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术道德的论文

论道德意识、道德自信与道德自我完善

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每个人都写了一篇论文,对于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你知道怎么写好论文吗?以下是我收集的关于道德自觉、道德自信、道德自强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道德意识,道德自信与道德自我完善论文1关键词:

自觉的道德自信和道德自强

摘要:

“三自”的提出和阐述,对于思考道德“三自”,即道德自觉、道德自信和道德自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道德自觉就是道德要对时代的使命和启蒙责任有一种自觉的担当和深刻的认同,道德要努力构筑时代的精神高地。道德自信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自信,表现为对自身道德文化优势和优越性的信奉和坚守的内涵;在延伸中,我相信并扩展了我的道德文化的力量和魅力。道德的自我完善源于其在人性中的立足点,源于人性本身,即道德能够自我完善是因为它能够从人性本身汲取永恒的力量。与相比,道德本身具有一种自我完善的力量,一种内在的约束力和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在我国体制、结构、利益格局、观念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道德问题日益突出。认真思考以什么样的视角理解道德,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道德,以什么样的思维弘扬道德,已经成为道德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紧迫性。Picea在《红旗文稿》2010发表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关于中国特色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考》一文,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紧密联系国内外文化建设经验,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高度,对文化的“三自”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它不仅对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具有重要启示,而且对我们思考“道德三自”,即道德自觉、道德自信和道德自强也具有重要启示。

第一,道德意识

所谓道德自觉,就是道德要对时代的伦理使命和启蒙责任有一种自觉的担当和深刻的认同。也就是说,道德要自觉承担起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的责任,以及提升精神境界的使命和责任。作为一门实践学科,我们的伦理学应该着眼于强化这种道德意识。时代需要道德,道德也需要时代。赢得道德是一个时代的幸事;道德赢得时代是福。道德不能悬在天上,必须落实到地上。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问题丛生的时代,道德更应该自觉地成为社会的良心、问题的声音、时代的守护者、密涅瓦的猫头鹰。道德要努力构筑时代的精神高地。一个时代,没有道德就没有灵魂;一种道德,没有时代就没有舞台。最好的道德不是远离时代的道德,而是贴近时代的道德。最好的道德是最能承担时代伦理使命和教育责任的道德。负责任的道德必须认真回答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伦理风尚和精神面貌,自觉为时代真正有这样的伦理风尚和精神面貌开路。是否有强烈自觉的责任意识,是道德成熟和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

长期以来,有一种伦理学只满足于抽象的伦理形而上学和干巴巴的意识形态说教。它不能严肃地回答时代应该有什么样的伦理风尚和精神面貌,也不能有意识地为时代开辟有那种真正的伦理风尚和精神面貌的道路。虽然那种伦理道德制定了很多道德条目和行为准则,但对于时代来说,那些条目和准则是那么的超脱和僵化,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是一个身外之物和低语,只是一个冰冷的理性法则和体面的思辨玄学。当我们的伦理学家用那一套行为准则和道德条目来启蒙、教育、惩戒大众的时候,不仅缺乏对生活的亲和力,而且表现出一种高高在上、寡廉鲜耻的尴尬,表现出一种对时代的精神冷漠。现在看来,那种道德是缺乏自觉和觉醒的道德,那种道德当然是缺乏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道德。在当今中国,伦理道德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提升。其中,应用伦理学的繁荣发展充分显示了伦理责任的高度自觉和极大觉醒。比如,经济伦理热心参与和干预经济问题,努力承担起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坐标、指明伦理方向的道德责任;科技伦理积极参与和介入科技问题,热情承担对科技发展进行道德批判和伦理反思的道德责任;生态伦理学广泛参与和干预生态问题,深刻剖析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倡导友爱和生态公平原则,自觉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

今天,中国正从一个新的起点走向新的目标。这个时代不仅培养我们的道德意识,也考量我们的道德意识。可以预期,时代对道德的感召力将不断扩大,道德对时代的影响力将不断升华。

