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问候语的比较及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选择
[论文关键词]问候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策略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问候语存在于所有的语言中。它们提供了一种恰当地开始对话、建立、维持和认同社会关系的方式。它们也是常见的表达方式,是礼貌语言的一部分。本文对比了中英问候语在内容、结构和人称代词上的差异,分析了中英问候语在礼貌原则上差异的深层文化原因,从而说明了选择合适的跨文化交际策略的重要性。
问候语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主要用于维护社会秩序,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交际中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达到成功交际的目的。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习俗影响着不同的问候语。
一,中英问候语的差异
(一)分类和内容差异
1.祝愿问候。这种问候表达了说话人的良好祝愿,在汉语和英语中都有其形式。比如我们熟悉的“你好”、“新年快乐”、“圣诞快乐”。但由于语言和文化习俗的不同,不同语言的问候语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good morning”适用于从早上起床到吃午饭这段时间,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都可以使用,但在汉语中与“Good morning”并不对应。在中国,“早上好”主要用于从起床到吃早餐的短暂时间。“早睡早起”是中国人的养生方法和行为准则之一,所以“早安”在汉语中也有。
2.关怀的问候。关怀式问候一般反映说话人对对方健康或工作生活的关心。受文化差异的影响,关心的问候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我们经常以中国普通人的日常问候为例,比如“你吃饭了吗”、“你去哪里了”、“你忙吗”。这是一句很普通很随意的问候,问答双方都不把它当成正式的提问,只是简单的打个招呼。外国人就不是这样了。在英语中,这两个问题涉及个人隐私,不能这样提问。
3.交谈式问候。有时人们通过问对方在做什么来打招呼,这在汉语中很常见。我们熟悉“走出去?”,“上班?”“散散步?”这样的问候太多了,我们不知道一天会说多少遍,听到多少遍。同样的问题不应该用英语问,这与语言发展的传统密切相关。中国人是人,更关注别人的生活或工作,而西方人把生活或工作的一些情况视为个人隐私,他们的习惯是回避这类话题。
英汉问候语内容的差异解释了两种语言在礼貌语言策略选择上的差异。人们习惯认为说英语的人比较矜持,除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不喜欢和对方亲密。而且,对于他们大多数人来说,“你去哪里?”或者“你在做什么?”这种听起来具有侵犯性的话是不合适的,因此不能被接受为问候。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英语问候是中性的,比如谈论天气或其他与个人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另一方面,中国人普遍非常重视社会关系,在相互问候时经常表现出对他人的关心。“你在忙什么?”这种询问作为问候语,对于说英语的人来说可能听起来很奇怪,但在汉语中已经成为一种常规的礼貌表达方式。
(二)句子结构的差异
英汉问候语在句子结构上也有差异。例如,当在问候时谈论天气时,中国人经常使用“今天天气真好!”和“多糟糕的天气啊!”这种感叹词用来表达好天气的喜悦和坏天气的诅咒,而说英语的人更喜欢用“天气真好,不是吗?”这种附加题。说汉语的人在问候时经常使用重复来增强亲密感,比如“你好你好”和“再见再见”,而说英语的人喜欢在问候中使用缓冲词来减少言外之力,比如“我能帮你吗?”
(三)人称代词使用的差异
从人称代词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英汉问候语的差异。首先,汉语第二人称代词有两种形式,即“有”和“你”,后者更礼貌,而英语只有一种形式,即“你”。然而,在英语问候语中,人称代词的使用比汉语更广泛。试比较一下这两种语言中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最近怎么样?工作怎么样?
第一人称代词在中文问候语中很少使用。我听说过很多关于你的事。上述比较表明,礼貌语言策略的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有所不同。如果你不知道另一种语言中的礼貌用语,可能会导致错误、误解和猜疑。"
第二,中英问候语礼貌原则的比较
顾悦国提出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五项礼貌原则:贬低自己、尊重他人的原则,称呼原则,优雅原则,求同原则,德行、言行原则。礼貌准则揭示了英汉礼貌的语用和文化差异。中国的礼貌尤其表现在“妄自菲薄,尊重他人”。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很难理解中国谦虚的文化内涵。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中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重视人际关系、群体观念和等级观念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而在以“个人本位”和平等为主要取向的西方社会,文字主要是作为一种表达手段来表现平等关系。很大程度上,人们在交往中建立了一种认知上的“平等关系”,或者说准备建立这种关系。
传播环境的依赖性。作为一种礼貌现象,“优雅法则”具有普遍性。但就优雅的标准而言,中文问候语多为含蓄含蓄,英文问候语多为直接露骨。在传播环境较弱的西方文化中,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大部分信息都是通过显性代码来加载的。这也意味着,在弱交流环境下,人们习惯于把重点放在与语言本身的交流上。然而,在东方的强势语境文化中,交际信息量更多地包含在社会文化环境和交际情境中,人们对环境暗示有更大的依赖和理解。
三,跨文化传播的策略选择
由于汉英语言的负迁移以及不同语言之间理解和交流的障碍,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必须综合考虑语言背后的深层文化差异,选择合适的跨文化交际策略。英汉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对跨文化交际有一定的影响和障碍。西方文化体现个人价值观,而集体价值观是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特征。在西方社会,出于对个人价值的尊重,个人隐私也得到了张扬和保护。在跨文化交际中,应避免涉及个人经济、婚姻状况、政治倾向、宗教信仰等话题。在东方社会,个人价值往往被淡化,而集体价值或社会关系则被重视和强化。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必须注意中西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社会认同、交际对象、文化环境等因素。由于历史变迁、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等诸多原因,世界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并在其载体——语言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说话人应该“入乡随俗”,遵循所用语言的语用规则和文化规范,最大限度地避免语用失误。
四。结论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交流,英语也吸收了一些汉语和中国文化中的中英文问候语。近年来,中国的问候语也在发生变化。虽然英语和汉语的问候有相互接近的趋势,但差异仍然存在,并且无法在未来完全消除。因此,只有研究英汉问候语的差异,选择正确的交际策略,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不能把文化看成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东西。事实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受到文化的影响,并随着文化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探索和研究不同的文化内涵,了解文化差异,树立文化差异意识,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求同存异,并在交际中采取适当的策略,以确保跨文化交际渠道的畅通。从而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
参考资料:
布朗,P. & amps .莱文森1978。《语言使用中的共性:礼貌现象》[A]。埃丝特·古迪(编辑。):提问与礼貌:社交中的策略[C].英国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3]利奇,G.1983。语用学原理[M]。伦敦:朗曼。
[4]李海林。英汉问候语和告别语的对比研究[J]。湖南:邵阳学院学报,2008。
彭增安。语用学,修辞学与文化[M]。上海林雪出版社,1998。
[6]王付真、许大山。英语习语词典。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7]张群。中英俄问候习俗和见面礼仪的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