所有这些,在这个险恶的世界背景下,都透露出明亮的色彩和温暖,滋养了鲁迅的一生。这些散文集抒情、叙事、议论于一体,时而像平静的港湾,时而像翻滚的大海,时而像奔腾的河流,时而像蜿蜒的小溪,集中体现了鲁迅散文创作的艺术成就。与《朝花夕拾》中清晰细致的散文不同,《野草》中的散文诗呈现出一种空灵奇幻的意境。它们就像一团团的情感云朵,在空中旋转漂浮,变幻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形状。鲁迅内心的苦闷幻化为梦境,幻化为超越的想象,使《野草》成为中国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一朵奇葩。鲁迅曾对别人说:“我的哲学全在《野草》里。”鲁迅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体验和最神秘的哲学感悟都是通过这种奇特的艺术手段传达出来的。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鲁迅的杂文应该首先充分体现他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杂文”自古有之,类似的例子在外国杂文中也能找到。然而,只有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在鲁迅的手里,“杂文”文体才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巨大的思想潜力。鲁迅杂文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化的一部“史诗”,既记录了鲁迅一生战斗的成果,也记录了当时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当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想要创造一种适合中国现代发展的新文化、新思想时,却遭遇到不同阶级、不同人物、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诽谤和攻击。鲁迅杂文就是在这种无固定战线、无固定敌人的思想文化斗争中自然形成的。从五四开始,鲁迅就开始以杂文的形式与反对新文化的各种论调作斗争,但那时他还不自觉。后来有人开始嘲笑他是“杂文家”,他也更加意识到“杂文”的力量,开始有意识地从事杂文创作。鲁迅说杂文是“感应的神经”,能“对有害的东西立即作出反应或作出斗争”,从而在旧文化旧思想的荆棘中开辟出新文化新思想发展的曲折道路,使之得以存在、发展和壮大。鲁迅一生写了65,438+,如《坟》、《热风》、《盖华集》、《续盖华集》、《三纪弦》、《二心集》、《南调北动员》、《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切割亭随笔》、《切割亭随笔二》、《切割亭随笔终本》。其中有无情的揭露,有愤怒的指责,有尖锐的批评,有辛辣的讽刺,有机智的幽默,有细致的分析,有果断的判断,有激情的表达,有痛苦的呐喊,有亲切的鼓励,有热情的赞美,有笔触,有飞字,有各种形式和变化。它自由大胆地表达了现代人的感受和情感体验,为中国散文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道路。鲁迅杂文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