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化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比如祖冲之的圆周率计算,李道元的水经注等。
思想界异常活跃。随着道教的系统化,佛教与反佛教、佛、儒、道的激烈斗争开始融合,文学、绘画、石窟艺术都打上了佛教的烙印。
⑶体现民族融合的特点。代表性的文化和成就体现了民族特色和不同的民族风格。
(4)打着割据政权的烙印。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割据状态,不同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差异明显,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南北民歌风格差异较大。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只有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为笔记小说,篇幅短小,用文言文描写奇闻异事、人物轶事或其文字。在故事情节的叙述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已经初具规模。作品数量也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只是作为真实的事情来写,并不存在艺术虚构。它们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式。中国文言小说的成熟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的成熟形态是宋元故事。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初唐,是中国中世纪文学的第一段。全面看这一时期的文学,以五四新诗的繁荣为标志。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达到高潮,七古和五七言在初唐达到顶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是最显著的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一时期,宫廷发挥了核心作用,形成了以宫廷为中心的文学群体。群体内部的趋同使得文学在这个时间段呈现出一种群体风格,在另一个时间段呈现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得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群体中有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不属于任何一个群体。他以超然的面孔站在他人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汉代文学的继承和演变,在五言古诗和辞赋中最为明显。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文人把五言诗推向了顶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和采用的夫妻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以发展。文学自觉的标志是从人物评价到文学评价,从文体分析到编辑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与文学创作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与批评异常繁荣。(魏)曹丕《典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种新的文学思潮,就是把文学和学术区分开来,进而探讨文学的特征、文学本身的分类、文学创作的规律、文学的价值。汉代儒家诗歌占主导地位,强调诗歌与政治教育的关系,诗歌被视为“为妇、孝、爱人、育美、移风易俗”的工具(《诗序》)。至于诗歌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魏晋以后,诗学摆脱了经学的束缚,整个文学思潮的方向也是摆脱儒家强调的政治教化的需要,找到文学独立存在的意义。这时提出了一些全新的概念和理论,如风格、神韵、意象、言意关系、形神关系等。,形成了重形象、重风格、重神韵的美学思想。诗求意蕴,乐求意蕴,画求象外趣,这种各种文学形式之间沟通的自觉审美追求,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就是在这种新的文学思潮的影响下进行的,也为这种文学思潮提供了实践基础。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为政治教育服务的要求减弱了,文学成为一种个人行为,表达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从汉代的大赋演变到魏晋南北朝的小抒情赋,就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变化。五言古诗在汉末盛极一时,文人的个人抒情作品《古诗十九首》被后人奉为圭臬。此后,曹植、王灿、刘震、阮籍、陆机、左思、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谢朓、庾信等都走上了个人抒情的道路,他们的创作也是个人行为。这些政治抒情诗,有的是表达政治生活中的怨气,不具有政治教育的目的。至于梁陈公的诗,虽然是宫廷文人所作,但也只是用于宫廷娱乐。诗人努力的方向在于诗歌的形式美,即气质、对偶、实用等语言技巧,以及格律的完善。正是在这种趋势下,中国的古体诗得到了完善,新体诗形成,为近体诗的出现做好了各方面的准备。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唐诗达到了顶峰。曹操崛起于北方,他的思想和政治措施都建立在法治和道德的基础上,影响了整个时代。在意识形态理论中,体现道与法结合的刑名研究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
魏晋时期,道法结合逐渐瓦解,以道教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抛弃魏晋初期的名法观念,转而批判儒法之士。这样,魏初在道与道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形而上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向极端化发展。至此,玄学所倡导的自由,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行为上,都摧毁和瓦解了封建政权,引起了玄学内部和儒生的不满,从而掀起了一股反道、反玄学的批判思潮。
