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鉴赏
诗歌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来反映生活、表达情感。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一篇古诗词鉴赏论文分析。欢迎阅读。
摘要:古诗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留下的文化瑰宝。要多读书,多自问,知人论世,懂景知情,违心而为,才能透彻理解古诗,古为今用,继承创新。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欣赏
中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古诗是中国古代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哲学家留下的文化瑰宝。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学会阅读和欣赏古诗词,古为今用,继承和创新。
首先,多读书
所谓欣赏,除了音乐,还与“看”这个动作紧密相连。鉴赏的“鉴”字,就是“看”的意思。虽然都是看的同一个动作,但是程度不同。类似于“看”的词,一直有“见”、“见”、“观”之类的词,只是程度不同。“看见”就是“看见,看到”,不包含复杂的心理功能。“见”就是“见、见、观”。同样的“看”包括看、见、观三个阶段。当我们看到别人的画或者文章是“看到”的时候,说明有人画过这样的画或者写过这样的文章,里面画了什么或者写了什么。“视”是区分这幅画或这篇文章的结构和主题。而“观”就是深入它的领地,用整个心灵去阅读和理解。“看”只是一种感觉,“看”是一种知性的思辨,“观”是一种包含整体的心理活动。只有达到“观”的境界,才能称之为“欣赏”。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距离产生美。“欣赏”有时也叫“欣赏”或“琢磨”。可以说,“玩”就是“欣赏”。但是,我们在读古诗的时候,大多是死记硬背。导致诗歌不能反复背诵,单词不能低声背诵。这真的很可惜。我们只有不断地读和玩,在反复的玩中随时发现新的意义,才能真正地玩出古诗词的美,才能真正称得上阅读鉴赏。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即使不会写诗也会背”“好诗百读不厌”都是在强调多读书的重要性。所以,要培养我们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就要努力多读书。刘勰说得好:“看一千剑再认器,练一千曲再发声。”只有多读古典诗词,走进古典诗词,走近作者,通过情感干预培养自己的情操和想象力,才能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第二,多问问自己。
诚然,要培养和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水平,仅仅“多读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鉴赏能力不是靠看中等作品,而是靠看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出来”(歌德的谈话)。欣赏就是走进作品,走近作者,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和谐。我们在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积累,不断地反复自问,这样才会获得一种“欣赏”的快感。比如语法上,我们要多问问自己,这首古诗是不是颠倒了。王维《山居秋夜》中的“竹吟女归,荷叶收渔舟前”是“浣女归,竹声起,渔舟落”的倒装句。前一句使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后一句使人瞻前顾后,后见其事。动静结合,化静为动,谱写了一幅生动、优美、祥和的乡村民居画卷。比如在抒情方面,古诗的抒情方式主要是间接抒情,即以“借景抒情”、“以物表志”的方式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以情景交融为最高境界。比如苏轼的《念奴娇》?回望赤壁往事,既能体会到第一部中赤壁古战场的如画风景,又能想到第二部中周瑜这位英姿飒爽的儒将和他的贬谪,从而表达出诗人壮志的无限惆怅。所以我们在欣赏古诗词的时候,一定要多问问自己:1,这首诗写了什么——谁(包括作者谁是抒情主人公)?它在哪里?什么时候?你写的“物”和“景”是什么?你表达了什么“抱负”和“情意”?2.怎么写——用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和“景”?3.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这些“事”和“景”,对表达这种“情”和“志”有什么作用?
第三,认识人,讨论世界
我们在欣赏古诗的时候,也要认识人,探讨世界,因为一首好诗往往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风格以及相关的历史社会背景有关,也就是“诗如其人”。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如果你要一篇论文,最好是把整篇文章,和作者作为一个整体,以及他的社会状态都考虑进去,这样比较有定论。”比如李清照的《梦》,就要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李清照与赵明诚感情深厚,但“若久未成亲,远行,易安舒不忍离”(刘一生的歌诗),这样才能理解诗人当时的抒情诗背景,即恋人不能在一起,那么遥远。感伤的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老少咸宜的伤感,又有与人告别的烦闷,几番心事缠绕,短短的画面中曲折无数。所以,阅读、鉴赏、评价古诗,学会识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基调和主题,是鉴赏古诗的关键。
第四,想象,停留在诗意的境界,对风景有清醒的认识。
作者在古典诗词中描写的都是一些人生经历,有些是想象出来的。而我们的生活经验积累与作者不同,无法一个一个从生活经验中去理解作品,大多靠想象。当然,记录作者的想象要靠想象来欣赏,记录作者的生活经历也只能靠想象来欣赏。古诗是无形的东西,所以我们读的时候会觉得很开心,觉得人物形象生动,这都是靠想象的结果。所以,我们在欣赏古诗词的时候,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停留在诗意的境界,了解情况。如何《咏柳》:“碧玉扮作树,万缕青丝挂毯垂。不知是谁剪开了薄叶,二月的春风如剪刀。”作者摒弃了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了传统的赞美事物、抒发抱负的思维,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具有独特浪漫色彩的小说形象。通过想象,置身于诗意的场景中,我们知道第一句用“碧玉”比喻树木,诗的开头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第二句用丝带来形容柳枝,柔嫩下垂,犹如少女身上的绿丝带,突出了温柔飘飘的特点,生动地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美感。文末对新柳纤细、柔软、清新、可爱的叶片细致入微地描绘得惟妙惟肖,透露出作者的惊喜与赞叹。“二月的春风如剪刀”,把春风比作碧玉巧手里的剪刀,化虚为实,虚实相生,想象独特奇特。从景物的角度来看,何把柳树比作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美丽春景,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
五、违背自己的意愿,彻底了解
古诗词鉴赏是一项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易卜生曾说:“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的伙伴,读者往往更像诗人而不是诗人。”所以真正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积累,走近作者,也就是用自己的意志去发掘作者的意义。如:王之涣的《苍鹭居》,山遮白日,海泄金河。但是你只要爬上一层楼梯,就能开阔三百英里的视野。“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对大自然壮丽景色的成功描写上,当然远远谈不上欣赏。但是,如果我们能违背自己的意志,通过瑰丽的画面和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理解这首诗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只有爬得高才能看得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无止境。这说明如果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不把作品理解透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欣赏。”有经验的人用两只眼睛看书,一只眼睛看到纸上的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话道出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当然,如果想学会欣赏古诗词,还需要多加评论。唐彪曾说:“读书不加评论,就是偶尔能窥其精微,日后不知所措,所以评论不完。”所以在读古诗的时候,要坚持写一些眉笔、片段、札记,对提高阅读鉴赏水平大有裨益。
参考
【1】刘协。文心雕龙[M]。屠光社笔记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2]唐彪编辑。家庭学校教学法[M]。赵万亨德笔记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