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研究报告范文

#报告#引言调查报告是整个调查工作的总结,包括计划、实施、收集、整理等一系列过程。它是研究人员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也是客户需要的最重要的书面成果之一。以下是科技研究报告的范文,欢迎阅读!

科技研究报告范文

* *县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体的农业县。近年来,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出现了新的争抢种田热潮。在中央惠民政策的鼓励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农业发展迅速,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形势进入了一个历史发展时期。但实际上,近年来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较低水平,水稻亩产量难以持续提高,粮食质量不优,市场价格不稳定,经济效益不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科技推广应用水平不高,典型示范不到位,农业科技贡献率低,成为我县农业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县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深入全县8个乡镇和部分村(社),通过走访农户和科技人员,采取问卷调查、座谈等方式,对我县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

一、基本信息

我县耕地654.38+0.43万亩,其中水田92.9万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在粮食生产发展中的推广应用,有关部门和科技人员致力于提高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份额,使我县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以综合协作技术为主体的水稻生产发展迅速。我县是一个以水稻生产为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农业县。我县属于第三积温带,年活动积温2300-2500℃,无霜期约120天。境内有大小河流27条,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4座,池塘820个,气泡275个,水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水稻生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了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县从方正引进寒地旱育水稻稀植技术,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在“水”上作出了杰作,使水稻面积以年均5万亩左右的速度增长。再加上购买农机具的热潮,我县被1996列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1998列为商品粮基地县。全力组织实施稻田机械化配套工程,积极探索大棚育秧、机械插秧、测土施肥、机械收割等水稻生产模式。截至目前,全县大中型大棚育苗面积占整个育苗面积的75%以上,全县大中型大棚2.2万个,其中温室大棚4500个,中棚1.75万个,解决了苗木质量问题,缓解了积温不足、无霜期短等问题。大力发展水稻全程机械化。全县机械插秧面积58万亩,占水稻插秧面积的60%。全县拥有移栽机1.8万台,收割机约4500台,机械收割占总收割面积的75%以上。随着稀植、超薄种植、宽窄行、抛秧、全施肥等水稻生产新技术的应用,全县水稻产量由80年代的610公斤提高到目前的830公斤。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生产,全县90%以上的品种采用沙沙泥、富士光等优质水稻品种,增产增收。到XX年,全县水稻面积发展到92.9万亩,水稻总产量达到8.2亿斤,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85%。

二是以大豆一垄三垄栽培技术为主体,大豆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大豆是我们县的第二大作物。“十五”期间,我们将重点解决大豆质量和产量问题,改革传统栽培方式,大力推广大豆三种栽培方式,即整体聚沟、深松、分层深施、垄上双行精量播种。据调查,巴三栽培平均亩产比普通栽培高35公斤,增加经济效益84元。同时,科技人员认真研究了大豆连作综合配套栽培技术,即施用化学药剂防治大豆连作,平衡施肥,分层施肥,科学管理,选育抗连作品种。经过几年的努力,大豆连作可以把减产降到最低,每亩经济损失可以节约35元。大力发展大豆小垄密植,即45cm垄上双垄保苗约35万株,成为大豆增产的又一途径。

第三,以玉米通透栽培为主体,青贮玉米生产成效显著。通过透明栽培,玉米亩产从过去的800斤提高到1200斤,为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科技部门进行了几年的青贮玉米加工试验,亩产可达6吨以上,加工也形成了一套技术。

