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

一,校本课程的内涵

校本课程是指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的,体现办学理念和特色,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计划,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公开手段,老师编一定的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社团的发展,以办学理念为目标,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校的培养目标,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在校内实施和建立内部评价机制,自主采取选择、改编、编辑教材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进行的各类专业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有效性,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也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对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办学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二,校本课程的目标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校本课程开发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特点,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科学设计校本课程,优化学校课程结构,丰富课程资源,加强学科整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提高学校课程的适应性,开设学生可以灵活选择和安排的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价。引导学生自主选课,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在自主选课和掌握个性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要真正行使课程开发的自主权,引导和启发教师通过。

(3)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师的特长和爱好、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当地社会的发展需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提高学校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形成办学特色,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引导。校本课程开发必须以国家设定的教育目标作为课程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导向,减少课程开发的数量

(2)发展。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校本课程开发要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基本质量的前提下,以国家教育政策、课程计划、学生需求评估和学校课程资源为依据,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使学生更好地满足国家和地方课程难以满足的发展需求。

(3)开放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整合。从作为课程要素的课程资源来看,无论什么样的学校,其课程资源都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扩展到社区,辐射到社会;从单科课程到实践性很强的综合课程。

(4)局部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充分利用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选取具有开发价值的素材,提炼出课程开发的主题,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5)原创性。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紧密结合社区和学校的实际,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突出学校的特色,尊重学生的选择,以满足社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体现校本课程的独特性。

(6)民主。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同一主体,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和尊重各方特别是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形成人人参与的民主氛围,提高校本课程开发质量。

第四,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

校本课程的内容要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以下主题供参考:

(1)人文学科。如:地方风土人情、社区和学校历史、社区和学校文化景观、地方文化等。;

(2)科学技术。如:当地自然条件、科技生产、飞机模型、电子技术、劳动技术、生物工程、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天文地理观测、科技兴农、科技前沿、生活中的科技等。

(3)艺术。如:书法、绘画、器乐、声乐、舞蹈、泥塑、手工艺、剪纸、编织、戏剧、表演、文学等。

(4)体育。如:球类、象棋、武术、体操等。

(5)心理学。如: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交际礼仪等。

(6)社会范畴。如:法学教育、公安、新闻采访、地方经济等。

(7)生活类。如:摄影、家政服务、服装设计、装修设计、营销模拟、植物栽培、应用医学等等。

学校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和需求自行开发。

第五,校本课程开发的途径:选择、改编、新编。

(1)选择。课程选择是指教师从国家、地方或其他学校的校本课程资源中,选择能够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符合本地区、本学校和学生不同发展需求的课程主题,发掘相应的课程资源,直接选择作为教材。也可以借鉴和移植其他地区或学校的课程发展成果。

(2)适应。改编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现有课程进行部分内容的修改或重组,设计有创意的课程主题和课程单元。

(3)自编。自编是指教师在国家课程计划留出的空间内自主开发学校课程。这种类型的开发要特别注意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在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方面进行创造性设计开发。特别是开发科学与生活、科学与社会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开发与学生生活相关的课程,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快乐中学习。在本节中,应特别注意:

1.将教学科研成果转化为校本课程。以学校教育教学课题研究为基础,将特色课题开发为校本课程。

2.将地域资源转化为校本课程。开设乡土文化课,让孩子感受乡土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热爱家乡,弘扬传统文化。

3.将教师的经验转化为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智慧潜能,将教师的生活经验、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转化为校本课程。

4.将学校的传统优势项目转化为校本课程。学校的传统和优势(现有清晰的办学理念和丰富的校园文化)是特色学校的标志,是长期办学的成果。以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体现了与学校教育目标相统一的原则。

5.把选修活动课变成校本课程。充分借鉴学校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的经验,在选修课和活动课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6.将校园活动转化为校本课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对学校开展的校园活动进行连载和梳理,可以成功开发出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六、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组织机构的建立。成立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及家长代表、教育专家及社区相关人士组成的学校课程检讨委员会,负责校本课程建设重大决策的检讨。

(2)需求评估。需求评估是整个开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1.明确办学目标。通过组织教师座谈、设计师生问卷等方式,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和培养目标。

2.评估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是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特别是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对确定校本课程目标有直接的指导作用。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可以采用学生问卷和对学生、家长、社区成员的大规模访谈。问卷和访谈的内容:“你希望自己(或学生)有什么爱好?你想提高什么能力?你希望学校开设什么课程来培养这些能力?”等等。

3.评估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评估学校、社区、社会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社区的课程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资源,分析学校所在社区的资源。主要包括:(1)学生的需求和建议。(2)区域需求和社会需求。(3)乡镇和学校的教育资源状况;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4)学校的传统和优势。(5)家长对学校课程发展的意愿和建议。

(3)、确定目标。在分析研究需求评估的基础上,经过学校课程评审委员会的审议,根据办学目标和学校实际,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结构。

(四)组织实施。

1.学校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课程结构,制定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并在学期初向全体教师大会公布,要求全体教师按照指南的要求至少申报一门校本课程。

2.培训教师。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关键。学校必须培养承担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并将其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培训的内容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相关课程理论、课程开发基础知识等。

3.组织教师自主申报课程。教师根据校本课程开发计划和自身专业申报课程,填写《雄县校本课程实施审批表》并提交学校。

4.组织校本课程的申报和评审。学校课程评审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附课程介绍)进行评审。经审议通过,编入《学生选修课目录》和《课程介绍》。每门课程的课程介绍要200字。