第二,道德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的从容,才能鼓起奋进的勇气,才能焕发出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以文化自信著称。正是因为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才在漫长的历史中保持了自我,吸收了外来,形成了独特而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华道德文化无疑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我们要充分肯定和欣赏中华道德文化,要有足够的自信和自豪。这种自信和肯定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在内涵上,我相信并坚持自己道德文化的优点和优越性。罗素曾说,“中国的一些至高无上的品质是现代世界极其需要的”,“如果能被全世界所采纳,地球上肯定会有比现在更多的幸福与和平”。事实上,在中国传统中,仁、德、诚、性、和、求大同的思想积淀了中国最深厚的精神智慧,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而且通过创造性转化还能挖掘出巨大的现代价值。这里要反对自卑、自负、自暴自弃。不卑不亢才是道德自信。

当然,在全球各种思想文化交织激荡的复杂背景下,道德自信不应该是盲目的,而应该是坚持与发展、自主与包容的统一。每个民族的道德文化都积淀了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符合民族,反映民族特点,体现民族性格。所以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狂妄自大的狭隘民族心理。每个民族的道德文化各不相同,但都各有所长,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都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尊重和包容。“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尊重差异,就是尊重广大群众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包容多元,就是要树立多元、和谐、差异的意识。”最自信的道德是最有勇气、最善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多样性是一种常态。社会思想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思想解放,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理论、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创新。

其次,在外延上,我相信并扩展了我的道德文化的力量和魅力。所谓扩大自己的道德文化的力量和魅力,就是自信地把自己的道德文化以一种普遍的方式推向世界,以能否普及到世界为试金石,来检验自己的道德文化是否具有力量和魅力。我们常说,越是民族性,越是世界性。事实上,不是所有民族的都能成为世界的。这是因为只有那些真正有实力和魅力的民族文化才能成为世界。所以,能否成为世界,是对民族文化是否真正具有实力和魅力的极大考验。就道德自信而言,只有那些最具普世价值的道德文化,才是自信的,才是值得坚守的。自我孤立的道德,执着于残疾人,充满了个人和偏见,它绝对没有力量和魅力。道德必须通过它的力量和魅力赢得最大的普遍性。优秀的道德往往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却能超越狭隘的民族利益,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绝对的普遍性,具有最大的普世价值。这种所谓道德最大的普遍价值,如果用康德的话说,就是让你的意志的主观标准,在任何时候都被当作普遍立法的客观原则。有了道德的最大普适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思想,传递普世价值。如今,世界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普遍的交流和生活越来越频繁。普遍交往和公共生活的维系,必然要求道德规范具有最大的普遍价值,也要求普遍遵守具有最大普遍价值的道德规范。显然,最好的道德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出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应该理直气壮地主张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从而最好地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普遍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以判断行为的得失,进行道德选择。

为此,就像从内涵上建立道德自信一样,从外延上建立道德自信也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和开放包容的气度。道德只有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对话,才能突破其狭隘的私人立场,从而具有不竭的发展活力。“只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才能避免思想停滞、观念僵化、声音单调,增强学术和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只有吸收外国,着眼未来,从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判断形势,才能拓展道德自信的空间。

第三,道德自我提升

如果把道德放在时代中进行关于道德意识的讨论,它体现了一个时间维度;道德自信的讨论是把道德放在世界中进行的,体现了一个空间维度;然后通过道德与道德的比较来展开关于道德自我完善的讨论。

道德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个人的精神支柱、精神灯塔和价值导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个人,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精神灯塔和价值导向,没有灵魂和方向,就会失去生命力和精神归依。过去,我们常说知识是一种力量。其实美德也是一种力量,是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鼓舞人心的力量,凝聚人心的力量。道德不仅是一种力量,而且是一种特别强大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之所以特别强大,正是因为它立足于人性,来源于人性本身。换句话说,道德之所以能够自我强化,是因为它能够从人性本身汲取永恒的力量。我们可以通过道德与法律的对比来说明道德的自我完善。

