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古文化影响了希腊文明?并影响后者。
众所周知,灿烂的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但在希腊文明的童年,它曾经从世界文明的摇篮近东,特别是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吸收了大量丰富的养分,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为西方文明的崛起奠定了基础。本文试就古代两河流域对希腊文化的影响作一简要分析。
纵观旧大陆古代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早期文明主要起源于从地中海沿岸到黄河、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上述地区基本可分为近东-地中海、南亚和东亚三个区域,南亚的东西两翼(恒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分别与东亚和近东文明相连。在近东文明区,两河流域和埃及是两大文明中心,尤其是两河流域,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村庄、城市和文字,从而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强大的辐射影响。位于地中海东北角的希腊,在很多方面与近东不同,但由于起源较晚,地理位置接近,长期受到近东尤其是两河流域文化的影响。地理上,希腊半岛西海岸比较直,东海岸曲折多,有利于与近东的沟通。雅典、科林斯等城邦都位于半岛的东海岸,这并非偶然。面向爱琴海的希腊殖民地爱奥尼亚(尤其是米莱的首府)成为了希腊文化的中心之一。
希腊和近东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是亚洲、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塞浦路斯,它们受到两河文化的强烈影响。[1]因此,它们成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区,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海岸”。从交流方式来看,有移民、贸易、战争、婚姻、传教、旅行等。就贸易而言,近东古代国家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商业的极端重视,两河流域和腓尼基的古文字都是源于商业核算的需要(而中国的埃及文字和甲骨文在起源上与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自文明开始以来,两河流域的居民就开始了与阿富汗、中亚和叙利亚的长途贸易,并逐渐发展到克里特岛和塞浦路斯。此外,亚述国家早期在潇雅建立了商业殖民地,并有完善的组织网络。[2]而且,很早就有大量希腊人从半岛来到西亚,或定居工作或参军。例如,亚述军队中有许多希腊人。到了希腊化时期,近东建立了包括巴比伦在内的大量希腊城市,底格里斯河畔的巴比伦和塞琉西亚成为亚历山大帝国和塞琉西王朝的首都。在此期间,许多希腊人,包括王室成员,与当地人通婚(例如塞琉古王朝的一位国王曾让一位巴比伦女子做妾)。关于旅行,许多著名的希腊学者,如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色诺芬,在两河流域进行了广泛的旅行,并记录了许多当地的历史传闻和习俗。
希腊与两河流域的交流以亚历山大东征为界,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公元前6500年左右,大批西亚居民迁移到爱琴海群岛和希腊大陆,带来了西亚发达的农业文化。他们的房子依然保持着家乡的习惯,以泥砖为材料,旧的换成了新的。它们的基址逐渐堆积形成方形土墩(这种方形土墩在近东也广泛分布,阿拉伯语为“Tel”)。克里特岛克诺索斯的方形土墩遗址,在青铜时代高达7米。此后,这一地区逐渐形成了与近东极为相似的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当时,希腊人与近东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大约在公元前1200年以后,来自大陆的多里安人大量移民到半岛,在部分吸收原有文明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荷马史诗为标志的新的希腊文明。然而,新希腊人长期闭关自守,从事“纯”农业经济。直到几个世纪后,他们才恢复与近东的联系。[3]如上所述,这一时期与两河流域的交流是间接的。亚历山大东征后,亚历山大帝国和塞琉西王朝的建立使双方直接接触。两河流域文明对希腊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和写作
