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

论中西文化差异

汉语是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它体现了一个民族代代相传的社会意识、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造成了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上相当大的文化差异。汉语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文化的发展变化,也直接反映了文化差异。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始终占据着根深蒂固的主导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中国人一直把自嘲的思想视为人生经典,这就是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基本的行为准则。“中”是儒家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生活中,要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对待人和事,在言谈举止中考虑温柔、善良、礼貌、节俭、妥协,以谦虚为荣,以谦虚为重,反对过分的自我表现。因此,中国文化体现了群体的文化特征,不允许把个人价值置于群体利益之上。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个人为中心,主张个人主义至上,努力发展和表现自己。“谦虚”这个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人们崇拜生活中的“强者”和“英雄”。有能力有才华的强者被重用,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后或者被无情淘汰。因此,西方文化体现了个人文化的特征,主张个人价值高于群体利益。正因为如此,在一些词语的褒贬色彩上,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比如,野心这个词本身就有两层意思:表扬和批评。中国人用它的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英美人用它的正面意义表示“野心勃勃”。咄咄逼人这个词在中国常用来形容某人“咄咄逼人”、“咄咄逼人”,美国人则用它来形容某人“有事业心、有事业心”。中国的群体文化非常重视家庭和朋友之间的关系,将其视为构成社会的细胞;在西方国家,他们主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力更生。在中国,人们重视传统的君臣父子,按辈分排名,等级森严。在英美,长辈和晚辈地位平等,不分尊卑界限,经常和朋友相处。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一直主张“四世同堂”、“合家团圆”。自古有句话说得好,“父母在,不要远行”;在英美,65,438+08岁的孩子还住在家里依赖父母是不可想象的。他们必须靠自己的双手独立生活。同样,大龄父母即使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一般也不会拖累子女。他们经常要住在养老院,接受社会的照顾。不同的文化带来不同的价值观。和lod一样,中国人也一直有“尊老”的传统。“老”在汉语中表达尊敬的概念,如祖先、祖父、老先生等。“老张”“老王”表示尊敬和好感,“张老”“王老”更是恭敬。中国人经常为他们的年龄感到骄傲。与人交谈时,年龄越大,资历越老,越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姜还是老的辣。在我们看来,老年人不仅是智慧的化身,也是威望的象征。而西方国家很少有人愿意依仗辈分,自称“老”。在他们看来,“老”是“无用”的代名词,与“过时”和“老而无用”的含义联系在一起,英美人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也不会靠老来卖。在西方文化中,他们视年龄为极其重要的个人隐私。尤其是女性,更忌讳别人问年龄。就算他们愿意说年龄,也得让别人猜。这个时候,他们真正的目的是期望别人夸奖他们看起来有多年轻。再比如,英国人和美国人对胖这个词很忌讳,人们说胖会让人沮丧、不愉快、恶心。当谈到肥肉时,它可能会被认为是毫无价值的废物,应该扔掉。中国人见到孩子都说“小胖”“小胖”,可见对孩子的喜爱。他们说,胖对成年男性来说是“胖”,对成年女性来说是“丰满”,是赞美和恭维的意思。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某样东西是“肥肉”或者是“肥差”,暗指某样稀有的东西或者某个令人向往的职位。中国人不仅不讨厌胖,还赞美胖。同样的事情,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看法。中国人鄙视狗,所以出现了“走狗”、“走狗”、“不要脸的狗”、“狗急跳墙”、“狗瞧不起人”等等说法。在西方国家,人们欣赏狗的勇敢和忠诚,并经常赞美它们,并将人比作狗。如aluckdog,loveme,爱屋及乌,狗都有出头之日。正如狗被用来形容人“病得很重”一样,“累”是狗一样累。相反,中国人非常爱猫,用“贪吃的猫”来形容人的贪婪,往往是亲昵的,而在西方文化中,用“猫”来形容“心怀不轨的女人”。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不仅表现在价值观和习俗上的差异,还与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的差异有关。1.生活环境:汉语的出现与人们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英国是岛国,航海业在历史上一度领先世界;汉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大手大脚。英语是挥金如土,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很多关于船和水的成语,但是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成语,比如靠在自己的桨上休息,保持头在水面上,都在海上等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就是“春风”的意思,夏天往往与酷暑联系在一起。“太阳像火一样燃烧”和“太阳像火一样燃烧”是经常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却是西风报春的消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是春天的赞歌。英国的夏天是一个温暖宜人的季节,它常常与可爱、温柔和美丽联系在一起。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他的情人比作夏天,我可以把他们比作夏日吗?/你更可爱,更有温度。2.宗教信仰方面,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人们相信有一个“佛主”掌管世间万物,与此相关的语言很多,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在许多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人们信仰基督教,这与“天助自助者”“下地狱”的诅咒有关。3.历史典故英语和汉语中有大量的历史典故。这些成语结构简单,寓意深远,往往不能逐字理解和翻译。如“向东方学习”、“落入孙山”和“叶公·龙浩”等等。阿喀琉斯之踵(软弱的唯一原因),遭遇滑铁卢(失败),佩内洛普之网(从未完成的作品),一个潘多拉魔盒。(潘多拉魔盒——灾难、烦恼、灾难的根源)等。