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论文

城市基础设施的高效管理直接体现了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仅与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还关系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下是我关于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阐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先导性,进一步分析和探讨了当前形势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良好条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法。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建设

摘要:本文阐述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试点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方法。

关键词: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建筑

中国图书馆分类号:F294文献识别号:A文号:2095-2104(2013)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城市管理是政府为保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活动健康高效有序进行而采取的必要监管行为,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不可或缺的要素。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1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它不仅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改善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增加城市容量和发展潜力、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实现城市稳定协调发展的基础。一个城市要发展,首先要打好基础,因地制宜,科学预测,提前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性强。

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整个城市为预测依据和发展目标的。其服务模式、供应模式、交付渠道都是在相关的具体制度中实现的。比如路网系统形成城市道路骨架,连接城市内外交通;水、电、气、通讯等管道形成自己的网络系统,为千家万户提供服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系统性是部分公用事业存在垄断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

(3)城市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共性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产品服务于全社会和全体市民,这是其区别于其他商品的显著特征。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的自然垄断特性,其产品尤其是生活必需品的使用不能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另一方面,出于社会公平和稳定的考虑,政府采取行政手段控制一些公共服务产品的价格,造成一些公共企业以市场经济的成本制造产品,以计划经济的商品价格销售,企业的投入与产出脱节。

(4)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

城市基础设施的公共性决定了城市基础设施效益的社会性。城市基础设施多为公用事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而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促进城市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求。所以投入是属于政府的,产出是全社会享有的。因此,在整个城市管理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问题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内容

现代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不仅包括城市供电管理、城市供水管理、城市供气管理、城市道路管理、城市灾害管理等宽泛的内容,还包括消费经济领域中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市民需求的城市管理理念,还涉及包括人口、治安、群众组织和社会福利在内的城市社会管理。现代城市管理是以城市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充分发挥城市综合效益为目的的综合管理。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职能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主要是实现政府逐步退出基础设施生产领域,实现政企分开,提高政府工作绩效,减轻政府财政压力;将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供给,提高基础设施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应规范市场供给基础设施的弊端,克服市场供给的盲目性,在保证基础设施供给效率的基础上,保证消费者的利益。

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1城市基础设施生产模式

选择基础设施的生产方式,就是选择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即选择公共生产还是市场生产。第一,市场生产方式。这种方式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保证效率。在不存在市场缺陷的情况下,利润最大化的动机和市场竞争的压力最终使生产者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将生产成本降低到最低水平。第二,公有生产方式。对于自然垄断的行业,既然市场竞争机制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那么政府干预就是次优选择。

2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垄断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其效益。

(1)建设管理体制市场化改革进程缓慢。

随着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模式也进行了一些市场化改革,但效果并不理想。

(2)城市基础设施项目问题频发。

一是项目投资管理不规范。建设单位高估工程投资预算、高估工程结算价格、违规使用建设资金等现象普遍存在。二是项目建设违反基本建设程序。三是市场机制在项目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的措施

1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因为城市基础设施属于?公共财产?。因此,政府必须在优化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但在目前的情况下,仅有政府干预是不够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也必须市场化。所以首先要纠正思想上的偏差。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 .制定并实施合理的规划和发展计划

城市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划方案要从多角度考虑,既要满足城市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又要符合城市的经济和文化特点。在具体的规划方案中,要明确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要重点发展和加大支持力度的基础设施产业。比如交通、电力、通讯、环保都要规划。在规划方案中,还需要明确说明计划各阶段(如一年)要达到的项目进度和计划投资额,包括资金的来源和渠道。此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中,要特别重视城市中心区和重要节点的规划设计,这就要求政府部门重视加强规划设计人才的培养。只有严格执行合理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才能按照规划有序地组织实施各项工作。最后,确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平稳快速发展。

3 .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水平

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政府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投资者,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监管机制。并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引入技术质量标准,确保对工程质量的控制。在投资资金的统筹管理中,要始终坚持资金使用服从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的原则,同时坚持资金管理与业务管理的统一。避免出现,规划和资金管理脱节,使资金分散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部门。只有这样,才能督促参与建设的企业和单位在细化责任的压力下合理使用建设资金,减少浪费,避免因工程质量问题不合格而威胁广大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恶性事件发生。其次,要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比如可以建立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一体化网络体系,在网络空间加强各管理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整合信息资源,形成信息共享,提高工作效率。此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合理完整的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维护工作考核体系。有奖惩,明确相关责任部门和个人,真正做到快速解决问题,增强管理服务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

