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平与效率的论文

公平与效率:具体的历史统一

[摘要]探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离不开中国的具体国情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 *和富裕是实现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实践基础和目标,要在* * *时效性和历时性的不同维度上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把它们之间的关系机械化和教条化是错误的。

[关键词]效率与公平,国情,* * *与繁荣,* * *时效性,历时性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贫富差距的扩大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自党的十六大提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观点以来,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而且,随着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键问题。笔者也在不断思考,有时会有一些想法,在此提出,希望能有助于这个问题的深入探讨。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公平与效率的辩证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抽象的、僵化的、非历史的统一;在统一的过程中,哪些“优先”和哪些“考虑”必须根据具体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而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一、中国国情:探讨效率与公平的特定社会历史背景。

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相关理论,用纯粹抽象的经济理论或经济统计数学模型推导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式,即使推导出来也没有实际意义。因为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从来就不存在于所谓一般的、理想的或线性的经济环境中,而是存在于非常具体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中。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在中国人民富强和民族振兴的进程中,在二者遭遇困境的当下,探讨二者的关系。这种社会历史背景和具体国情绝不能抛弃。中国国情不是可有可无的外在变量,而是内在地存在于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及其历史变迁之中,或者说二者之间的本质关系,只有在中国具体的、不断变化的国情中,在日益临近的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中,在最广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不断变化和提高中,才能得以实现和发展。离开了这个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国情来谈两者的关系,无论其数学模型多么精致,逻辑推理多么缜密,都是没有意义的。说白了,要么是别有用心的教条主义(要么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要么是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理论上是错误的,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我们需要密切关注以下因素:我们有13亿多人口,城乡、地区和社会阶层差异巨大,经济总量巨大而人均产值微小,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明显不平衡,我们所处的国际环境具有双重性,在制度和政策上进行高风险的尝试性探索等等,这些因素将使任何科学理论在实践中变得面目全非。这是我们在研究和实施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理论和政策措施时必须关注的问题。再说一遍:这些因素不是无关紧要、可以忽略的“噪音”,而是我们必须练习的条件、环境、背景。

二、* * *同富裕: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基础和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价值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仔细分析可以知道* * *和富裕是一个统一效率和公平的目标。“丰富”表示效率。没有高效的发展,就不可能实现繁荣——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增加,而效率无非是以最少的成本(时间、资源、人力等)获得最多的收益。).低效的经济过程最多是简单再生产的维持,不可能增加财富。有效率就必然有繁荣。要想富,就要追求效率,这是追求财富的历史规律的客观要求;放弃效率不仅违背了实现繁荣的规律,任何其他方法和路径都只能是缘木求鱼。不用说,无数经济学著作已经令人信服地论证了这一点。

作者强调的是,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富,而是富到“* * *”,这是“公平”的体现。没有“* * *”的“富”,只能是没有* * * *的富:一部分人的富——少数人的富——少数人的富,从而一部分人的穷——大多数人的穷——绝大多数人的穷。这无疑是历史的规律。这个“统一”就是所有人平等享有致富的机会、条件和环境,平等享有发展的成果,这就是公平。为此,我们应该在政策决策与执行、制度建设、运行体系、激励机制等方面,让全体人民在平等的起点、平等的条件下享受公共资源、产品和服务。如果没有这样的公平,就不可能有“* * *同”的繁荣。财富本身在社会性质上没有区别,但不是没有主体的财富,只是它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和存在不同于社会制度,而“* * *同”从生产关系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特征,只有“* *同”财富才是社会主义财富,本质上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富裕也不一定是社会主义。只有少数人的富裕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全体人民的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因此,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首先表现为二者都以* * *和富强为目标,并具体统一于实现* * *和富强的历史实践中。离开* *谈两者的关系是抽象的,没有用的。

这也可以从另外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 * *和富裕从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高度来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加财富,实现富裕;只有坚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坚持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平等互助合作,坚持产品的“按劳分配”,才能有基本的公平和富裕。为了发展生产力,我们必须追求效率;为了维护、加强和改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没有效率就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没有公平就没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低效的公平和不公平的效率违背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不可能实现* * *与繁荣。因此,我们必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本质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它不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效率* * *与繁荣的实现。