两河流域最早在世界上产生了文字,早期是象形文字,后来是楔形文字,其字母被西亚和中亚的多种语言借用。最早的希腊文字是克里特岛和迈锡尼的线性文字,间接受到两河流域(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古代文字的影响,但属于印欧语系的多里安人的入侵使这种文字消失了。在地中海的另一边,一场写作革命正在酝酿。受埃及文字和两河文字的影响,西奈和腓尼基产生了简单的字母体系,其中腓尼基的《圣经》字母表包括22个辅音,更适合商业活动。大约公元前1000年,希腊人借用腓尼基字母,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包含辅音和元音的字母表。希腊字母和闪米特字母一样,最初是从右向左书写的(今天的阿拉伯语和希伯来语仍然如此),后来从左向右演变,形成了“西方文明的第一大语言”。[4]除了字母间楔形文字的影响,希腊文字还因为希腊人从两河流域引进了一些技术发明和生物物种而吸收了一些楔形文字。例如,希腊单词hoe是marron,阿卡德语是marru;亚麻的希腊语是chiton,阿卡德语是kitu;樱桃的希腊语是kerasos,阿卡德语是karshu。[5]此外,一些希腊药物名称也来源于阿卡德语。以下是一些用作药物的植物和矿物的名称比较:[6]
中文阿卡德语希腊语英语
卡罗布树
藏红花
莳萝
石膏加苏吉普赛吉普赛人
祖普胡索普斯牛膝草
没药
萘石脑油
第二,文学
这一领域表现在三个方面:文学形式、材料、表现形式和风格。古希腊早期的文学作品包括史诗、谚语和格言,大多与两河流域的文学有关。例如,著名的荷马史诗《敖德萨》和《伊利亚特》分别描述了特洛伊战争期间希腊英雄阿喀琉斯在特洛伊的记录和奥德修斯在回家途中的冒险故事,其中情节明显受到了世界上最早的史诗《被遗忘的一个》的影响,而后者则描述了传说中英雄被遗忘的一个在两个流域的故事。美国学者罗伯特·格拉夫在《希腊神话》一书中指出了双方的相似之处。比如希腊故事里提到了有仙草的蛇,类似于遗忘者最后发现被蛇偷走的仙草;猎户奥瑞安在日落时被一只巨大的蝎子刺死,而遗忘者在天涯拜访他已故的父亲时遇到了一个蝎子形的人。[7]此外,阿喀琉斯的挚友普特洛克勒斯在战斗中阵亡,被遗忘者的战友恩奇都也因被定罪的神而死。而且著名的希腊英雄赫拉克剌斯也和遗忘者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两人都是半神半人,打败过很多怪物和ubers,甚至他们的成绩数都是12(根据遗忘者的冒险)。此外,希腊和两河史诗甚至在装饰性语言、双重性和交替的说话和歌唱方式方面也有相似之处。[8]最后,两部史诗反映了同样的时代气息。第一,天意决定一切。无论是特洛伊战争的进程和结果,还是被遗忘者的命运,都掌握在诸神的手中。其次,夺取阿喀琉斯奴隶少女的希腊统帅阿伽门农,类似于早期乌鲁克统治者被遗忘者。两人都代表了国家形成时期日益强大和独断专行的国王,受到了史诗作者的抨击。第三,人类挑战自然和神力的精神。这反映在奥德修斯和赫拉克利斯的冒险故事和遗忘者的勇敢和危险的寻找不朽的草。两河史诗传播到希腊的路线可能是潇雅,因为荷马史诗是用爱奥尼亚方言写成的,在赫梯发现了阿卡德语、赫梯语和Hurit语的吉尔伽美什史诗版本,赫梯语也在潇雅。[9]
除了史诗,两河流域还有最早的寓言,与著名的《伊索寓言》有关。像“大象与蚊子”这样的故事,可能起源于两河流域。[10]
第三,科学和占星术
两河流域的数学极其发达,在世界上最早使用数字值、十进制和十六进制,其中用十六进制来划分圆和时间,计算简单。巴比伦人将昼夜的时间分为六段,这(以及埃及的时间划分方法)也被希腊人接受,24小时制由此诞生。两河流域也产生了最早的太阴月和太阴周。在天文观测中,巴比伦人积累了长期的系统观测数据,制定了黄道十二宫,被希腊人完全接受,一些象征黄道十二宫的神话意象也保持不变(如金牛宫的公牛、巨蟹宫的螃蟹、天蝎宫的蝎子)。【11】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利用巴比伦的天文观测结果和方法,成功预测了公元前585年的一次日食。当时吕底亚人正在与米底亚人交战,震惊的双方立即停战议和。两河流域的天文仪器也是希腊人引进的。比如阿那克西曼德曾经带了一个日晷到斯巴达。流行于巴比伦的占星术也传入希腊,尤其是在希腊化时代。不同的是,巴比伦主要用占星术来预测国王的吉凶和国家的大事,而希腊人则大大增强了巴比伦占星术用于预测个人命运的方面。作为占星家的同义词,“迦勒底人”在西方广为人知(迦勒底人是新巴比伦王朝的创建者)。在医学领域,如上所述,巴比伦的一些药名和药方被希腊人采用,但古埃及对希腊医学的影响更大。
