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与思维论文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个性化思潮从西方传入中国。这股思潮从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本文研究了这一思潮的表现,探讨了其影响我国当代青年的原因,并针对其正负效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
个性化;当代青年;影响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一直追求人性的自由和个性的解放,西方文化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本位特征,更加强调个人的成就和独特性,这些构成了西方社会个性的基础。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德国的存在主义,强调人的个性发展。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大门的打开,这种个性化的思潮涌入中国,对80年代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多年过去了,这股思潮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而是以各种形式继续影响着在当今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年轻人。
一、西方个性化思想对中国当代青年影响的主要表现
1.对中国当代青年思维方式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善于从宏观角度分析和把握问题,讲求整体的和谐与完善。“顾全大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当代青年经过个体化趋势的洗礼,往往从自我的角度思考问题,“我”逐渐取代了“我们”,以个体为出发点的微观思维模式取代了以全局为出发点的宏观思维模式。同时,随着青少年人格的发展,青少年不再满足于“知道什么”的知识层面,而是深入探索个体“知道为什么”的思维层面,注重自我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的道路。随着年轻人思维水平的提升,他们的思维形式变得更加开放。年轻人思维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结构的局限,敢于突破传统封闭思维的局限,敢于对已有的知识和模式进行延伸或综合,即当代年轻人不再盲从和迷信一家之言,不循规蹈矩,不固步自封,喜欢在反对旧权威的同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常常能打破常规,独树一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对中国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
个体自由和发展已成为当代青年生活的主要追求目标。“我就是我”已经成为这一代年轻人的生活逻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年来多次抽样调查显示,“做自己喜欢的事,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已经成为当代青年普遍的价值选择。这说明当代青年的行为选择日益个性化,与80年代初相比,青年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倾向于过分关注个性的发展,倾向于割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忽视了个人对社会的依赖,忽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协同对个人的制约作用。过于相信“人的价值在于个人本身”,只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而忽视了个人在社会中应该履行的责任,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自我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当代青年,忽视了社会和集体发展的需要,使个人凌驾于集体和社会之上,集体本位的价值观逐渐让位于个人本位的价值观。当个人发展与社会、集体发展发生冲突时,无法按照集体主义原则及时调整自身发展,使个人发展与集体、社会发展脱节。从长远来看,当代青年的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对年轻一代的成长是有害的。
3.对中国当代青年生活方式的影响
追求个性成为当代青年的一个突出特征,从衣食住行到人际交往和恋爱婚姻,都体现了青年个性的张扬。在生活消费中,当代青年更注重个人判断和偏好,普遍追求新颖、时尚、个性化的商品。在着装上,要特别注意自我形象,以便展示自己。包括“超级女声”风靡大江南北的现象,似乎是对年轻人个性张扬的一种满足。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无法理解的“另类现象”。一些反传统的个人形象,其实反映了一些年轻人面对个性化思想冲击时内心的无奈和不成熟。他们在追求个性化的潮流中不知所措,只有选择这些所谓的“酷”作为自己个性表现的突破口,才能赢得别人的关注。在人际交往中,他们表现出开放性和封闭性的特点。他们渴望与他人交流,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但是,个性的张扬往往与集体的制约相冲突。在集体的制约下,青年倾向于封闭自己,这使得正式的集体组织松散,成员之间的关系疏远,而由志趣相投的成员组成的非正式组织在青年人际交往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婚恋行为上,当代青年越来越开放,婚前同居、试婚现象越来越多。
二,西方个性化思想余波犹存的主要原因
1.青年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青年时期作为人生的重要阶段,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全面发展和成长的高峰期。青年时期,人的大脑发育基本完成,脑重和神经系统结构达到成熟,为青少年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随着生理的变化,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年轻人身体的发育促使他们内心萌发强烈的自我意识,产生强烈的成年感。年轻人往往热衷于发现自己,了解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他人证明自己,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进取心。而西方个性化所倡导的个性发展,迎合了年轻人自我意识的需要,所以容易被年轻人接受和吸收。
2.80年代青年对当代青年的辐射作用。
改革开放后,在否定极左思潮、反对思想禁锢的状态下,80年代的青年们竭力吸进西方思潮带来的新鲜空气,开始思考人的命运、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人性的张扬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关于潘潇生平的大讨论促使年轻人关注“自我”和“人格”的发展。在人与社会观上,主张非理性和个人主义,贬低人的认知的理性作用,强调人的欲望、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反对理性和社会对个人的约束,强调人的个性、独立和自由。这种个性解放和自由的思想给80年代的年轻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多年后,这些年轻人已经为人父为人师,他们对人格发展的追求会自觉或不自觉、直接或间接影响下一代的发展。而当代青年可能在与父母、兄弟、老师的接触中,已经学会并不自觉地接受了这种个性化的观念,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3.西方文化渗透的结果
西方文化以个体为本位,强调个体的能动性和发展性,认为每个人不仅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而且是作为具有独特心理的生命和社会的单一成员而存在的。西方对个性的追求表现为西方文化的自我价值观,即认识到自我是主观的,这丰富了个体独特的认知能力,从而使他的爱好、意见、选择和创造力优先。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开放,西方文化以各种载体不断涌入中国。除了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视听技术和通信技术极大地丰富了西方文化的物质载体。尤其是在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和经济社会信息化加速了其传播的时空。个人主义思想通过计算机处理和网络传播,可以跨越时空、城市、地区和国界,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生活,改变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第三,正确引导青少年个性化思潮
1.尊重青年个性差异,客观看待青年个性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的创新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创造性人才。个性往往与创造力联系在一起,个性的张扬有利于激发创作欲望,从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个性是创造力的土壤,有个性的人很容易成为创造性人才。德国思想家莱布尼茨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首先要承认青少年的差异性和个性,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而不是完全压制他们个性发展的需要。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要为青少年个性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同时,根据青少年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要尽量适应每个人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方式,促进青少年个性的全面发展。教育者要以青少年的个体差异为出发点,充分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少年的创造潜能。
2.加强青年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国家主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这种价值观是以社会本位和集体本位为基础的,需要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注重个人利益。这就要求当代青年处理好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没有社会群体,个人就不能单独生存。青年只有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特长确定个人发展方向,把对整个社会的贡献作为发展个性的出发点和归宿,强化集体主义意识,才能保证个性在集体主义指导下健康发展。集体主义和个性发展是辩证统一的。没有集体主义,就没有个人的自由和发展。作为个体,只有遵循集体主义的伦理原则,才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途径。因此,当代青年要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价值取向,坚持集体主义和社会的价值观,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保持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一致,使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当个性发展对整个社会有害,与社会发展背道而驰时,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限制这种错误的个性发展,并根据集体主义的原则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3.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个性化的思想对年轻人的影响非常深远,这与东方和西方都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