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每个人都接触过论文。论文类型很多,包括学术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学论文、成果论文等。相信很多朋友对写论文很苦恼。以下是我整理的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论文。欢迎向他们学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从参加工作以来,我从未懈怠过。在认真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认真分析思考,希望能对他们有所帮助...
德育的对象是学生。他们是有血有肉的,有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能力。他们年轻,勇于探索,勤于思考,但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强。学生一方面在学校和课堂上接受思想道德方面的正面教育,另一方面不同程度地接触和参与社会活动。如果他们发现自己的思想教育与一些实际情况不符,甚至撞车的时候,就会迷茫、徘徊、怀疑甚至极力排斥正面教育。
杜威认为,学校道德教育不应该死记硬背某些规则和好的训练谚语,关键是要培养道德判断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虽然诺诺不是一个坏学生,但他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道德要求(开拓、进取和创新的品质)。
只有将社会所要求的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自我取向),外在的道德规范才能通过个体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尝试形成自己的信仰;只有在实践中亲身感受,知行合一,情理交融,才能持之以恒。只有具有主观精神的人才能自觉行动,真正的权威来自于人的内在精神力量。随着主体的成熟,这种外在权威的形式逐渐转化为青少年内心的某种意识和信念,他们开始自觉地服从自己,也就是走向自律。但需要注意的是,情感动机、服从权威动机和功利动机在学生道德意识建构过程中所占比重较大,效果与动机难以统一,这就决定了自律的不稳定性。
青年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自我评价障碍、意志薄弱、性格障碍、挫折心理等自我逆境中仍保持心理平衡和正常活力,从而培养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和对周围环境的调节能力。当今时代充满了竞争、挑战和风险。青少年需要挫折教育,改革开放需要挫折教育,社会呼唤挫折教育。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挫折承受力和适应能力呢?当学生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教师要增强他们对挫折的心理免疫力,克服他们输不起的心理障碍,从跌倒中学会走路,从水中学会游泳。另外,人是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世界”的,要在学生中进行负面教育(负面教育),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克服保姆式教育。当代西方道德教育课程大多引入美国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采用讨论道德问题的方法,把培养判断力作为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第一,不要简单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而是让学生参与德育实践,评价善恶;第二,德育要注重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决策能力的培养。
科尔伯格设置了不同的道德困境(情境),如亨氏偷药的故事,供学生讨论,或提供实践机会体验困难的道德问题,帮助学生正视问题的内在道德内容,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判断的基本理由,鼓励他们与不同道德价值观的人对话,目的是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选择和判断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进行道德选择时,不仅要有行为的自由,还要有理性的自由,既有他律的外在调节的保证,又有内在需求自律的支撑
在班级中,让学生知道自己是班级的主人,让他们承担对集体负责的各种角色,引导他们对班级负责,激发学生履行道德责任的动力,强化因履行道德责任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同时对责任进行监督检查。要有意识地进行自我教育,培养较强的自控能力、是非判断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道德发展在自身发展中处于主导地位,也存在自我建构的问题。主体的独立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内在特征是主体确立的内在基础和根本标志。如果我们不能说服学生应该自我教育,而是想塑造他们的道德品质,那只会是徒劳的,因为外在的道德观念必须得到道德主体的认可,才能发挥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道德原则只有在学生自己去追求并得到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成为学生独立的个人信仰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给老师的建议(1984版,P348))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在实践中进行,结合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倡导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主要要做好几件事:一是要坚持“五位一体”的工作思路,解决贫困生的生活问题;第二,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每个学生都是人才。一个学生心理不健康,思想就会偏离,行为就会偏离。第三,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学生的课外生活问题;四要加强后勤保障服务;五是要加强与辖区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
在这所寄宿制学校,如何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学校也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比如,利用“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文艺活动,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举办主题班会,组织生活,参观革命纪念馆,游览名胜古迹和名山大川。这些具体的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接受各种教育,不厌其烦地进行思想教育。每次错误后,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错误,找出差异,督促学生努力改正。这并不排除适当的惩戒,因为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另一部分学生,明知这样做是不对的,也可以这样做。原因是他们控制不了自己。对于这些学生,一方面要培养他们的自控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情况会有所好转;另一方面,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有异常随时提醒,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政治合格离不开学校的德育教育,离不开对学生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离不开对学生道德情操的长期培养。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二部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不断创新思路,开拓视野。坚持“以文化育人”的理念,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能量,让大学生在优秀的文化氛围中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是提升文化品位、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有利于探索具有亲和力、说服力、感染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新策略,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大学生精神世界、开发创新潜能、塑造美好心灵中的作用。
1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缺失目前,很多高校忽视了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被弱化,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形成了以提高就业率为导向的功利性教育培养模式。大学生除了学习专业课,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外语和计算机,忙着考取各种“证书”,证明自己的就业优势。好像道德修养,人格完善,自我修正之类的精神追求在他们眼里完全没用。这种学校培养模式直接导致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美德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不足,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传统美德观念淡薄,思想上对传统文化有所隔阂,甚至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有所偏颇,追求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给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挑战。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出现错位和倾斜,主要表现为:一是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下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淡化了对祖国和民族的感情,缺乏对集体和社会的大局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二是理想追求淡化,缺乏远大目标。着眼于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过分关注眼前利益,功利思想严重,有的深陷极端个人主义。三是自我意识膨胀,行为失范,不能正确把握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如考试作弊、损坏公物盗窃甚至校园犯罪。此外,一些大学生贪图安逸,缺乏进取精神,追求生活享受,早早抛下学业,因成绩不合格或违反学校纪律而濒临退学。