道德和法律从来都是调节社会生活的两种手段。但是,它们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手段。一般而言,法律是由国家机关制定、认可和解释,通过国家强制手段保证实施,以合法与非法为基本范畴,调整行为关系、治理社会秩序的规范体系;道德是主要通过舆论、个人良心等非强制性力量发挥作用,以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为基本范畴,调整行为关系、治理社会秩序的价值导向体系。它意味着一种限制,人们必须把自己置于法律约束的范围内,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这就是美国著名法律专家博登海默所说的:“规范制度的存在和严格遵守,是推进中国法治不可或缺的前提。”法律对履行义务的限制是强制性的。不存在限制履行义务的外部强制。道德意味着个人的自我立法和自我命运。道德行为是个体的自我约束行为,即自律行为,包含着个体的自觉和自愿。主体的意志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是自由的体现,道德是自由的象征。道德使人自由,而不是感到受限制。所以,学虽然肯定道德也是作为规范的法律,但强调道德是为自己立法,也就是自律。没有自身的参与,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永远是强制性的。道德通过人自身的参与转化为我的必然。规范从法律向道德法的转化,表现为主体自身的行为动机从原来的外在约束向内在约束转化,从外在的立法和命令向内在的自我立法和自我命令转化。虽然作为理性人必须执行道德法律,但道德法律也是对理性人的绝对命令。而道德法作为自律,是自我强制的,所以不表现出强制,不让人产生疏离感和消极感。这是道德法和一般法的根本区别。

正是这种根本的区别,说明道德比法律更有力量。我们承认一个社会离不开法律,我们也承认法律具有巨大的社会功能。但是,我们必须指出,为了发挥其作用,法律必须诉诸个人的内在意识。对于一个内心不认同法律的人来说,法律只是一纸空文。因此,罗尔斯顿说:“法律可以禁止最严重的违法行为,但不能使公众行善。”法律更多强调的是行为的必要性,即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否则就会受到制裁。法律的缺点是它不能保证人们在内心积极地认同法律。所以,只要人的内心信仰不接受法律,或者没有真诚守法的意识,那么如果人仅仅因为害怕法律的惩罚后果而免于犯罪,就有可能在可以逃避法律制裁的时候钻法律的空子,以身试法或者知法犯法。法律要想关心人类命运,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就必须内化为人们心目中的道德法律。一般来说,法律只是一种外在的规则。如果没有道德主体内在的价值支撑,这个规则就是一个摆设,它会变成一个纯粹的敌视人类生命的机器。这个规则对人来说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甚至暴力,会导致被动守法和独裁。只有人们认可了法律,法律才不再是异己的力量,人们才能在情感上对法律产生善意,在行动上自觉遵守法律。否则,法律将名存实亡。这是黑格尔说的:“当个人还没有认识和理解法律的时候,法律在个人眼中就是暴力。.....一开始,法律必须是强制性的暴力。当人们认识了法律,法律成为人们自己的法律,就不是外来的东西了。”可见,法律要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必须内化为人们心中的道德法律,转化为自律的道德规范,必须从道德中汲取自身的力量。而道德则不需要某种外部辅助力量的帮助。因为它有一种自我提升的力量,一种内在的约束力,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正是有了这种无形的自强内力,道德渗透到有形的社会生活中,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个人。

参考资料:

云杉。自觉·文化·自信·自强——关于繁荣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的思考(下)[j]。红旗稿件,2010,(17)。

[2][英]罗素中国问题[M]。秦岳,译。上海:林雪出版社,] 996: 167。

[3]中宣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62

[4]中宣部理论局。六个“为什么”——几个主要问题的解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12

[5][美]博登海默。法国:法哲学与法律方法[M]。邓正来,翻译过来。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239。

[6][麦]罗尔斯顿。伦理学[M]。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33。

[7][德]黑格尔。哲学史讲义:卷1 [M]。何林。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66。

与access相关的论文:毕业论文模型,计算机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行政管理论文,毕业论文。

论道德意识、道德自信和道德自我完善2。介绍

搞好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是搞好企业生产经营和其他各项工作的保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活动都是在一定观念的支配下进行的,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科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科学文化建设不可分割的理论指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员工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不仅是立身做人的关键,也是新形势下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好各项工作的需要。