第二,纯粹从经济体制的角度来看,我们过去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简单机械地理解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进一步说,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市场经济,还是服务于、服从于、以社会主义为目标的市场经济——显然,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主从关系是有区别的,暂且不论;反之,如果社会主义的本质走向是公平——全体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按劳分配,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等。,市场经济的本质趋势是效率——通过市场资源配置机制有效率地获取(创造和分配)财富,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会有不同的现实表现:或者注重公平效率,公平服从效率,效率是目的,公平是手段。或者是强调效率的公平,效率从属于公平,公平是目的,效率是手段(这种学术讨论并不多见)。笔者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对于我们国家和社会制度是全局性、决定性、统领性的,市场经济只局限于经济领域(即使是市场经济极其发达的西方国家也在喊“只要发展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的口号),所以一般来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该是后者:效率是为了公平,效率服从公平——这也符合邓小平同志的“先富起来”和“* * *”。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通过先富起来、后富起来,最终实现* * *共富。很明显,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讲求效率的结果,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只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即实现以富* *的;否则,* * *有钱对劳动人民来说就是乌托邦。

第三,不同“经济单位”的不同组合:效率与公平统一的* * *时间特异性

中国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现状是复杂的:不同性质的历时性生产力相互存在、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使得整个生产分工链条中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人(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既然任何一个经济单位都必须面对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那么就有一个具体的如何处理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两者的关系。通过体制改革,就是让那些有条件老老实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地区、行业、部门、行业、企业和群众(简称不同的“经济单位”)先富起来;对国家来说,先富一部分绝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为进一步实现全部* * *富裕创造条件。不服从公平效率,即不服从全体富裕部分先富起来,必然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其后果已被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所证明。

更具体地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或者效率与公平统筹兼顾,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等等。——不仅仅是“一刀切”或“一窝蜂”,即使对于同一个“经济单位”,也是灵活多变、具有战略性的。在国家发展的同时,不同的经济单位可以灵活采用上述效率与公平的不同组合,在保证微观效率的前提下,通过效率与公平的不同组合,即公平量的积累,促进公平的实现。因此,笔者反对中央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时候,全国、各经济单位都争先恐后地注重效率,中央在说“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时候,都无效率地“注重”公平,等等。中央政府从全局的高度,根据发展中的重点和突出问题,界定两者在国家和社会发展这一特定阶段的一般关系,各“经济单元”应在有助于实现国家根本目标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关系组合。这叫实事求是,看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任何把两者关系公式化、机械化、教条化的做法都是违背辩证法的,所以在实践中是非常有害的。

第四,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组合: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历时性具体性

以上讨论表面上看,只要* * *和财富的关系,效率和公平是可以灵活组合的。改革之初,突出的问题是整体效率不足。因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政策是非常正确的。当先富者足够富,而未富者极度穷,以至于先富者无法再富,或者存在社会稳定的极大危险时,说明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已经到了非常尖锐的程度。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必然导致贫富两败俱伤。此时,“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口号被明确提出并付诸实施。但是,实际的历史进程不会那么机械。笔者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应该是基本对等的:公平是目的,但必须通过高效的手段来实现。虽然效率是手段,但是在生存出现问题的时候即使不强调效率,效率也是至高无上的;但这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它会随着繁荣的发展而变化。

* * *有钱一开始确实是一个目标,但不是所谓的“终极”目标,与具体过程无关。* * *随富也是一个发展过程,是在这个过程中追求* * *随富的各方面的必然结果,因而必须规定整个过程的本质;一个与* * *富强无关的社会历史进程,是无法达到* * *富强的目标的。* * *有钱是目的,但恐怕不择手段也达不到;这个“目的”没有本质上与* * *和繁荣相关的手段是达不到的。* *与富强的历史过程是* *与富强的手段和目的的统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深刻表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富裕的必要手段,但不是充分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消除剥削和两极分化也是实现* * *繁荣,即实现公平的不可或缺的手段,是充分必要的手段之一。其实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也是效率和公平的关系。随着* * *和富裕的发展水平和出现的不同问题,决定了效率和公平的不同组合,这也是现实的,因情况而异。把邓小平同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思想教条化,违背了邓小平理论的思想实质。

总之,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从国家和社会发展全局考虑,按照* * *富强的目标,无疑是符合中国国情及其变化和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的明智之举,否则将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性灾难。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至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统筹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使两者之间保持一种适当的历史张力,适时地、历时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在必要的领域和必要的“经济单位”中,只要有利于* * *和富裕的实现,就实行“公平第一,效率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