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经历,张廷栋

砷的化学成分是三氧化二砷。有用砒霜治病的传统,在西方也有使用。含砷中药有砒霜、砒霜、雄黄、雌黄。北宋的《开宝本草》和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都记载了砷的药性。三氧化二砷在19世纪和30年代在西方也被用于治疗白血病,但没有被普遍接受。

哈医大一附院药师韩太云在医疗巡诊中,从民间中医了解到,砒霜、轻粉(氯化亚汞)、蟾酥用于治疗淋巴结核和癌症。1971年3月,韩太云把它们改成了水针剂,叫713或爱玲注射液,通过肌肉注射对一些肿瘤病例有效。在当地流行过一段时间,但是毒性太大,戒不掉。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的张廷栋与韩泰云合作继续这项工作。1972之后,一方面,张廷栋等人主要针对白血病,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套用到很多疾病上。另一方面,他们分别对“艾灵”的成分进行测试,发现砒霜只要有就有效,轻粉带来肾毒性,蟾酥带来升高血压的副作用,后两者没有治疗作用。

张廷栋与“张爱玲一号”

他们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1973。张廷栋、张鹏飞、王守仁、韩太云在《黑龙江医学》上报道用“爱玲注射液”(后又称为“爱玲1”)治疗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他们清楚地知道,砷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三氧化二砷”和少量“甘汞(低氯化汞)”。治疗后6例患者症状改善,1例慢性白血病急变患者也有效。文章还提到,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效果还在研究中。

1974年,他们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上发表了署名为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的《爱玲1注射液及辨证论治对17例白血病的疗效观察》,总结了1973至1977期间,65438-0976哈医大一院中医科撰写《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白血病5例临床文献报告》,介绍了5例治疗后完全缓解患者的诊疗过程及各种临床表格。

1979年,荣福祥、张廷栋在《新医学杂志》上报道了2例经“爱玲1”治疗后存活4年半、3年的患者,均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1979年,张廷栋、荣福祥在《黑龙江医学》上发表了他们当年的第二篇论文,题为《爱玲1号注射液与辨证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总结了他们从1973到1978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55例的经验。其中,1973 ~ 1974用艾灵1号治疗23例,1975 ~ 1976用艾灵1号加其他中药及少量化疗药物治疗20例,1978。对于每个病例,根据血象进行分类,并有明确的疗效观察。5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缓解率为70%,12例完全缓解,对患者副作用小。他们还以成人十倍的剂量给12只家兔注射了“爱灵1号”,心、肝、脾、肾均未发现毒性作用。如果说1973的论文是他们发现“哀一号”的开创性论文,那么1979的这篇论文就是张廷栋等人关于“哀一号”的代表性论文。

有三个重要问题值得讨论:1)张廷栋等人是否确切知道治疗癌症的作用来自“癌灵1号”,而不是同时使用的其他中药和化疗西药;2)他们是否意识到“爱灵1号”的功能来自不含汞的三氧化二砷?3)他们知道三氧化二砷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作用吗?

张廷栋、荣福祥在1979《黑龙江医学》杂志对这三个问题都有明确的回答:1)有三个患者(一个大人两个小孩)只用了“艾灵1号”,不需要其他中药或化疗西药,也说明了疗效。那时候孩子已经活了4年,大人已经活了9个月。在使用其他中药时,他们还指出,其他中药不是用来治疗白血病的,而是用来支持患者身体状况的;2)在11页,他们指出“癌灵1号”的有效成分是三氧化二砷;3)在第10页和第11页,他们两次明确指出其对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最好。

可以说,到1979年,张廷栋与不同同事合作发表的论文,清楚地奠定了我们今天的认识:三氧化二砷可以治疗白血病,尤其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法美英FAB型M3白血病,即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1981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文章最后脚注注明指导:张廷栋;执笔:李远山、胡;参加人员:、、荣福祥、孙洪德、李、、吴血液学实验室)在《黑龙江中医》发表《爱玲1号配合辨证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73例临床总结》,报道爱玲1号完全缓解率24%,总缓解率86%。在1982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学术研讨会上,张廷栋、李远山交流了《爱玲1号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实验研究——22例完全缓解分析》、《98例非淋巴细胞白血病分型及临床疗效探讨》。

1984年,张廷栋、李远山在《中西医结合杂志》上发表了《爱玲1号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分析与实验研究》,总结了1972年以来他们治疗的81例急性髓系白血病,分析了其中22例完全缓解。他们指出,在22例完全缓解的病例中,7例为M2型,15例为M3型白血病。他们还再次指出,“M3特别有效”。1985张廷栋等撰写了《爱玲1 (713)号注射液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

在1991中,孙洪德、马玲、胡、张廷栋、荣福祥、王、、冯秀琴发表了《16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长期存活病例报告》,应该是65438的延伸。他们报道了从1974到1985,用“爱灵1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2例,19例完全缓解,16例存活五年以上。

1992年,孙洪德、马玲、胡、张廷栋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了《爱玲1配合中医辨证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32例》,作为“经验交流”,与1991的论文实质相同。奇怪的是,这篇文章基本上被英文文献引用。这篇论文和1991的论文一样,都是中文的,内容也只是对1991的论文做了简单介绍,而实际发现是在1973首次发表的,已经明确了1979对APL的效果最好。但1992的文章与1979的文章本质上是一样的,既没有改变所用药物的成分,也没有改变适应症。可见国际同行对这一重要发现的年代一无所知。

注:2013年2月发现一篇《睡美人》文献,朝阳人民医院儿科:砒霜联合化疗治疗白血病的体会,辽宁抗癌报,1972.4。这说明在1972中,锦州朝阳人民医院已经用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但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好像没有治疗方法。这篇文章的历史地位需要进一步评价。参见科学网博文:张廷栋,承上启下必不可少:关于三氧化二砷用于治疗白血病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