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散文
没错,但是“武功”这个因素,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比如海外新武侠小说的开创者梁羽生,就曾多次表示武侠小说“宁无武侠,不做侠客”,对武侠的鄙视显而易见。另一个出名的人古龙,以不详细描述武术格斗的招式而出名。他公开表示“武术是用来杀人的,不是用来表演的”,并认为自己发现了一个真理。
武术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形式。武侠小说之所以只在华人圈受到热烈欢迎,却难以被外国人接受,根本原因在于武侠小说的两大文化元素是如此独特,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而外国人却找不到相应的概念。所以外国人把武术简单翻译成“中国功夫”是真的。
让我们长话短说。金庸小说里的功夫是完全不同的一种“中国功夫”。也就是说金庸小说里的武打都是无用武之地,可看可不练。这个不需要解释。小说不是武侠教科书。如果你试图以平江当年落榜学生的身份写武侠小说,显然不合时宜,违背了武侠小说的审美规律。当然,金庸不会这么做。他开发了一本武术教材。那就是武打的“文化”和武侠剧的唱腔,不仅非常热闹,而且丰富多彩又不失武打的基本形式和氛围,令人目不暇接,值得反复品味。
“文学性”即艺术性,即美化、雅化,其方法和途径是用奇思妙想把中国文化艺术丰富的门类和形式“改造”成武功,如诗、词、赋、琴、棋、书、画、音乐等。这些原本武侠格斗所不触及的文化艺术形式,都被金庸一一拿来了。
例如& gt在书中,我写了一首古代风格的李白< & lt侠客> & gt里面有一套高深的武功秘笈。他们能理解吗?还是“音乐武侠”,早在金庸的第一部小说& gt主人公陈家洛实现了一套“解决牛爪子的专家”。在对付武功高强的张时,命于吹& gt金庸小说中的武打不仅与传统的艺术形式相联系,还与传统的学术形式、学术内容和学术思想相联系。
海外华人选择金庸小说作为子女教育的中国文化教材,也就是因为金庸小说中对武术的描写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一定的学术思想,如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佛经、道经、典故等。,这些都是金庸“改造”成他原来的武侠。
如& gt书中描述的太极拳和太极剑,如果不懂得“太极转圈”和“确保自己能像长江一样贯穿始终”的道理,就永远无法体会张三丰武术思想之美。
说起步法,金庸小说里最好的步法大概就是& gt段誉偶然学会了一套“凌波微步”的步法。这种步法的实用美在书中已经写得很精彩了,但它的美学美和学术美只需要我们知道其中的门道。表面之美是因为这个步法的名字,源于三国时期天才曹植写的一篇文章。& lt罗申府> & gt,描述了洛水女神“凌波微步”在水面上的具体情况。
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 gt著名的“降龙十八掌”,其中的“康龙有悔”、“不要用隐龙”、“龙斗于野”等都源于< & lt《易经>》;字的卦。
说到“门道”,我们自然会想到中国古代哲学的精髓,叫做“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形式和手法都不一样。而九九百川汇成海洋,是道所生,所以万物之理,万物之德,都属于万物之道。
金庸从第一本书开始就讲究武功之道。要想把武侠写得丰富独特,合情合理,耐人寻味,有启发性,就必须有明道。举个例子吧。& gt陈家洛一出场,就使出一套前所未有的武功,叫做“百花错拳”。这种拳法的独特之处在于综合了世界上已有的拳法,如长拳、太极拳、八卦拳等。,使其防不胜防,故可称为“百花错拳”,“错”字难。
& lt& lt永恒的屠龙者> & gt吴唐门祖师爷张三丰在对手面前教太极剑。大家都觉得无法理解,只有张无忌能理解。
如前所述,物以理载道,人以德承道。金庸小说中对武功的描写是“情理”的,这必然会体现在物之理和人之德上。
需要注意的是,金庸小说中的“武侠人物塑造”远没有我们理解或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笨人有笨功夫,能人有巧功夫,汉奸有奸功夫,坏人“反着练真经”。如果是这样,那就不是真正的表征,而只是类型学。这种理解只涉及金庸小说中“武功”的一个层面。
以郭靖为例,这个人物不太聪明,所以作者让他练一个简单的“笨功夫”,就是“降龙十八掌”
如& gt杨过比郭靖聪明得多,也活泼,偏激,滑头,所以他的人生历程,学武练武的过程,都有着和郭靖完全不同的一幕。
同样,< & lt鹿鼎记& gt;韦小宝也是“力如其人”,我就不一一举例了。当我提到韦小宝时,我得到了两句话,即:
侠客归隐了,
有才华的小宝叫至尊。
这两句话可以说是金庸小说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