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秧歌中的其他相关舞蹈。
昌里地秧歌
巢湖秧歌
广灵秧歌
胶州秧歌
满族秧歌
奇台秧歌
秧歌
高桥秧歌
吉林秧歌
吉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蝴蝶拍动、双人摔跤、花棍、高跷等,都是一起表演的,统称为“秧歌”。解放前,农村秧歌是扭着唱的,也叫秧歌;乡村秧歌游村落,又称“跑秧歌”;镇秧歌也叫“跳舞秧歌”。
解放前,秧歌队都是男人,两人一组,一个“上”(扮成女人,也叫“包头”),一个“下”(扮成男人,也叫“斗丑”,叫“一对架子”。四人一大组(两副架)称为“棒鼓”。秧歌队里,“头棍鼓”、“二棍鼓”、“三棍鼓”排列有序,每个人都有固定的位置。“头棒鼓”是队里扭打唱功最高的,其次是“二棒鼓”和“三棒鼓”。秧歌队的领队戴文胜披着一条毛巾,披着一件斗篷,拿着一把折扇。他是唯一一个没有“外套”的人,所以被称为“傻公子”、“拉衫人”。秧歌队的尾巴叫“老左子”,也是一副架式:“上庄”是一个风骚的老太太,手里拿着两根棍子,耳朵里插着红辣椒;“下庄”是一个长相滑稽的驼背老人,拄着拐杖。秧歌队里也有人冒充故事里的人物,比如青蛇、白蛇、猪八戒、孙悟空。秧歌队有六七十人,小的有二三十人。
解放后,秧歌消灭了“傻小子”、“老头”、“一副架子”、“大鼓”,消灭了男扮女装、男扮男装、女扮女装,不分城乡,只扭不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