四是以测土配方施肥为基础,粮食产量稳步提高。近年来,县农技推广中心投入资金和设备654.38+0.5万余元,完善了土壤实验室,添置了大量土壤设备,免费为农民测试土壤配方。到XX年,共检测土壤样品665.438+000余个,覆盖面积20多万亩。据测算,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每亩水稻可节约化肥10公斤,增产80公斤,每亩可降本增收80元。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年来,虽然我县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一是从粮食生产看,存在科技贡献率低、应用水平差的问题。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操作不当,不懂或不会使用科学技术,导致农业效益低下。在对农民的调查中发现,近70%的农民在生产经营中仅仅依靠老经验、老传统种田;有20%的农民会使用或简单应用农业科技进行经营;只有10%的农民基本掌握了农业科技,而这些农民大多是经营大户,从科技中受益匪浅。因为大部分农民不知道如何利用科技来经营,所以科技在农业中的贡献较低。水稻生产方面,据调查,全县约有10%的农户在育秧作业中跑粗,导致该环节减产约67公斤/亩;20%的农户施肥方法不正确、不科学,导致减产约100斤/亩;约20%的农户不能合理利用水源进行科学灌溉,导致总产量减少30%,减产约105kg/亩。主要表现在:一是育苗和苗床管理不规范。部分地块仍有棚苗,苗势弱,根系不发达,侧苗浪费,不适宜机械移栽、施肥、浇水;播种太多,出不了壮苗;苗床管理不及时,导致猝倒和青枯病。第二,施肥管理不科学。如果氮肥施得太晚,一次施的肥料太多,既浪费肥料,又不利于作物生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的农民少,农民盲目投入过多;第三,水稻选种比较复杂。质量难以保证;第四,虫害防治有运气。重“治”轻“防”,未能把握好预防期;五是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产风险依然存在。六是农机发展不平衡。机具配套不合理,耕地整体深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科技研究报告范文

根据重庆市农业局的安排,我局对县乡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收入分配和改革思路进行了较为真实的调查。* * *提取了11个单位样本和24个个体样本,其中县级单位3个,个体12个,乡镇农技推广机构8个,个体12个。一、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机构的收入分配现状

(1)基本信息

县级机构现状。县农业局现有部门站13个(含行政部门3个,业务站10个),工作人员104人(含行政人员10人,后勤人员4人,专职人员29人,事业编制缺口52人,自收自支人员9人)。

目前在职人员87人(缺18),其中行政人员10,机关后勤人员3人,全职员工23人,事业差异26人,自收自支员工24人。目前中心局领导7人,中层干部13人,行政人员2人,科技人员31人,工人33人。在职人员学历,本科6人,大专28人,中专35人,技校2人;已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其中高级2名,16中级,初级20名。

农业局职工45人,工资和补贴合计56.8万元,人均年收入1.26万元。由于我县财政紧张,平衡配置(植保站、经济工作站)8名职工,工资40%,1993年工业改革时预留的津补贴1.29元,凉火549元。每年共需资金66.3万元,年财政拨款45.4万元,资金缺口20.9万元。由于没有营业收入和收费收入解决资金缺口,保障的职工人均年收入仅为10079元,占应得收入的80%。

县种子公司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员工24人,各项工资补贴总额321,000元,人均年收入1,340元。此外,3名退休人员的留用补贴、清凉烧烤费、养老保险单位(含在职人员)均由单位自行解决,每年所需资金总额为40.86万元。年营业收入解决员工工资654.38+0.86万元,缺口22.2万元。职工实际收入人均7750元,占应得收入的57.8%。

县良种场属于差额拨款,职工18人,各类工资补贴共计23.6万元,人均年收入1.31.00万元,加上40名退休人员留津补贴、清凉烧烤费用、养老保险单位(含在职人员)均由单位自行解决,每年共需资金44.79万元。但由于城市新区开发占用土地,农业收入下降,年营业收入已达654.38+0.24万元,资金缺口22.59万元。职工实际收入人均7800元,占收入的59.5%。

乡镇机构现状。我县在机构改革中,将全县原来的56个乡镇精简为32个乡镇,取消了原来设在每个乡镇的农技、农经站等农业服务机构。农技、农经、农机、水利合并组建机构,命名为“农技服务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农技培训中心”),人事、工资、工作管理全部下放到乡政府。

全县有农业培训中心32个,工作人员208人,其中农技、农经工作人员122人;现有农技人员112人,其中农技人员62人,农技人员49人,工人1人。教育结构:本科3人,专科生41人,中专65人,高中生2人,初中生1人;专业技术岗位:高级1,初级81,终评26,管理4。

乡农业培训中心由企业全额出资,工资补贴总额1194400元,人均年收入10664元,财政拨款99.86万元,1993产业改革时预留的每月129元补贴,凉拌费用全部由乡镇政府自行解决。