二,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新旧体制的交替和新旧体制的冲突,人们不能正确对待利益关系的重组,加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不准确,片面强调物质利益,导致职业道德出现了一些滑坡。政府中极少数人搞权钱交易,严重败坏社会风气,以至于在职业道德领域,少数人亦步亦趋。部分员工对权力异化滋生的各种现象缺乏正确认识,对主人翁地位产生失落感,在意识形态上淡化集体观念、忘记集体利益,导致职业道德倒退。

就我们企业而言,近年来莱钢经济形势起伏不定。由于经济快速发展,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结构调整快速推进,企业人员调整幅度较大,新员工思想素质参差不齐。莱钢随着全球经济危机进入钢铁“严冬”期,员工收入受到影响。员工对自己赖以生存的企业感到迷茫,部分员工悲观失望。“态度比能力更重要”,形势的变化为我们吹响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号角。职业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提高企业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势在必行。

三、“六大工程”推进职业道德教育

在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中,莱钢焦化厂与时俱进,贴近生产经营,贴近基层,贴近员工关切,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在提高中创新,扎实推进职业道德教育“六大工程”,为生产经营稳步好转、企业和谐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撑。

(一)企业文化建设项目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近年来,焦化行业的快速扩张和发展,带来了管理程序不畅、执行力差、管理粗放等一系列问题。厂领导审时度势,系统思考,引入精细管理,让“精细文化”在焦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精品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深入扎实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激发了员工积极性,为企业发展注入了精神动力。

树立精细理念从转变观念入手:在文化导入阶段,组织专题讲座进行精细化管理培训,成立宣讲团巡回宣讲,向员工灌输企业文化理念,使员工熟悉理念并自觉付诸实践。塑造优良文化从基础开始:在文化基础建设阶段,总结提炼形成“四精六精”模式,规范管理流程;细化操作规程,一书四标;开展岗位标准化作业;为每个岗位准备标准化操作指导书和标准操作视频。(“四精”即:“精于管理、精于业务、精于技术、精于操作”;“六”是指“操作程序标准化;实施衔接程序,统计分析数字化,解决问题系统化,跟进反馈信息化,培养员工敬业精神。”)优良文化的形成从规范的培育开始:按照各种标准规范员工行为,理顺管理流程,形成“规范无处不在,标准无处不在”的良好局面。

(二)提高全体员工素质的“五个一”工程

为了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焦化厂积极推行“五个一”活动,即:每月做一件好事;每个月做一个合理化建议;每月参加一次质量改进培训活动;每季精读一本书;每半年写一份高质量的研究报告。

1.做好事:做好事是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工人做对工厂和社会有意义,能充分发挥自己专长,体现个人人生价值的事情,从身边做起。既能帮助落后员工,改变思想,戒掉恶习,又能提高思想认识和技术水平;也能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它还可以帮助他人克服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等等。

2.提出合理化建议:广泛收集合理化建议是企业集智慧、聚力量、促发展的有效措施。焦化厂鼓励员工立足岗位,围绕企业工作,每月提出一个好的意见或建议。工厂工会对员工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进行分类整合,优化梳理,存档,及时研究应用,并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实施和解决。

3.参加一次素质提升培训: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企业持续、和谐、快速发展的基础。莱钢焦化厂定期组织质量提升培训教育活动,邀请莱钢培训中心的专家教授或老师授课或观看视频。培训内容包括:业务讲座、政治理论、性格提升、正式任务教育等。在组织员工积极参加工厂组织的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各单位还开展各种类型的知识讲座、业务论坛等活动,交流学习心得和工作经验。

4.一本好书的精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一种高尚的人生追求,是一种艰苦的思想修养,是一种庄严的自我实现。焦化厂号召员工每季度精读一本好书。各单位根据工作和职工实际情况,有计划地选择学习书目,组织推荐学习,做好读书活动的保障工作,鼓励职工在业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

5.写调研报告:调研报告是对学习成果的检验,是提高领导干部写作能力的有效措施,是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必须。焦化厂要求中层干部每半年至少撰写一篇高质量、有价值的调研报告,通过局域网、精品风光、党旗飘扬等形式和平台进行展示和交流,并享受成果。

