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
下面说一些具体的写散文的方法,希望对你有用。
1)善于构思。
“一切以意义为基础”。散文的“意义”存在于深厚的生活土壤和浩瀚的生活海洋中。要得到它,必须依靠我们对生活的深入观察、感受和理解。所以,只要散文是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构思的,有鲜明的感情,敏锐的观察能力,人民同时代人的脉搏,深厚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刻的思考,我们就会觉得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意。这首诗是触动我们心灵的东西,是让我们眼前豁然开朗的东西,是让我们的思想豁然升华的东西,是让我们的感情更加纯粹的东西,这就是诗的灵感。如果我们想理解我们的文章,我们必须快速理解它。因为有内心的震颤,有思想的闪现。刘说:“即使是微弱的闪光也比没有闪光好。这不是普通的摄影。这就是文学。”
比如一个作家去看山茶花,品种很多,美丽的山茶花引起他的思考:“山茶花很美。生活中美好的一切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日日夜夜用自己的汗水浇花,像养育自己的孩子一样养育花苗,最终培育出如此美丽的花朵?我们应该感谢美化我们生活的人。”这是思想的光辉,作家非常珍惜,所以及时把这个意思写下来。后来他听一个园丁介绍一种山茶花,说:“这叫童子面。它开花晚,刚开骨朵,颜色深红,却是最好看的。”这并没有引起思考,但他记住了这种山茶花的名字。过了一会儿,正好一群小朋友也来看茶花,引起了作家的注意。他看到孩子们鲜红的脸仰着,甜甜地笑着,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心里顿时一颤,忍不住脱口而出:“男孩的面茶开了。”园丁意识到这一点,说:“真的,没有比这种男孩的脸更漂亮的山茶花了。”这让他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想法。他说,“我有了一幅画的想法。如果用最厚最艳的朱砂画一朵大山茶花,配上一个男孩的脸,岂不是象征着祖国的脸?”于是,作家把看茶花所引发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了一篇散文《茶花赋》。这个作家就是杨朔。读者和评论家可以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歌颂绚丽的祖国,荣耀祖国的劳动人民。
(二)善于构思
构思是作家对生活素材由粗到细、由假到真、由一而二、由表及里的加工提炼过程。作家应在构思中为散文的思想性寻求完美的艺术形式,以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因此,立意要解决立意、选材、意境创造、体裁确定、基本技法、布局等问题。这里着重讨论三个问题:确定体裁、寻找线索、营造意境。
首先,确定体裁。散文的体裁灵活多样。我们有一个很好的意义(思想),并且已经选择了表达这个意义(思想)的材料,那么我们就要考虑:是写在书信里还是日记里?是作为随笔写的,还是作为偶然的感悟写的?是游记还是回忆录?是写序言还是后记,还是写评论?确定具体体裁的原则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比如去苏州旅游后,觉得需要向父母汇报自己的旅行和印象,可以写信;在游玩过程中遇到一些让你感动的人或事,可以写随笔,漫谈;逛完虎丘、狮子林、寒山寺、西苑、柳园,你觉得寒山寺的钟特别吸引人,引起你的遐想,于是你就可以写一篇像《乡村祭坛上的抒情》一样诗意的抒情文章。如果是故地重游,吃一些苏州的土特产,回忆往事,可以以回忆为主,写一篇类似《回忆小米》的回忆散文...简而言之,表现特定体裁的形式要根据立意的内容来确定。
第二,寻找线索。散文的素材应该是零散的,每一个素材都是一颗珍珠,但这些珍珠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作家要找一根线,用笔当针,把这些散落的珍珠穿成一串耀眼的珠子项链。那么,有什么可以作为线索呢?
