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人才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开始就肩负着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任。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谈一些看法。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根据心理学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学生应当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数学的特点来说。数学本身是一个由许多概念组成的系统,这些概念用数学术语、逻辑术语和相应的符号来表示。并借助逻辑推理形成一些新的判断。小学数学内容虽然简单,但离不开判断和推理。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是发展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见,《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学目标,是符合数学的特点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的。
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学习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来看,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发展。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千万不要认为教授数学知识和技能就能自然而然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不仅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还需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如果不重视这一点,教材编排不自觉,教学方法违背了激发学生思维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反而可能逐渐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坏习惯。
怎样才能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贯穿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我觉得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应贯穿小学各年级的数学教学。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该清楚各年级都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责任。从高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培养。比如开始了解大小长短数量,初步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教授10以内数字的加减运算,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教学数的构成会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的数的概念,理解加减的意义,学习10以内的加减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可能会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一开始就背数字的作文,机械地背数字加减法的道路。一年级就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很难改正。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贯穿于每节课的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初次复习,还是教授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重结合具体内容的自觉训练。比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有经验的老师不仅要让学生说出数字,还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尤其是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时候。讲述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四舍五入”计算方法的理解,学会类比,有效消除错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引导学生简化思维过程,思考如何快速计算数字,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讲授新知识时,不能简单地讲结论或计算规则,而要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规则。比如教两位数乘法,关键是要直观地引导学生分解成一位数乘法和整数十倍乘法。重点是引导学生找出整数十乘法所得乘积的部分写在哪里,最后总结出两位数相乘的步骤。学生懂得计算,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总结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有些老师也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一节课,而是在一节课结束时,给出一到两个略难的题目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开一个专门的思维培训班。把思维能力的培养局限在某一节课或者某一节课的某一个环节,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注重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一种特殊的内容或方法,可以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但不能代替整个教学过程中发展思维的任务。
(3)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各部分的教学中。在教授数学概念、计算规则、解决实际问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绘图)时,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和概括的结果。因此,在讲授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对象或事例,分析、比较、找出其相似之处,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比如在讲授矩形的概念时,直接画一个矩形,告诉学生它叫矩形,这是不合适的。而是让学生先观察各种有长方形的物体,引导他们找出它们的边和角有什么共同点,然后把图形抽象出来,总结出长方形的特点。计算规则和规律性知识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比如在讲授加法结合律时,单纯举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是不合适的。最好举两到三个例子,每个都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单独判断(比如,(2+3)+5 = 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加5,3和5加在一起再加2,结果都一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几个例子,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即等号左端先加前两个数再加第三个数,等号右端先加后两个数再加第一个数,结果不变。最后,得出一般性结论。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加法联想的规律,也学会了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把一般的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中(比如57+28+12),说出什么可以让计算变得简单。就这样,我学会了演绎推理的方法。至于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分析数量关系,这里就不赘述了。
第三,精心设计的练习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是一样的,也是必须要练习的。而且,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密切相关。培养思维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题练习。因此,设计好习题成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一般来说,教科书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练习来帮助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实际情况的不同,教材中的习题也不能完全满足各种情况的需要。所以在教学中往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一)设计练习要有针对性,根据培养目标来设计。比如为了了解学生是否清楚数学概念,培养学生运用概念判断的能力,可以给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举个具体的例子:“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要想做出正确的判断,学生要分析偶数中是否有质数。要理解这一点,就要搞清楚什么叫偶数,什么叫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来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中是否存在一个数,它的除数只有1和它本身。我认为2是偶数,是质数,所以我可以正确地得出“所有质数都是奇数”的判断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