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景中的简历。
65438-0979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学习艺术理论,获硕士学位。
1981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艺术理论系。历任内蒙古乌蒙师范学校教师,浙江美术学院艺术理论系讲师,《新艺术与艺术翻译丛书》副主编。
65438-0988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一年。
1994年参加德国法兰克福1500庆典,同年参加英国中西绘画国际会议。
65438-0996,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研究所研究员。
1998受邀到德国海德堡大学讲学。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范景中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可能更早。原因很简单。当他年轻的时候,他喜欢画画。后来因为父亲的问题,他不能画画了。那时候我出生在一个不好的家庭,各方面都拿不到方向盘。我走上了一条至少可以自娱自乐的道路,我开始在书中寻找乐趣。
初中一年级的时候,范景中喜欢作词,对“词曲”感兴趣,于是这个时候开始了主动阅读。那时候,我主要是读夏先生和的作品,给他写信。他在民国年间发表了一篇关于《词约》的论文,当时范景中看不懂,建议他收藏出版,是1965。当时情况并不好。他回信说他血压高,医生让他别费心了。那时候我还小,不理解老先生们所面临的压力。文革结束后我才意识到那封信有多不合适。我记得在1965的《文学评论》第一期上,我曾经看过夏先生的《论诗》,“诗”就是“词”,已经透露出对“词”的一种批判意义,直到文革之后才明白其中的含义。
爱因斯坦和相对论有着终生的影响。
初中的时候主动看了一些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书。我父亲上学时用的苏联教科书一直放在家里,但范景中读得很仔细。中学的时候,我想学习钻研诗歌,另一个爱好是读哲学。
1978上大学,经历了抄家下乡的过程。与此同时,范景中在农村最大的收获是他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老师。他就是杨,现在在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他们很早就认识了。早在中学时期,他们就因为对诗歌和版本的共同兴趣而相识。“文革”来了,这些爱好就过时了,交往转向了其他话题。杨是一个数学天才。范景中下乡后,通过交流的方式跟他学习数学。这种收获不仅仅是解题的一般收获,而是数学思维的巨大收获。这对范景中影响很大,也与他后来的阅读经历有很大关系。
范景中下乡有一个特殊的优势,天津最好的中学的学生都去那里。很多人带来好书,大家互相借。他还带走了在抄家时保存下来的书籍。莎士比亚全集和古希腊悲剧都是在农村读的。下班后,我还在煤油灯下画了巴黎圣母院。他们经常谈论威尼斯,一起做数学题,甚至对局势做出一些“谬论”。这些我还是很向往的,希望有一天能实现梦想。
1975左右,范景中阅读了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可以说影响了他一生。通过这本书,范景中清楚地看到了他以前学习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优缺点。
在江南,我找到了贡布里希。
进入大学后,范景中在北师大哲学系基本没上过课,但哲学书也没少读,而且读的都是偏科。当时他正在学习波兰数学逻辑学家塔尔斯基。1963年,塔尔斯基的《逻辑演绎科学方法论导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当他在大学的时候,他一边读书一边做数学逻辑的练习。另一本是波普尔的书,刚刚介绍了他的“三种实践”理论。在此之前,其实商务印书馆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版了一套《资产阶级哲学著作选读》,其中就有波普尔关于《人性论》的观点,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波普尔。20世纪70年代末,他的“三种实践”理论通过《哲学研究》杂志被介绍,范景中开始阅读他的大量书籍。
大学时间很短,读了一年,考研,去了浙江美术学院。原因很简单。北京的诱惑太多了。那时,西方电影开始在大学里上演。像鲁特这样的人对学习感到不安。以前读诗,一直向往江南的画卷。另外我去了内蒙古农村,在塞北住了八年,所以想去南方新天地。
进入浙江美术学院后,范景中对读书产生了困惑。终身工作不同于过去基于兴趣的学习。他的老师陆鸿基说,艺术的学习主要靠自己。范景中开始探索一种阅读艺术史的方法。根据索引法追溯到夏先生在初中读书的时候,他一边读他的作品,一边研究他在读什么。范景中有意识地进入了版本目录学的阅读领域。那时候没人告诉你怎么读艺术史,读什么。跟着《牛津艺术指南》等参考书,从附录中找到重叠频率最高的书来读。于是我找到了贡布里希,我以后的主要工作。
阅读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这和我之前看到的艺术史完全不一样。找到杨,并游说他合作翻译艺术故事。这是范景中艺术史工作的起点。范景中在思考中国美术史,但他想从外国美术史入手,做一个迂回的尝试。后来,范景中主要研究波普尔和贡布里希,他们也是我的工作。
钱钟书与陈寅恪的“琐碎”
毕竟,他学过诗歌,而范景中一直痴迷于中国的旧派。80年代以后,范景中主要研究两个人,一个是钱钟书,一个是陈寅恪。这两个人对他后来的学术研究影响很大。钱钟书的《管子·锥子》一出版,范景中就开始阅读。在此之前,他曾在50年代的《文学研究》上读过他的《通感论》和《宋代诗人传》,这其实是他为《宋诗选》中每一位诗人写的传记。看了钱钟书的文章,觉得很开心。