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尤其是般若波罗蜜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道教和玄学的思想、语言和方法,于是出现了玄学和佛教合流的趋势。因此,这一时期的儒生不仅继续批判道家和玄学,还以儒家入世和人文传统批判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试图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体系和创造性。三国包括魏、蜀、吴,分别由曹丕、刘备、孙权创建。
曹魏时代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定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覆盖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长江中游江北以及甘肃、陕西、辽宁大部分地区。他死于公元265年,历经五帝46年。
蜀汉是刘备建立的国家。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统治区域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的全部和陕西的一部分。公元263年被曹魏所灭,历时43年。
孙吴是孙权建立的国家。公元222年,孙权被称为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国,定都建业,史称孙吴或。统治区域为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公元280年,为金朝所灭,历时四帝59年。西晋东晋
金朝分为西晋和东晋。公元265年,代魏称帝,国号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吴灭,全国统一。秦汉以来的分裂之后,又重新统一了。统治疆域东、南延伸至大海,西至青脊,南至越南,北至大漠,东至辽东。
然而,晋武帝死后不久,各皇族之间爆发了“八王之乱”,自曹魏以来迁入要塞的游牧民族也趁机揭竿而起,称帝,全国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
公元317年,金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金朝,占据了现在的长江、珠江、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宋武帝取代金朝,改国号为宋,亡于东晋。* * *持续了十一个皇帝,104。金朝历时十五帝,156。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宋是在公元420年刘裕夺取东晋政权后建立的。国名叫宋,建康是它的首都。因为皇族姓刘,所以历史上称为。
强盛时统治黄河以南、长江流域、珠江流域,是南朝疆域最大的地区。后来河南、淮北逐渐被北魏夺取。公元479年,它被萧道成篡夺,他为八个皇帝生活了60年。
公元479年建立了齐国,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相区别,史称南齐,又因皇族姓萧,故称。
统治区域是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省份。东方一片茫然,国家就大乱。公元502年,它被萧炎篡夺,并持续了七个皇帝和24年。
梁,公元502年所建,建康都城梁,皇族姓萧,故称”。当时的梁武帝国力相当强盛,统治区域包括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所有地方,两淮和汉中也一度被收购。它于公元557年被陈霸先占领,持续了56年。
陈,公元557年,戴良称帝,国号陈,建康为都。统治区域包括长江和珠江流域的省份,是南朝最小的。589年被隋朝所灭,历时33年。北朝主要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和隋朝。
北魏是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它的前身是十六国时期的代国。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或后魏、拓跋珪、。
公元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称帝,逐渐吞并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三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宁西部。南大延伸淮河、秦岭为界,南与刘崧对峙。
北魏是相当强大的。孝文帝拓跋弘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了一系列汉化运动。但由于种种因素,造成汉化和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导致了“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
公元534年,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由黄河统治。东魏以后被北齐取代,西魏被北周取代。从拓跋珪建立魏国到公元557年西魏灭亡,* * *历时17帝,171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中立国。
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被强大的将领高欢吓倒,逃往关中。
高欢立元为孝景帝,迁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
统治区域包括洛阳以东的地区,即前北魏的领土。公元550年被高杨(高欢之子)取代,东魏延续了17年。
西魏时期,北魏孝武帝于公元534年进入西关,将军宇文泰迎接他。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居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统治区域包括洛阳以西的地区,原北魏的疆域,益州,襄阳等地。公元557年,被宇文珏(宇文泰的第三子)取代,西魏延续了24年。
北齐,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的儿子高杨夺取东魏政权,称帝。他的国号是齐,首都是叶宇。为了与南朝的小琪相区别,历史上称其为北齐,因皇族高姓,故又称高齐。统治区域相当于东魏的疆域。公元577年,为北周所灭,历经八帝二十八年。
北周时期,公元557年,西魏大将宇文泰的儿子宇文珏夺取了西魏政权,称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日期在长安,史称北周。因皇族姓宇文,故又称宇文周。
公元577年,北齐灭亡,中国北方统一,继续攻取江北、淮南,统治区域扩展到长江北岸。公元581年,被隋炀帝取代,历时五帝25年。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隋文帝,被禅宗称帝,国号大隋。公元583年,大兴(今陕西Xi安)建都,公元589年,南陈被灭,结束了南北分裂,统一了全国。东西长9300里,南北长14815里。历朝历代的繁华,在此极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