(二)1993年工业改革以来各项工资和补贴政策的执行情况

自1993产业改革以来,我县全力筹措资金,确保职工基本工资发放,未出现拖欠工资现象。一是岗位工资正常增长、工资标准调整、岗位工资晋升等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按时兑现;二是对天津的大部分补贴已经落实,如“民族地区补贴、困难地区补贴、农林水浮动工资、技术补贴”;三是部分补贴福利政策未落实,如“预留补贴(每月129元)、降温费、火烤费和有毒有害保健津贴”、“农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津贴增长8%”等未落实。四是我县指定植保站、经济站为差额拨款单位,种子公司为自收自支单位,种子农场为定额拨款单位,不符合中央和重庆市关于各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经费保障的规定;第五,乡镇农业机构工作人员普遍没有享受“劳保”。

(三)现行工资福利政策对农业技术推广的作用或影响。

1993工资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工资福利政策,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科学的分类管理和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大幅度调整工资标准、拉大工资差距、农业产业补贴等政策,巩固了乡镇农技推广队伍,激发了科技人员学习计算机、英语、专业知识和争创职称的热情,使广大农技人员安心农业事业,服务农民,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二,我国农业推广机构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工资福利分配政策对基层农技推广事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与其他行业相比,收入过低,达不到当地平均水平,仍然不利于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去年全县事业单位平均工资10844元,农林牧渔业平均工资8496元,比平均水平低2388元,比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行业低5236元,比社会服务行业最少的行业高1103元。

二是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乡镇少,基层办实事待遇低。由于种种原因,我县乡镇高中级农业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较少。32个农村农业培训中心的112农技人员中,高级农艺师只有1,没有中级职称,所以初级岗位占81。分配与岗位挂钩,岗位与薪酬差距越拉越大,形成了农村农艺师工作最辛苦,但分配收入最低的局面。

三是结余分配和自收自支单位职工收入低。1991,我县指定种子公司为自收自支,种子场、植保站、作物生产站(水果公司)为平衡配置。近年来,受各种因素影响,种子公司和种子场的营业收入逐年下降,植保站和作物生产站(水果公司)根本没有营业收入,只能靠微薄的营业收入或财务60。一些科技人员只能拿到不到60%的工资。自收自支单位人均实际收入7750元,结余分配单位人均实际收入7735元,分别比去年全县平均收入水平少3094元和3109元。

第四,自收自支,平衡分配的人动了心思,没有人从事相关工作。因为工资没有保障,收入低,以前在这类单位工作的人不放心,想尽办法调动单位,大量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流失,导致一些重要工作无人问津。如县植保站、精作站为差额拨款的财政单位,职工16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人。目前两站员工只有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人。尤其是植保站,没人成了空壳,植保工作完全停止了。今年该局才在内部调配了3个人从事植保工作。

三。基层农业推广机构收入分配改革的建议

现行的工资分配政策与专业技术职务密切相关,个人收入与职务成正比。职位越高,工资差距越大,个人收入越高。从事基层农技推广的人员都是在努力向农民推广实用的农业技术,一个实用技术推广的收益就是他的成果和政绩。当然,他写不出深刻的学术论文。但目前专业技术评聘存在重论文轻成果、重学历轻能力等不足。建议改革职称评聘制度,实行专业技术职称全国统考,编制内单位自行聘任,对基层乡镇农技人员给予适当的优惠照顾,更好地体现艰苦地区多劳多得的分配政策。

现在对农业产业的补贴很少,包括“农林水浮或浮转固,农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津贴增加8%,有毒有害保健津贴”,只有农业浮或浮转固纳入了财政预算,其他两项没有纳入,加上取消收费项目,财政管理改革资金不足,根本没有享受过。农业是一个辛苦的行业,但是对天津的补贴比其他行业少,农业工人的比较收入更少(倒数第二)。因此,建议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待遇,增加农业产业补贴,设立农业技术推广补贴,并纳入财政预算。重新制定农业工人劳动保护标准,使之在基层有据可查。