2 .“以文化育人”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视角
2.1什么是“有文化的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塑造合格社会公民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基础。没有文化的积极引导,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言以蔽之,就是“育人”。“以文化育人”出自《易本》中的一句话:“刚与柔交织,天文也;文明止步,人性也止步。观天文以观时变,观人性以化天下。”“文化人”中的“文化”和“文化”分别指“人性”的实体及其“改造世界”的功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用文化教育人、熏陶人、感染人,让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言行,从而提升人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境界和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2传统文化是“有教养的人”的宝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是培养大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财富。“蓬勃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激励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不懈动力,使他们在成就事业、奉献社会的征途中,摒弃安于现状、追求享乐的意识,拥有创新的冲动和探索的激情,敢于超越自我,善于拼搏进取,为振兴中华再立新功。美德是滋养大学生宽容人格的灵魂养分。教育他们增强同学之间的亲和力和融合力,避免过激和对抗行为,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以诚相待,守信用”的理念是培养大学生诚信的人生信条,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慎独自省,见贤思齐”,宽容是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人生座右铭,引导大学生把道德从外在约束转化为内在自觉,把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做一个见贤思齐、言行谨慎、知行合一的大学生。
3传统文化视角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措施
3.1在物质情境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营造一种文化情境,一种文化氛围,容易启迪、陶冶、塑造大学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建设一个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校园环境,创造一个具有教育力量的高尚健康的人文氛围。比如,在校园的一些地方竖立传统文化中的名人雕像,把蕴含传统文化教育精髓的经典、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格言警句、名句作为警句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场景,让校园内的建筑物、橱窗板、横幅、标语、路牌甚至草坪上的警示语等都成为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让学生通过具有欣赏价值、启发意义、教育感染力的景物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进取精神、滋养大学生心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目的。
3.2校本课程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能把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视为课后可有可无,要采取必修、选修、系列讲座相结合的形式,真正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首先要处理好专业学习与传统文化学习的辩证关系,以“精”为标准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内容应包括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科技、宗教、道德、教育等领域的精华。这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最直接、最快捷的手段。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被视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要坚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化为学生的内在品质和基本价值观,外化为自觉的行为模式和规范。其次,根据学校师资情况,开设《周易》、《论语》、《诗经》、《唐诗宋词》、《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文化史》、《中西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中国民俗》、《唐宋诗词》等多门传统文化选修课。最后,学校要成立学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心,每年邀请校内外专家,举办系列专题讲座,以“深度”为标准,为大学生深度解读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3.3课外活动中的传统文化突出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形式,有利于我国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化和内化。首先,在校园内,可以通过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媒体手段开设专栏,在学生中广泛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教育功能,让每个校园都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动员学校各级党组织和学生组织积极举办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专题报告、研讨、征文、演讲、讨论、辩论赛、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在校外,可以依托当地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大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感悟,加深对传统文化理论的深刻理解。如我校组织学生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马鞍山市采石矶太白楼和当涂县太白陵园,感受一代诗人的宇宙意识,亲近山水的自然观,想象力和浪漫情怀。这些实践活动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认识和行为走向,真正让传统文化深入他们的内心,带给他们无尽的启迪和滋养。其次,开展高校特色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护国际团结、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2007年6月5438+2月,国务院通过《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为法定节假日,旨在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因此,积极开展有特色的中国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赋予传统文化以鲜活的生命力和现代精神,构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载体。然而,一些高校忽视了这一有利的教育时机,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存在思想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内容单调、泛化等问题,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然而,当圣诞节、情人节和愚人节等外国节日到来时,大学校园里充满了兴奋。
4.对此,我们应及时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抓住传统节日的有利时机,加强大学生忠、孝、信、诚、礼、义、廉、耻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长效机制,让大学生在轻松祥和的节日氛围中自然流露爱国情怀、家庭情节和对国家、人民、国家的期望和尊重,合家团圆、事业有成。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学生了解每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起源和演变,挖掘节日中的民俗元素,激发他们对传统节日主题活动的认同感和参与热情。
三是高校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级学生组织的优势,加强专项管理,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科学选择和设计传统节日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过好节日,丰富提升精神生活,推进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四是运用现代手段和创新理念,使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更加适合大学生的生活,使传统节日中蕴含的和谐自然、呼唤人情、关爱生命、向往美好等美好内涵得以生动呈现,能够激发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热情, 观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伦亲情,学习和谐生存的智慧和精神,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 只有这样,高校传统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才能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理想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