5、召开校本课程发布会,向全体学生公布“学生选修课程目录及课程介绍”。希望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会向所有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目标和教学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自己的课程。若选学人数少于10,本课程自然取消。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选择,既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先进教育理念,又增加了教师的开课压力,促使他们努力学习、认真开发校本课程,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质量。

6.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了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连同列入方案的每位教师的《雄县校本课程实施审批表》,一并报送教育局备案审批。

7.教育局校本课程评审委员会对学校申报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和《雄县校本课程实施审批表》进行审批,审批通过后才允许开课。

8.根据《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和教育局校本课程评审委员会批准的《雄县校本课程实施审批表》,学校可按科目统一或分散安排校本课程教学时间,但校本课程课时必须保证小学和初中每周至少1-2小时,校本课程课时必须纳入课程表。

8.教师自己编写校本课程的课程大纲和教案。课程大纲是教师对自己所教课程的设计。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和课程评价建议。在课时安排上,一个学习内容可以是一节课,几节课,一周,隔周,或者半天的学习活动。

七、校本课程的实施

校本课程的实施应体现学生的年龄特征。

在小学1-2年级,根据孩子在探索、操作、表现等方面的广泛兴趣,以游戏的形式设置多种活动课程,在参与式综合学习中增加经验、培养兴趣、发现特长,避免过早的专业化教育。

小学3-6年级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采取兴趣小组、主题单元活动等形式,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的机会,避免简单的技能训练。

中学要立足学生自我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目标,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开发系列化课程,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学校要根据学生需求和具有学校特色的建设项目,立足学校现有条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努力将师生蕴含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转化为课程资源。合理配置设施资源,充分利用和拓展校外课程资源。重视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家长和乡镇资源的作用,积极开展与校外机构的合作。

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探索性和创造性;学习方式的活动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情境、合作、建构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创造性。不能用国家课程来占用校本课程的课时,不能把校本课程变成国家规定的文化课程的延伸和补充。而是要根据相关课程文件,正确处理这三类课程的关系,保证各类课程的合理比例,充分发挥它们在学生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八、校本课程的管理

1,组织管理。学校应成立以校长为首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和管理。同时要成立学校课程审查委员会,一般由校长、教师代表、学生和家长代表以及乡镇相关人士组成。校长是主任,教导处主任是副主任。课程检讨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检讨学校课程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决策,负责制订校本课程发展指引及校本课程发展和管理的相关制度,以及检查和监督校本课程发展实施计划的推行。教务处具体负责校本课程的规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组织讨论交流,落实校本课程的各项管理措施。

2.计划管理。学校应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每学年实施前提交县教育局主管部门审议。教育局主管部门必须在收到申请后一个月内反馈审核结果。未经审议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不得在学校实施。每学年的3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准备时间。在此期间,学校开展需求评估与调查、制定方案、师资培训等准备工作,4月份正式实施。

3.教材管理。校本课程可以选择教师指导用书,教师指导用书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操作资料或活动器材,但不允许学生购买一本手册教材或资料。学校要量力而行,不提倡印刷精美的校本教材。教师的教学大纲和教案是最好的校本教材。

4.人事管理。每一位教师都必须开发和实施一门以上的校本课程。学校应将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情况纳入评优优先范围。

九。校本课程评价

为了建立和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学校应根据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制定评价标准,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定期对课程实施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向教师、学生、家长及相关人员或社会公布,接受社会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监督,不断改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评价包括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价、教师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学校应定期评估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并提出改善建议,以服务新学年课程实施计划的制订。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价要素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或学校教育理念,目标是否清晰明确;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所需课程资源能否有效获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灵活;课程组织是否适当,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整个课程计划是否可行;等一下。

2、学校应定期组织课程实施评价。课程实施的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学准备、教学方法和教学态度的评价,评价要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学校要定期检查教师的教案,组织教师经常交流教案,为教师后续教学提供建议。

3.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成绩。评价的内容要注重态度和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评价。要在学生活动的背景下对学生进行评价,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背景进行个性化评价。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评价结果应以等级和评语的形式记录下来。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素质发展。

X.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建议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多样化。校本课程因目标、内容和资源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和策略。在组织形式上,可以与分散相结合,以小组、班级、年级为单位;内容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经验背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在课时安排上,一个学习内容可以是一节课,几节课,一周,一周,或者半天的单位时间。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倡导合作、参与、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加强实施过程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是一项艰巨、广泛、艰巨和长期的工作。仅仅依靠教师个人是远远不够的。要科学组织,制定科学、规范、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调整。

(3)与学校科研项目相结合。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与学校科研项目相结合。借助科学研究,可以拓展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广度和深度,解决遇到的问题,提高校本课程的质量。

(四)研究校本课程评价制度。校本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校本课程质量的保证,其评价必须符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的发展功能(即评价强调对学生、教师的发展价值和对课程本身的改进价值)。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启动评价体系的研究。

(5)为自主发展创造条件。根据我县实际,有条件有能力的学校可以自主开发研究。不具备条件的学校,经县校本课程开发指导小组同意,可以联合开发或选择,但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自主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

(6)完善制度。学校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课程审查制度、课程评价制度、教师培训制度、讨论交流制度、激励机制等。各类学校人员应严格执行管理制度,并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

(七)建立安全保障体系。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要充分提供设备和经费支持。要合理配置各类教学设备,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对教师职称申报和一等奖评定给予优先考虑,并给予政策支持。

县级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审批表

单位:(盖章)申报时间:

课程内容

开发者

课程

建立

等级段

课程内容

班级安排

教师

课程持续时间

课程

旅行

干预

绍兴的延续/简称

教育局

简毅

县教育局

年月日

本表一式五份,发展教师一份,学校一份,中心学校一份,研究培训中心一份,教育局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