结束语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产生城市群效应的决定性因素。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设施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在政府提供城市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大量的不经济现象,严重影响了公共财政资金的绩效。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对城市的发展和公共资金财政效益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

郝。关于城市经营的研究与思考[J].科技信息发展与经济. 2005 (24)

[2]李贵民。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J].北京规划与建设. 2009 (02)

[3]郑强。浅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管理办法[J].中国新技术与新产品. 2009 (07)

[4]周、著。论可持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目标体系[J].中国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2009 (09)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范文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的风险管理分析: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物质保障是城市基础设施,是居民生活质量、经济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主要以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为主,其他融资方式并存。但是,我们发现,融资渠道狭窄、运营效率低、运营管理技术水平低是政府面临的诸多困难。随着民间资本积累的加速,如何鼓励、促进和完善其他资本加入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成为当务之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BOT、ABS、PPP等多种融资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项目融资和BOT融资

项目融资出现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本运作方式,被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基础设施项目中。如道路、桥梁、电厂、港口、机场、城市给排水等。项目融资以项目的预期现金流和总收益,即项目未来可用于偿还债务的净现金流和项目本身的资产价值为基础,担保债务(如银行贷款)的偿还。

BOT融资是英语的Build-opera?转让的简称。其含义是由一个发起人(非国有部门)从委托人(通常是政府)处获得特许经营权,然后组建项目公司从事项目的运营,并获取利润以收回融资成本,获得合理收益;特许期结束后,项目将免费转让给客户。自1995以来,我国开展了BOT模式的试运行和相关推广工作,BOT融资模式逐渐受到关注。这种不同于以往的新型融资模式,有助于促进民间资本更多地投资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整个项目周期内承担一定的风险并获得相应的回报。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的影响因素

许多外部因素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BOT融资有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法规

随着我国许多与投资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建立了一定的符合国际惯例的投资法律环境。目前与BOT项目融资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多为部门内部通知,透明度低、权威性差,各部门规定相互冲突,或者与《公司法》等相关法律不一致,导致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操作性差。

2.政府行为与信用

客观而言,政府在BOT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存在多头政策、管理真空、职权交叉等诸多现象。比如在项目审批、规划许可、土地审批等相关程序上与普通项目审批无异,导致工作费时费力,最终导致外部建设条件落实和项目融资困难。同时,政府信用风险也是BOT项目融资中的一个核心问题。

3.投资环境和自身实力

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必须有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经济发展趋势也对BOT项目融资吸引投资有决定性影响。企业自身必须具备与BOT项目相匹配的规模和财务能力,才能为项目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提高融资成功率。同时要求企业具有丰富的项目经验和较强的管理能力。

三、BOT融资的风险管理

1.风险辨认

风险管理过程的基础是风险识别。在资料收集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对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和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进行综合识别和系统分类。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BOT融资的风险识别应包括政治和不可预见风险、经济风险、建设风险和运营风险。

2.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衡量各种风险对项目目标实现的影响和程度。通过对风险的定性分析,对风险进行排序,确立风险应对的优先级;定量风险分析综合分析已排序的风险,评估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对项目结果的影响。

3.风险应对

风险应对是指在确定决策者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分析风险概率及其影响程度的基础上,根据风险的性质和决策者的风险承受能力,采取相应的防范方案,以避免、承担、减少或分担风险。就BOT融资而言,在评估可行性和特许经营合同中避免可预见的风险;通过设计合理的工具组合来接受风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经济损失的程度;通过购买保险来分担风险。

4.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指决策者在经营过程中监控风险的发展变化,并根据需要调整应对策略的全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针对具体的实施情况,进行风险规划、监控、信息反馈、识别和估计、整改和调整,最终达到预期目标。在风险监控过程中,通过风险管理计划、风险应对计划、实际风险发展变化和可用于风险控制的资源对风险进行全面管理。最终实现尽早识别风险、避免风险事件、消除风险负面后果、吸取经验教训等风险监控目标。

四。结论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手段。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许多国家都认为BOT融资模式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理想融资模式,在中国的应用也适合当前的国情。BOT融资可以在短时间内为政府解决一次性财政投入过大的问题,一定程度上缓解项目投资过大、建设周期长的问题。在实践中,要科学分析各种因素对城市基础设施项目BOT融资的影响,做到风险管理实用化、风险识别具体化、风险应对数据化、风险监控常态化。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要以合同约定的方式明确风险程度和具体承担方式,将项目合同、融资合同、担保合同等配套文件作为项目建设全周期风险管理的手段和方法,合理规划,紧密衔接,最终将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资料:

[1]蔡。BOT、PPP和ABS的比较分析[J].财务会计. 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