除了具体的科学领域,两河科学对希腊的贡献还体现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上。法国学者让·鲍罗特(Jean Pautrot)指出,一般人很难想象巴比伦占星术是如何影响世俗的希腊天文学的,但事实上巴比伦占卜术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在迄今发现的大量文物中,约有3万篇用楔形文字写在泥板上的甲骨文,它们涉及宇宙万物,表现了两河人民百科全书式的广泛兴趣。其次,很多预兆都是经过大量的观察和总结后做出的。比如羊肝的某些形状与历史事件的关系是经过多次“求证”后得出的,所以占卜已经从最初的经验观察发展到先验的推理知识。第三,对待事物的抽象和科学态度。这表现在强烈的系统欲望上,比如人的头和头发的形状,有66种预兆,有时甚至是完全虚构的预兆,比如有七个内脏的动物。因此,两江占卜的手段是科学的、先进的。【12】此外,大量的占卜“论文”都有严格的体系,通过大量的条件句和结论依次论述不同的内容,这是两河流域医学、数学、辞书、语法和法律(像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的同一文风。充分证明了巴比伦人的科学精神,这正是希腊人借鉴的。
第四,史学
两河流域历史上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包括皇家铭文、书信、文书档案、条约、编年史等。,并实行了命名年号(以本官命名)的官制,使人们大致了解历代君主的姓名、执政年限和重大“功绩”。其中,亚述帝国从约公元前1300年开始就非常重视铭文年,记载了除土木建筑以外的其他活动,主要是至今的军事战役。到公元前1千年,已经形成了一部完整的编年史,这就是著名的《亚述编年史》。不局限于史料的积累,还分析事件的动机,判断行动的过程,记录政治的变化,总结地区历史或民族的特点,以及不直接属于历史的地理、气候、战役的战略战术。【13】新巴比伦王国也形成了编年史,一直延续到塞琉古王朝。上述传统影响了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色诺芬,他们在两河流域游历甚广。《历史》由“史学之父”希罗多德执笔,记录了埃及、巴比伦、波斯、斯基台亚人等希腊周边国家和民族的地理、历史、民族、宗教、经济、政治、风俗习惯,并对这些国家的文明表示赞赏,指出希腊向东方国家大量借鉴。在对希波战争的研究中,他表现出“从历史本身解释历史”的倾向,而不是把历史归结为天意,开创了希腊乃至西方史学的新时代。[14] [15]
动词 (verb的缩写)宗教
希腊宗教和两河宗教有很多不同之处,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基本处于同一发展阶段,都是多神论者,但他们有一个神;诸神不仅保留了自然崇拜的残余,也是当地的保护者。比如雅典娜既是雅典的保护神,也是智慧之神,而马杜克也是巴比伦的保护神,也是战神。除了这些一般的相似之处,它们的相似之处至少包括以下几个具体方面。第一,严格的神系。希腊宗教起源于迈锡尼,当时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与近东一模一样。人间的制度必然与天上的制度相呼应,希腊的万神殿也因此呈现出等级不同,秩序井然,制度严密的特点。这和两河宗教一样,也是由最高神(苏美尔时代的天界之神阿努,巴比伦时代的马杜克)领导的严密体系。第二,神灵的本性。希腊宗教以“上帝和人是一样的”理论而闻名,这既是多里安人入侵破坏迈锡尼王国体系,代之以民主城邦的结果,也是早期宗教的特征之一。神有人形,他们也有性别差异,比如情感,恋爱,老婆,孩子,朋友。唯一的区别是他们可以长生不老。但是,两河流域(以及埃及)的宗教是相似的。比如,安奴的妻子是安图姆,他们的儿子是风暴之神恩利勒,他也成为了“众神之父”。很多神都是他的继承人,神与神之间的爱情也很常见(比如爱神伊斯塔和哈迪斯之神塔尔穆兹的故事,伊斯塔对被遗忘者的爱)。此外,两国神话中都有神仙妖怪和动物化的神。第三,某些神的地位。希腊爱神阿尔弗雷多也是维纳斯之神,而爱神伊斯塔也是维纳斯之神,是和平与战争之神,受到包括亚洲的赫梯人和胡利特人在内的近东众多民族的尊敬。宙斯是希腊的战神,众神之王马杜克也是战神。第四,有些童话是相似的。除了上述史诗细节的相似性,希腊的洪水故事与苏美尔的相似。
两国的创作故事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希腊诸神分为泰坦和宙斯,分别源于迈锡尼和多里安,所以创世故事描述了宙斯战胜泰坦的过程。代表原始混沌的泰坦诸神被宙斯击败,囚禁在地下深渊,世界恢复了光明。这是大地之母盖亚和天神乌拉诺斯分离后的再创造,而宙斯和堤丰之战是打败泰坦后的又一创造,从而巩固了以宙斯为首的众神体系。这也揭示了万物循环的概念。西方学者康福德(F.M. Cornford)指出,上述神话类似于马杜克在巴比伦战胜提尔马特的故事。马尔杜克被宣布为众神之王(表明巴比伦成为两河统一王国的首都),他将同样代表混沌的海神蒂尔马特切成两部分,分别是大地和海洋,世界由此诞生。考古学家在公元前14世纪发现的含有神谱的腓尼基泥板和赫梯文献中有类似的内容,从而验证了康福德假说的正确性,解释了希腊赫西奥德神谱中一些看似无关或不可理解的细节,以及两河创世神话向希腊传播的渠道和时间。[16]希腊化时期,两河流域成为包括波斯在内的东方宗教向希腊传播的通道,奠定了希腊宗教与东方宗教合流的基础,预示着地中海世界一神教的兴起。