(3)典型龙头项目

“作秀不如吵闹”,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莱钢焦化厂在职业道德教育中坚持典型引领,创新实施“灯塔”效应工程。“灯塔”效应工程由“四优”党员、先锋工作者、学习模范、做好事者四大类组成。对于入选的各类先进产品,焦化厂综合运用“平面宣传、媒体宣传、网络宣传”等媒体的不同优势,全方位展示“灯塔”形象。“灯塔”效应工程对鼓舞干部职工士气,增强企业凝聚力和活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为了给职工树立好榜样,焦化厂在各车间开展了“五好”党支部和“五好”党员活动。积极开展“党员佩戴党徽上班”、“党员帮”、“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等活动,在全厂形成党员帮助群众、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网络。各党支部根据自身特点,创新性地开展了“四检查、四观察、四竞赛”、“金点子征集”、“党员身边无事故”等活动,使党员的身份、技能、作用、形象在工作中脱颖而出,为企业发展树起了一面鲜红的“旗帜”。

(4)阵地建设工程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阵地建设。焦化厂本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原则,不断完善基层职工的学习室,智伯书店、博晓书店、博通书店、博学书店、学经阁、学经阁、知学轩、陶金轩、曾志轩等博大精深的阅览室,形成了“元、格、轩”的阅览室文化。集中展示首批模特人物的两条精品大道和星光大道,在新老区和工厂办公楼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鹅队、彭宇队、鹰队”等团队形成了独特的团队文化,让干部职工在所有充满激情的团队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形成合力,让文化成为企业走向完美的可持续动力。

为了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用文化的力量激励和鼓舞员工,我们在石头上镌刻了“德正、诚信永恒、平安和谐”等文化句子;命名了“平安大道、长风大道、顺昌大道”等道路,命名了“雍、惠、英”等园林带,使原有的道路和园林充满活力,形成了大小适宜的“文化、风景、石头”景观,使员工时刻受到企业文化的鼓舞,切身感受到“人文焦化”的影响,彰显了企业文化的巨大力量。

(5)一线宣传项目

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焦化厂在职工中挑选了文化素质高、政治素质硬、口才突出的14名讲师组成“一线宣讲团”。每当形势发生较大变化时,公司和工厂作出重大决策,焦化厂在生产经营、降本增效、质量指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宣讲团将深入基层,向一线职工宣讲最新形势和任务,为生产经营的稳步发展提供保障。从汇报到上级文件精神,从莱钢整体情况到焦化现状,从员工关心的社会问题到工作中的热点难点,各种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案例生动的形势任务材料都由宣传员传达给岗位员工,保证了精神在各级的顺利“释放”,使员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直面困难,迎接挑战。通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线宣传、教育和引导职工,进一步改变过时的传统思想观念,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正确处理企业、集体和个人的利益,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

(6)系统推进项目

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焦化厂各专业系统充分发挥各自特长,群策群力,为全面提高员工素质注入了不竭动力。工会组织围绕全年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工会各项职能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十杯”劳动竞赛、多岗位技能竞赛等竞赛活动,激发职工学习技术、实践技能的热情,增强职业荣誉感,为职工提供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和发现更多优秀人才。* * *共青团组织积极开展青少年“四德”教育系列行动,先后开展了以“主题团课评比”、“争做三好青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引导青少年在行动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争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邀请党政领导和离退休老干部开展党性教育、工厂教育和工厂历史教育,让广大团员青年了解革命历史和莱钢40年来的建设情况。继续推进青年功勋杯竞赛,设置质量、节能、创新、安全、宣传报道等五项竞赛内容,每季度检查评比一次,纳入团支部分级管理奖惩,形成团支部创先争优氛围。

四。结束语

扎实有效的职业道德教育为焦化营造了稳定、和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一个管理科学、团结务实、精干高效、廉洁勤政的领导班子;一支执行力强、勤奋创业的干部队伍;一支工作作风优良,克服困难,有创新意识的工人队伍。经过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产量和质量全面提高,关键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有力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