第三条科技研究报告范文

xx年,全市率先成立关心下一代老干部工作委员会,开始了关心下一代的实践和探索。到XX年,全市22个镇(办事处)、982个行政村(居委会)全部成立了委员会,市直部门和重点企业,也都成立了委员会。目前,有8000多名“五老”从事关爱下一代的工作。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领导和上级关工委的指导下,我们充分发挥农业老专家的作用,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帮助农村青年走上致富路,提供科技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发挥了参谋助手的作用。一是把科技服务作为重点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符合民心所向。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各级关工委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我市全面启动后,我们认真思考和讨论了如何全力以赴建设新农村,形成了* * *识。我们认为,委员会不仅要把教育、法制、文化、关爱送到农村,还要把科技送到农村,为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创业致富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科技服务。原因有三:一是符合各级党委政府的明确要求,体现了委员会遵循的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原则。二是顺应农民意愿。总的来说,农民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比较弱。他们渴望科技服务。市工商局科普教育考察团在XX下乡调研时,所到之处,农民兄弟都反映了他们在创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困难。镇上一个农民承包了80亩苹果,可是连续6年只看到花没有结果,他的辛苦和汗水都去了东边。因为交不出承包费,他被村里收回了40亩地,整天为剩下的40亩地发愁。黄山经济区很多专业的芋头种植村,因为治不了突如其来的烂尾,严重减产增收。在刘王镇的一个村庄,村民们种植了3万多颗枣树,树龄从3年到10年不等。大大小小的枣树开花的多,结果的枣少,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面对农民的损失,很难过。农民渴望有识之士给予技术指导的声音,就像用重锤敲锣打鼓一样,激荡着我们的勇气,促使我们奔赴战场,尽力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和帮助。三是委有条件开展科技服务。市工商局在XX成立的科普工作队负责人宋成谦,退休前担任市农业局局长,从事农业工作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老农业专家被聘为工作组成员。这些老专家理论造诣深,实践经验丰富,工作热情高。据此,我们决定把为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提供科技服务,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作为委员会的一项重点工作,列入每年的工作要点,定期检查,及时总结,确保措施落实,工作到位,取得成效。

二、四项措施并举,增强科技服务实效。

1,注重科技培训。本着量力而行、拾遗补缺、多办实事的原则,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青年的科技培训上,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学到农业科技知识。近年来,举办了农林、水果、蔬菜、茶叶、畜牧兽医、毛皮动物养殖等108期培训班,参加人数超过6200人。训练形式灵活多样,坚持淡季集中训练,旺季分散训练。在培训内容上,系统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根据农民需求设置培训内容。农民们报告说专家们能够理解、记住并使用这些讲座。针对刘王镇夏家庄有3万多棵枣树,多年很少结枣的问题,我们组织科普教育工作组研究员等老专家于去年3月和7月两次进村授课,讲解枣树的管理要求和不结果的原因,让果农采取环剥、巧用化肥、药物等技术进行管理。按照孙教授的技术管理的所有枣树都比往年结出更多的果实。村民刘长喜上了近800节枣树课,但前几年基本没有收获。采用孙研究员的巧用肥药技术,加强管理。在XX,他增重3000多斤,收入超过654.38+0.5万元。今年,孙研究员四次到村里进行现场指导。全村3万多棵枣树硕果累累,丰收在望。电视台《乡村季风》栏目对该村枣树的夏季管理进行了专题报道。还积极参加西瓜、蔬菜种植管理技术培训,编著出版了8本农业科技书籍,总金额1万,深受农民欢迎,被称为“良师益友”、“科技扶贫之花”。

2、送技术“进村”。近年来,我们组织科普工作组的老农业专家进村入户,深入田间、果园、蔬菜大棚、养殖场等。,并进行了530余次面对面的技术指导,提供了100余项技术信息,解答了80余个急难技术问题。他们以技术问题为出发点,实施跟踪服务,直到产生效益。芋头是黄山经济区徐村等几个村的重要经济作物,产量高,效益好。但近年来由于连作,腐烂病出现,导致减产增收,成为当地农民的一块心病。得知这一情况后,我们组织相关老专家深入许村等几个村,召集农民座谈,实地观察,查阅相关资料等。,并找出了芋头减产的原因,提出了与其他作物轮作、石灰和氮素太阳能土壤解毒处理、秸秆还田生物反应器技术、土壤和作物农药残留生物降解等综合技术。经过两年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种植户非常高兴。在农艺师徐本荣的帮助下,承包80亩果园多年的镇村王德磊,因承包费未交,其中40亩被村里收回,做了生产管理的技术方案。经过精心管理,在XX年里,苹果园总产量达到65438+万公斤以上,纯收入5万多元。六年不见收入的苹果园终于看到了效益。

