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始于自知。
有一个故事:一只蚯蚓整天在土里钻来钻去。有一次,当它从土里钻出来的时候,看到人类的时候,它觉得不明白为什么它只能贴近地面行走,却不能像人类一样站立。于是他去咨询人类,人们告诉它,“你永远不可能站着走路,因为你没有那个骨气”。
这个故事很简单,但寓意深刻。对于人来说,这个主心骨就是“自信”。人是有自信去追求的,自信是做好一切的前提。但是,对于人来说,“盲目自信”也是很忌讳的。“盲目自信”就是没有“自知之明”。
我经常带代表团出国访问,期间也和国外专家学者就锻造行业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们比他们优秀……”;“和他们一样,我们也没什么可看的。我们已经这样做了……”;“我在别处见过,这是什么……”;等一下。记得有一次,在与几位英国学者交流塑性变形有限元的应用、模拟技术的发展和专家分析系统的建立时,当几位英国学者热情地介绍他们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应用时,我们代表团中的几位学者很快打断了对方的话题,说:“我们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究这些技术,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众所周知,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款工程上广泛使用的实用软件。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盲目自信”的阴影正在伤害我们的判断力,改变我们的行为。
子曰:“知之,上;我不知道,我有病。”“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者强,败者强。”
对于“自知之明”,老子给了我们一个有益的启示:你要真正了解自己的优缺点、长处和短处;只有知道自己的长处,才能有自信;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避免骄傲;善于向别人学习,用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要敢于挑战高手,用自己的长处攻击对手的短处。了解你的朋友是“明智的”。人对身外之物可能“亮得足以见秋末”,对自己却可能“不识庐山真面目”。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一是认识上的原因。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可以通过直接观察、调查和实验获得。至于我们自己的认识,要等我们的思想、言论、行为作用于外界,信息反馈回来才能验证,这又是一个转折。第二是社会原因。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地位、身份、名气的差异很容易导致对自己真实价值的理解出现偏差和错觉。第三,感情原因,对于自己,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有点“自恋”,大概是人之常情吧。
小到一个人、一个企业,大到一个行业、一个国家,都要倡导“尊德、博学、自知、自信”。需要“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