由于种种原因,中西方之间存在着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流通,使各民族成为一个“地球村”,跨文化交流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企业要想让自己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技术手段,还需要对目标国的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让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上符合目标国人民的心理需求。比如在中国,“龙”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中国人也以身为龙的传人而自豪。但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并没有那种特殊的感情,甚至把“龙”理解为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一个企业家对此不太了解,就会把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这种产品能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吗?是否能为企业创造高效益。因此,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成为全世界面临的问题。作为中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语言能力的教学,特别是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把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作用作为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来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中学英语学习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倾向于广泛使用,往往在非亲属之间使用:年轻人称呼长辈为“叔叔”、“阿姨”;称呼同行为“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并不广泛用于社交。如果我们称呼母语为英语的长辈为“史密斯叔叔”、“布朗阿姨”,他们会感到不舒服。在英语文化中,这样的亲属称谓只在关系密切时使用,不用姓,只用名,如“汤姆叔叔”。又如,学生知道老师是“老师”的意思,就相应地称呼“王老师”。事实上,英语教师只是一种职业;中国人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对人的尊重。因为这种文化差异,学生有一个简单的认识:王老师=王老师。另外,汉语中习惯上所指的“唐书记”、“张护士”被称为唐书记、张护士,这在英语国家的人听来是不可思议的。在英语中,人们一般用先生、小姐、夫人等称呼。2.感谢和致谢一般来说,在中国,我们很少在家人之间说“谢谢”。用的话,听起来会很奇怪,或者说两者之间会有距离。在英语国家,“谢谢。”几乎用于所有场合,所有人之间,甚至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送一瓶饮料,准备一顿好吃的,对方会说“谢谢。”在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了你什么,你都应该说“谢谢”这是最起码的礼仪。当人们问他们想吃点什么或喝点什么(你想吃点什么/喝点什么吗?),我们通常习惯礼貌的回答:“不用,不用麻烦”之类的。按照英语国家的习俗,如果你想要,你不必拒绝并说“好的,请吧。”如果你不想要,就说“不,谢谢。”。这也充分体现了含蓄的中国人和率真坦率的英语国家人的不同风格。3.赞美在说英语的国家,赞美也经常被用作谈话的开场白。赞美的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的外貌、容貌、新买的东西、个人物品、个人在某一方面的优秀工作等。通常在赞美别人的外貌时,只赞美她努力打扮的结果,而不赞美她天生丽质。所以很多人赞美别人的发型,却很少人赞美别人的秀发。赞美别人最常见的回答是:谢谢。比如a:你的技术看起来不错。乙:谢谢你。4隐私在中国,人们第一次见面时,会表达对年龄、婚姻、收入的关心,而英语国家的人对此很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例如,在《JEFC》第1课第16课中,有这样一段对话:“里德太太,你多大了?”“啊,是秘密!”为什么里德太太拒绝说出她的年龄?因为英语国家的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看起来精力充沛,青春洋溢,并且对自己的实际年龄保密,尤其是女性。再比如中国人关心的“你去哪里?”“你在干什么?”在英语里变成了刺探他人隐私,监听他人话语的审问,不得人心。5.问候中国人习惯问:“你吃饭了吗?”如果你对说英语国家的人说这句话,他们会认为你想请他们吃饭。英语国家的人们通常谈论天气、健康、交通、运动和爱好。6.节日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节日中也很明显。除了中国和英语国家的节日(比如元旦),双方也都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英语国家有情人节、复活节、愚人节、感恩节、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大相径庭。在节日里,中国人往往会拒绝别人的礼物,无可奈何地接受,但接受后一般不会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面带微笑,可能会有“贪钱”的嫌疑。在英国文化中,人们通常会打开别人送的礼物当面称赞,并欣然致谢。7.词汇的文化内涵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英语词汇文化意义的导入,防止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例如,无论是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通常与庆祝活动或节日联系在一起,英语中有“红色字母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着革命和社会主义的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红色”也意味着危险的状态或使人愤怒,如“红旗”。而当你在商务英语中看到“in the red”时,不要以为是盈利,相反,它意味着亏损和负债。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自主地吸收和融入新的文化环境。比如,加强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有意识地、自然地把中西文化在称呼、问候语等方面的会话话题、价值观的差异渗透到教学中去。再比如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吸收和体验外来文化。你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文章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的艺术、历史和习俗。总之,中西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言教学,还要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和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实践中正确使用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