3、做好实验和示范。XX年3月,我们成立了由12位老农业专家组成的“农业科技服务队”,其中农机研究员5人,高级工程师、农艺师6人,农艺师1人。技术涵盖粮油、果蔬、畜特动物、林业、水产、农机等。我们会向乡镇公布他们的姓名、职称、特长、联系电话和市工商局的一个电话,并在上面印上名片,方便农民随时预约或电话咨询。他们携手村户进行示范,让示范户展示给周边农民看,带领农村青年科技致富。他们联系了22个村的38户,其中种植28户,养殖10户。7个村抓了7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其中养鸡养猪1个,茶园2个,苹果园1,蔬菜大棚1,特种动物养殖1,都起到了带头作用。在老研究员马开刚的指导下,办事处韩佳村的养鸡户张素芬逐渐掌握了养鸡技术,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从数百只到数千只,从产蛋鸡到孵化小鸡。现已成为年产165438+万只雏鸡的种鸡大户,年收入50多万元。致富后,她不忘乡亲,把自己的养殖经验免费传授给周边农户,带动了XX多户养鸡年收入过万元的农户。海青镇后河西茶场是在老高级农艺师林的带领下发展起来的种茶、制茶大户。在按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指导茶厂规划建设和茶树管理的基础上,他还指导和帮助茶厂引进了清洁绿茶生产设备,成为全省最早的符合节能环保要求的茶叶加工生产线,大大改进了传统绿茶加工生产工艺,减少了炒茶劳动,降低了劳动强度,保证了茶叶质量。在林的具体帮助和指导下,茶场年轻的接班人李和其他几个年轻人不仅学会了茶叶种植和茶园生产管理的技术,还学会了采茶和制茶的技术。随着茶园基地的不断扩大和茶叶品质的不断提升,后河西村的绿茶名气越来越大,被市政府命名为茶叶示范村,带动了周边十余个村3000多名农民种植茶叶致富,促进了海青镇“一镇一业”特色农业的发展。

4.积极参与科普宣传。一是积极参加市科协、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普宣传月”活动。将科技入户和示范取得的经验汇编成科技明白纸,通过“送科技下乡”活动送到农民手中,让更多的农民接受新技术、新成果、获取新信息。目前,科技下乡20余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3万余份,赠送农业科技书籍300余册,解答技术问题60余个,惠及群众230余人。二是组织科普教育工作组老专家,邀请外国专家在全市11中小学、职业中专、卫校进行防震减震、护眼、饮食与健康、卫生与健康、水文、科技发展趋势与前沿等专题辅导报告30余场,2万余名师生受到教育。

三、今后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实践证明,我们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服务的实践是比较成功的。其意义在于为一些青年农民提供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帮助,获得农民的支持,增强他们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这对各级党委政府凝聚人心,集中民智,同心同德,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分有利的。其意义还在于,为“五老”继续发挥作用、实现价值搭建了新的舞台,为联系群众、服务民生搭建了新的桥梁。

为了使科技服务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取得更大的成效,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打算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以便更好地为青年农民提供科技服务。

首先,我们必须不断扩大劳动力。“五长老”是委员会工作的基本力量。没有“五老”的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很难有所作为。同样,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服务,也必须紧紧依靠老专家。在现有基础上,每年聘请不同岗位退休的科技工作者担任科普工作小组成员,确保这支队伍不断壮大,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扩大和提高。

二是充分调动、保护和发挥“五老”工作的积极性。我们应该传达文件,提供信息,组织学习等。,使“五老”及时了解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和部署,增强工作主动性,与中心工作保持一致,配合工作大局,适应群众要求。要努力解决“五老”的交通、通讯困难,保证他们工作顺利。要通过召开表彰会、新闻报道、信息交流等方式树立和宣传“五老”。,并广泛营造舆论,让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五老”在社会上得到尊重,在工作上得到支持,在价值上得到肯定,致力于轻松推进关心下一代工作。

第三,做好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无论是开展整体关心下一代的工作,还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科技服务,我们的委员会都是参谋和助手,起着拾遗补缺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是配角,不是主角。我们要尽量不缺席,但也要注意不越位。要坚持急党政之所急、想青年之所需、做关工委力所能及的原则,与有关部门保持经常联系,勤协调,多沟通,使科技服务工作得到党委政府的支持,与主管部门协调开展,与全市科技工作同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