一个是情感线索。当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时,比如从厌恶到喜欢,或者从喜欢到厌恶,我们可以用这个情感线索把一些看似不相关的材料联系起来。比如杨朔写《荔枝蜜》的时候,用情感的线索,把童年的回忆,从化的疗养,荔枝树林,苏轼的诗,爱尝蜜,逛蜂场,赞美蜜蜂,农民的劳动,夜晚的梦蜂。
二是事情的线索。比如,曹靖华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发扬延安时期“小米带枪”的艰苦奋斗精神,于是他收集了记忆中关于小米的往事,用小米来组合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很多供养对象、吟咏志向的散文也是以对象为题材,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
三是人物线索。如果写某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一个线索,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情联系起来。这个人物也可以是作家本人——“我”。
第四是思想的线索。比如,面对某件事或某个场景,我沉思、遐想,“我倾向于游万仞”,“我在一瞬间看过去和现在,我在一瞬间爱抚整个世界”,“我在形式中笼天地,在笔端挫万物”。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将相关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始主题。如秦牧的《土地》,杨朔的《海城》,贾平凹的《丑石》。
五是风景线索。“所有的风景词都是感伤的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将作家的思想感情融入景物之中。比如天山风光,西湖风光。
六是动作线索。比如游记,以旅行路线为线索。刘以奔跑为主线写下了《长江三日游》。当然,全文还有一条哲学线索:“战斗——航行——熬过黑夜到黎明”。
散文的线索很多,以上六条线索比较常用。
第三,创造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统一,是作者的主观感情、意志、自然环境和浸透了时代精神的社会环境的统一。意思是灵魂,环境是血肉之躯。高的意思是深层环境,低的意思是浅层环境。散文的这种意境,应该就是诗的意境,也就是所谓的“诗意”。它是无形的,可感的,物质的,生动的,但却是感人的,震撼灵魂的,精神的,灵性的。比如朱自清写《荷塘月色》,全篇以“光味”为主,顺着沿路而来、站在沉思中的线索,通过描写,小路、荷塘、花姿、月光、树影、雾气、灯光等。被发现和腐烂,可见和可感知的,而树叶,青蛙和蝉可以闻到。多情感的表达,巧妙的比喻,营造出一种优雅、宁静、情景交融的意境。这种优美的意境,正是散文作家应该努力追求和刻意营造的。
立意方法可以借鉴前人,需要自身创新。过去有一位青年作者发明了一种“散文快速构思法”,受到《青年》、《采石》等刊物编辑的重视。
(3)布局巧妙。散文一般篇幅较短,布局方便,但由于篇幅较短,很难做好布局。这就像一座山堆了一小堆石头,往往不会破坏山的雄伟。但是小花园里有一堆石头,很容易破坏花园的美观。因此,散文的布局结构非常重要。参观苏州园林,可以从其精美的建筑布局中获得灵感,也可以借鉴其园林建筑布局来考虑散文的布局。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写道,苏州园林建筑的设计者和工匠“注重亭阁布局、假山池塘的搭配、花木的衬托、近景视觉的层次。总之,一切都必须存在,才能形成完美的画面,不能有损于美的失败。”至于散文写作,也要注意材料的布局、协调、对比、层次。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但散文布局有时需要讲究对称或对比。叶圣陶补充道:“苏州园林注重每个角度的画面美。”那么,散文的整体布局要讲究艺术性,其局部布局不也同样具有艺术性吗?至于布局的具体方法有很多,前面提到的线索问题也和布局有关。这里可以强调的是,很多作文的版面设计要巧妙。开头往往似谈深意,结尾要深入,画龙点睛,“卒章表意”,自始至终呼应,前后一致,有机结合。散文写作初学者不妨学习一下这种布局的方法。
(4)比断断续续更清晰。散文要“散”,除了选材,还要注意叙事中的断续技巧。只有明确了间断性,散文才能写得自如。贾平凹说:“记住:知道的越多,越不想写或写不出来;空白,这正是你要写的地方。”他认为,“注意‘空白’的处理,第一,散文可以散,可以间歇,可以间歇,文字可以‘飞’,神秘感就会明显。第二,散文可以含蓄。古人也说:用心为先,所以你要随性而为。看似废话,骨子里却有分数。“要多读古人的优秀散文作品,学习别人的断断续续的技巧,在写作实践中经过多次运用,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