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动机的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动机研究论文
志愿服务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如何正确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已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从梳理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需求动机入手,分析了目前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鼓励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有效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需求动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研究
需求引起动机,动机支配行动,行动指向目标。需求是人类一切行动的动力,动机是推动和维持某种活动以满足某种需求的内在驱动力。为了有效激发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长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力,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促进志愿活动深入人心,高校必须制定符合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需求的激励对策和措施。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分析当前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激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激励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有效对策。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
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是我国志愿者群体的中坚力量,在志愿活动中一直扮演着先锋的角色。组织、动员和引导大学生参加志愿活动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高校德育的职责,更是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完善自我、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志愿者作为青年志愿者中思想活跃的特殊群体,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质,其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具有纯粹性和无偿性的特点。受受教育程度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对更高层次的需求更强烈。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内外各种志愿活动的动机来源于对社会责任、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追求,与物质奖励相关的动机较少。同时,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需求动机具有多元化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需要提高综合素质。大学生志愿者活动不仅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还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具有“服务他人、教育自己、优化社会环境”的功能。大学生期望通过参加志愿活动,积累经验,丰富阅历,锻炼能力,磨砺意志,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2.履行公民责任的需要。高等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成为“人才”,更要让他们成为“成人”。高校在实施以德育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过程中,首先要把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国家公民”。大学生期望通过参加志愿活动来改变社会问题,增强组织归属感和社会认同感,培养公民意识。
3.培养价值观的需要。由于其公益性和利他性,志愿活动往往服务于弱势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困难家庭和问题青年。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期望通过帮助和关爱弱势群体,不仅可以贡献自己的个人力量,还可以在服务中形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拓宽社交需求。随着现代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越来越小,但人际关系的冷漠和隔阂却越来越大。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希望通过志愿活动这个平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结交朋友,收获友谊,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5.规划职业生涯的需要。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工作机会是青年大学生志愿者要考虑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往往期望通过志愿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简历,尝试不同的职业,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毕业求职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自己的就业筹码。
二,当前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活动内容已过时。现在的大学生志愿者喜欢追求新潮流,热爱挑战,不满足于现状,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更加传统和创新。以滁州学院为例,大学生志愿服务主要集中在关爱学生、清理环境、帮助养老院、孤儿院等福利机构。由于组织开展的志愿者活动缺乏挑战性和创新性,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没有得到发挥,个人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很多志愿者加入组织后深感失望,导致志愿者的热情随着时间的增加而降低。
2.激励措施是单一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挑战,渴望成功。他们希望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希望不仅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还能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希望得到经济资助和物质保障,希望得到精神鼓励和机会鼓励。目前,单一的物质激励或精神激励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管理。目前,一些高校对青年志愿者的主要激励措施是颁发荣誉称号或德育加分。对于生活费主要来自父母的大学生来说,无偿的志愿服务必然会挫伤他们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
3.缺乏岗前培训。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旨在通过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学习社交礼仪,培养专业技能,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但在现实中,管理者往往更重视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使用,而不是培训,忽视了细致的岗前培训,导致志愿者职责不清,工作规范不熟悉,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缺乏沟通协调。岗前培训不足甚至缺失,无法让青年大学生志愿者从中学习到足够的知识和技能,也与他们提高综合能力的预期需求存在差距,导致他们无法发挥激励作用。
4.缺乏反馈机制。目前青年大学生的志愿者活动大多是由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的。在这种志愿活动中,有四个主体,即组织者、志愿者、接待机构和服务对象。在现代管理中,反馈是一种激励因素。当意见和建议得不到有效反馈时,会降低参与者的积极性。但现实中,一次志愿活动结束后,组织者很少调查服务对象和接待机构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服务过程和效果的评价,而只关注志愿者做了什么,是否长期坚持。对于组织者来说,没有反馈,就无法正确评估活动的效果,无法及时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和方向,志愿者活动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和生命力。对于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来说,没有反馈,无法知道自己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容易导致心理上缺乏认同感,从而逐渐降低参与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5.感情沟通不畅。作为个体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在没有薪酬激励,只有无偿奉献的情况下,他们的情感慰藉和精神交流越来越重要。然而,在现实中,组织者与青年大学生志愿者之间、青年大学生志愿者之间以及青年大学生志愿者与外界之间的沟通往往出现障碍,导致青年大学生志愿者之间缺乏足够的情感交流,对组织的归属感不强,甚至组织成员之间不和谐。这对于想要拓宽社会人脉、寻求志趣相投的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激励,必然导致一些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在活动过程中选择退出。
三、青年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措施分析
1.创新的活动设计。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丰富人生经历、提升个人价值的积极性很高。然而,志愿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内容单一,效果不佳,极大地影响了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激情。通过从技能多样性、任务完整性、工作自主性、加强反馈环节等方面创新活动设计,提高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既能让志愿者获得知识、提升能力、获得情感,又能让志愿者体验到工作的意义,从而解决志愿者流动性大的现状。
2.完善组织建设。因为青年大学生志愿者都是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如果志愿者组织没有健全的内部架构和管理制度,那么这个志愿者组织就会显得有凝聚力和碎片化,所以需要完善志愿者组织的框架,完善内部规章制度。一方面,要通过完善组织架构,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提高志愿工作的管理水平和志愿活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加强志愿者组织团队文化建设,提炼志愿服务理念,培育志愿者精神,增强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他们的满意度。
3.优化培训体系。在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需求激励体系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提供完整的培训是提高志愿者满意度和激励效果的重要途径。一是要提供与志愿者活动相关的培训,让志愿者系统了解志愿者活动的内容、工作流程和相关注意事项。二是提供服务技能和礼仪培训,让志愿者真正获得课堂教学无法传授的社会知识。三是提供沟通技巧和危机管理方面的培训,全面提升志愿者的综合能力。
4.完善激励机制。生理需求是最基本的需求层次,是实现其他层次需求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对于没有经济来源的青年大学生志愿者,首先要提供必要的餐饮服务,落实相应的工作补贴,并给予一定的报酬。它使大学生能够全心全意地投身于志愿服务,有物质保障的志愿活动也受到大学生的青睐。其次,考虑到志愿者组织是一个公益组织,其激励应该更注重公众尊重、荣誉等精神激励。最后,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加强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了解,形成志愿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培养志愿者对团队的归属感,满足志愿者的情感需求,使其长期保持对志愿服务的饱满热情。
5.加强评估和监督。完善评价和监督体系对促进大学生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很多高校只是简单地将志愿者活动的经历与优秀学生的评奖评优工作挂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功利化倾向,而这种强行挂钩也引起了部分大学生的反感。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评价标准,加强监督和反馈,完善评价体系,公平、公正、完整、客观地评价大学生青年志愿服务的效果。及时发现和表扬青年大学生志愿者的优秀表现,对表现不佳的及时提出改进建议,既能激励和提醒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又能发挥榜样的力量,形成志愿者互相赶超、争当先进、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