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之我见
第一批:杭州
第二批:天津、上海、重庆、合肥、郑州、广州、成都、大连、宁波、青岛、深圳、苏州,12城市。
第三批:北京、呼和浩特、沈阳、长春、哈尔滨、南京、南昌、武汉、长沙、南宁、海口、贵阳、昆明、Xi安、兰州、厦门、唐山、无锡、威海、珠海、东莞、义乌。
第四批:石家庄、太原、赤峰、抚顺、珲春、绥芬河市、徐州、南通、温州、绍兴、芜湖、福州、泉州、赣州、济南、烟台、洛阳、黄石、岳阳、汕头、佛山、泸州、海东、银川。
第五批:雄安新区、大同、满洲里、营口、盘锦、吉林、黑河、常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湖州、嘉兴、衢州、台州、丽水、安庆、漳州、莆田、龙岩、九江、东营、潍坊等。肇庆、崇左、三亚、德阳、绵阳、遵义、德宏自治州、延安、天水、西宁、乌鲁木齐等46个城市。
可以说是一个个试点,从少到多,一步步推进,把我们国家稍微有点基础的城市都扩大了。其中,有一线城市,有国家中心城市,有省会城市,有计划单列市,有生产城市,有贸易型城市,有沿海知名城市,有内陆省份的第二、第三大城市,甚至有不延伸出边境、不靠海、没有外贸基地、没有电商基因的城市,还有一些革命老区的城市,覆盖面之广令人咋舌。在覆盖面上,已经超过了国家近年来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京津冀一体化”、“长三角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就以上105城市而言,申请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的起点不同。有些城市经济已经很繁荣了,自己的跨境电商行业也发展的不错。申请“试点城市”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好跨境产业,引导企业走向合规,为其他城市发展跨境电商产业提供经验和模式;有的城市条件好,有产业带,交通非常便利,但是跨界的经营者少,开车的少;有的城市重生产对商业不重要,可以通过建设跨境电商试点城市来补短板;有的城市是资源型城市,建设跨境电商试点城市是产业转型的需要;有些城市经济发展较差,建设跨境电商试点城市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同的基础,不同的起点,决定了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的不同模式。
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第一梯队:有自己的港口和产业带,所以有很好的外贸基础和电商基础,物流优势,产品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产业稍加政府引导就会起来。跨境电商产业集群不断涌现,辐射当地产业带,拉动外贸出口转型,迫使产业链迭代升级,跨境电商品牌不断涌现。也有大的合规公司,比如深圳的平湖、坂田,广州的黄边。(行业驱动)
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第二梯队:国家中心城市有港口优势,海港、空港、陆港日常运营完善,当地有相对丰富的产业带。政府引导补贴,商品虹吸效应明显。海关数据很漂亮,一些城市已经建成了跨境电商人才培养体系。但跨境电商的社会氛围还需要进一步引导。(物流拉动型)
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第三梯队:产业优势明显,政府发展要求明确,综试区开始建设“两大平台、六大体系”。综试区整体建设比较快。
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第四梯队:政府引导不明确,企业不知道什么是跨境电商,建设资金不到位,政策敷衍了事,综试区硬件建设非常缓慢。在单个企业和人才的带动下,单个城市在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上有着可贵的亮点。依靠经营实体推动行业发展,企业一般都是小、弱、缺人、缺钱。大型企业外迁严重。
跨境电商试点城市第五梯队:没有产业带,没有物流优势,大专以上学历的年轻人少,转型压力大,人口净流出,社会风气浮躁,创业成功案例少。建议建设跨境人才输出基地和跨境产业服务外包基地,同时支持小卖家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尽量把钱花在人身上,跨境电商需要的硬件可以共享给附近的城市。
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建设任重道远。105跨境电商综试区不一样,建设的节奏和模式也不一样。不宜照搬,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