不及物动词建筑艺术
希腊和两河流域的地理气候和物产差异较大,比如两河流域都缺乏石材和木材,而希腊在这两方面都相当丰富,两国的文化差异必然会影响双方的建筑风格。然而,希腊建筑在某些方面仍然受到两河建筑的影响。比如有学者认为,爱奥尼亚柱作为希腊建筑的象征,最初源于两河流域原始文字时期的宗教和艺术象征,即一束捆在一起的芦苇,其顶部因捆绑而向侧面卷曲,发展成为爱奥尼亚柱顶部两侧的漩涡装饰。在今天生活在伊拉克南部沼泽地区的阿拉伯人中间,仍然可以看到上述捆在一起的芦苇。[17]
事实上,两河流域对希腊的影响不止于以上几个方面。比如希腊人在天平系统中使用米纳和塔兰特的单位,1塔兰特等于60米。政治上,在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大帝和塞琉西君主都采纳了东方的神权论和专制制度,亚历山大的爵位中包含了“巴比伦王”的称号(巴比伦也是亚历山大帝国的首都)。当然,希腊文明在很多方面也受到了近东其他文明的影响,比如埃及,但两河流域的影响更大。可以说,正是在吸收了两河流域、埃及等东方古老灿烂文明的丰富营养的基础上,希腊文明才能更加完善,最终照耀你将为日后的西方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让·鲍特罗特指出:“我们文化的各个方面基本上都是由起源于公元前4000年、繁荣于公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形成的。这个文明也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它无愧于这个称号。在它存在的整个过程中,它辐射到周边地区,激励着它的邻国中饱私囊:以色列直接受到它的影响,模仿它的闪米特同伴,和后者一起做事;希腊人通过赫梯人和亚洲的前希腊人(即迈锡尼和克里特岛)接受了它的影响[18]总之,两河文明对希腊文化的影响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受两河影响的希腊文化和犹太文化构成了西方文明的源头。
文化向希腊的传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欧洲文明,也使两河文明这一不朽遗产历久弥新,造福世界。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在世界上所有的古代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从古至今幸存下来,而其他的文明,如两河流域、埃及、印度(哈拉巴文化)、希腊和罗马文明,都已经逝去,失去了辉煌。笔者认为,上述观点似乎有失偏颇。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文明发展的特点是规模小,民族众多,民族迁徙频繁,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冲突频繁而激烈,所以古代文明经常与其他民族发生碰撞,由于没有回旋的余地,巨大的人类储备和气候变化,它们不可避免地注定要灭亡[19]。而古代文明通过民族混血、宗教传播与传教、文化影响,使入侵者接受了自己的文化或形成了一种混合文化。另外,古代文明的遗产可以通过对周边民族的影响间接保存下来,两河流域对希腊的影响就是一个例子。因此,上述古文明虽然在形式上已经灭亡,但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却以各种方式得以保存,深刻地影响了这一地区各方面的文明。比如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继承了两河流域、埃及、叙利亚、希腊等古代文明的遗产。伊拉克南部沼泽阿拉伯人的住房风格与几千年前的苏美尔人几乎一样。而且,正是在这种激烈的文明冲突和碰撞中,各民族的发展加速了,这一带涌现出许多古老的文明就很能说明问题。
至于中国,虽然我们保留了祖先的方块字和许多其他文化遗产,但中华民族本身起源于许多文化(包括东夷文化和楚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也融合了许多邻近的民族,吸收了他们在印度、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丰富文化。来自印度的佛教在中国广泛传播,并对中国的哲学和宗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文明的延续当然值得骄傲,但也意味着沉重的负担,这一点我们已经深深体会到了。总之,文明的延续和中断只能是相对的,“变”才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永恒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