另外,我读了陈寅恪的《刘别传》,那是80年代初的事了。读完这本书后,范景中有了一个想法,他不能再写任何文章了。感觉自己的技术和学术能力都不够,没有资格再写了。之后很少写文章,基本不敢写书。陈寅恪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是个盲人。他能给出他所引用文献的更好版本吗?从这个问题出发,开始为刘《别传》作补充附录。后来,他和我妻子一起出版的两本书《刘集》和《刘集》就是这项工作的成果。
有人批评钱钟书太猥琐,钱钟书也曾批评陈寅恪太猥琐。有意思的是,两人都得到了“猥琐”的评价。范景中不这么看。范景中读钱钟书,他的书确实琐碎,但一旦你站在远处,你会发现这些琐碎的东西构成了一个新的知识宇宙。范景中并不认为钱钟书的理论水平深刻而高明,但我认为他用自己琐碎的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结构是了不起的。读陈寅恪是另一种兴趣。当他把无数琐碎的事情整理成一个历史长卷的时候,这些琐碎的事情依然有它们的灿烂光芒。但现在学者缺的恰恰是琐碎。这给我一种奇怪的感觉,现在道教的书很多,学问的书太少。区别不是理论,而是真正的学问。
学者要给自己打一针“警惕针”
范景中写道,如果我们读完钱钟书的《通感论》后仍然感到不满足,我们可以读一读贡布里希的《艺术与幻觉》。你会发现贡布里希三言两语就把通感说得非常深刻;而钱钟书在《通感论》中提到的通感现象,却给人以别人得不到的艺术感受。所以,读书往往需要克服偏激、偏颇的观点和知识盲点,这是学者需要给自己的“警惕针”。
一方面做西方美术史的工作,另一方面读钱钟书和陈寅恪,还有线装书,多年来也离不开范景中。其实我读的书很多,但这是三条主线,比如《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自己读了不下15遍。我经常告诉自己学术上不要赶时髦,读书也是如此。
有一个人的书范景中没有读过,那就是海德格尔。他说看不懂,觉得晦涩难懂。其他很多人的作品都留下了一些印象。有一本书是两个年轻人写的,克里斯和考特思的《艺术家的传说》。这是一本研究艺术家无法回避的书,而且很宽泛。最近,广州美术学院的邵宏做了一件惊人的事情。他翻译了美国20世纪研究文艺复兴的大师克里斯特尔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与艺术》。这本书的翻译难度很大,邵宏给出了完整的翻译,对中国人了解文艺复兴很有帮助。
翻译书比写书更好。
在西方艺术史领域,很多重要的作品都没有被翻译。相对于其他学科,中国的美术史确实比较滞后,但近年来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2000年以后。比如对于文人画的研究,广州美院的和深圳画院的颜合写了《文人画的趣味、图式与价值》一书,对文人画研究的视角和角度给出了一些全新的看法。两年前,中国美术学院的博士万木春研究了晚明学者李日华。他的博士论文《渭水轩中的游子——万历末年嘉兴的书画世界》反响相当高,这本书也已经出版。还有我的博士生董杰,他的博士论文《湖州版画批判研究》是中国版画史研究的一个突破,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
这种进步有很大的原因,与西方艺术史研究的重要成果引入大陆有关。读完陈寅恪的作品后,范景中对自己做了一个评价。与其写书,不如翻译,读者可能受益更多。因为我们的教育太不完整,最美好的学习岁月被历史的尘埃淹没。因此,范景中一直对书籍心存感激。
最近,范景中还想重读上世纪70年代上海师范大学数学系翻译的《微积分概念史》。它教会了我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事物的连续性和分离性的矛盾。当范景中用分离的语言概念捕捉连续的绘画时,他会遇到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微积分概念的历史。数学对他的艺术史研究影响很大,但只是一个方面。范景中也经常思考中国文明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他认为是人对艺术的感受力,这种感受力来源于诗歌和中国的山水画。
个人感觉
回想这30年,范景中最大的感受就是学术氛围越来越自由了。也正是因为这个背景,我们才能安心学习,学习一些知识。展望未来,大约30年后,人们可能会继续看到像陈寅恪和钱钟书这样的大师。说到遗憾,陈寅恪在国外呆了大约10年。他读书从来不是为了学位,而是为了学习和知识。用西方人的话说,他学习的是黄金智慧。现在的人读书越来越功利,想起来大概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出版的著作有《法国象征主义画家莫罗》、《古希腊雕塑》、《意象与概念》、《刘作品集》、《刘作品集》、《艺术史造型》、《书籍铭文》等。
主要译著有:《艺术的故事》、《艺术与幻觉》、《通过知识解放:波普尔随笔》、《艺术与科学》、《艺术与人文:贡布里希随笔》、《希腊艺术手册》、《图像与眼睛》、《走向进化的知识论》、《贡布里希设计论》等。
主编系列包括:艺苑明珠尘系列、书院系列、学术史系列和艺术世界系列。
在研究方面,范景中教授承担了教育部艺术科学“十五”重点项目《中国雕版美术史》(项目负责人),南师大项目《美术史基础理论》,广州白马广告公司项目《西方美术史》。范景中教授参加了许多国际学术活动。65438-0996,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方研究所研究员。1998受邀到德国海德堡大学讲学。
发表论文:《比较艺术与艺术比较》、《研究与方法论》、《谢赫骨法理论》等。
范景中教授目前指导博士生和硕士生。其中博士生每年发表论文3篇以上,部分已发表作品。
研究生课程有:中国版画史、中国书法理论史、中国绘画史基本概念、西方艺术史基本概念等等。为硕士和博士开设的专题讲座包括:瓦萨里的《名人传记》、《艺术史与人文》、《历代名画评论》、《古籍版本鉴定》、《贡布里希的《特洛伊马的沉思》、《柏拉图的思想与艺术理论》。范景中教授的《翻译艺术史》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银奖、文化部首届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曾获潘天寿美术理论贡献奖、英国伦敦大学华宝学院伊拉斯谟研究基金奖、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