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本科毕业论文
教育学第一篇论文:《论学前教育学的教学实践》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兴起,世界范围内教师教育的研究中心逐渐从关注教师教育的外部因素,如教学环境、政策因素,转向教师教育的内部因素,即教师如何开展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即自我专业成长。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常规教学模式可以吗?通过集中思考、分析、评价教学过程,或改变教育意义、教育目的、教育信念、教育决策、教育行动或教育产品,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充分利用教学的内在知识,提高反思能力,日益成为教师教学专业化运动中的一项基本教育原则。
关键词:反思能力;实践;参与式学习;构成主义
目前,对教师培训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主要从两个角度进行。首先,从教师教育机构转型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中等师范院校升格后新的两级教师教育体系中教师培养的不足和缺陷;其次,从师范生职业发展的角度,将师范生培养与教育培养模式联系起来,探讨了制约师范生胜任教学岗位的因素。
关于教师教育机构人员培训质量的研究
从教师教育机构转型的角度来看,研究者认为当前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学生质量下降严重;
2.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陈旧、封闭(李等,2009),没有地方特色,学术重点和实践环节薄弱(苏春静等,2010)。从教师培训阶段来看,小学和幼儿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更为严重。有研究者认为(彭等2011),除了生源质量下降,小学和幼儿教师的培养也遇到了学生可塑性和培养潜力不足等突出问题,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小学教育的要求,甚至出现了?师范专科毕业生不能站在三尺讲台上?形势。就其原因分析而言,研究者认为(李,2009;阮成武(2008),随着我国传统的三级师范教育体系向现代教师教育体系的转变,原有的教师教育,尤其是为农村培养教师的功能被弱化了?去正常化?进化。而且,随着教师教育体制的升级,中等师范学校相对于普通高中教育的政策优势并没有转化为更高教育层次的教师培养,教师职业的社会声望和福利收入也不尽如人意,一些地方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生源质量下降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次,在转型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影响,教师培训机构盲目追求综合性和研究性,缺乏服务于基础教育需求的意识,未能投入精力和资源了解幼儿园教育需求,探索培训教师的有效模式和路径,导致课程陈旧,教学模式单一,毕业生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面对这种情况,笔者试图在教学中采取一些尝试,以改进学前教育学的教学模式。
(二)尝试改革学前教育学的教学模式
1.强调实用性,实施模块化教学。针对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结合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学前教育学课程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内容是什么?正规学习+非正规学习?两个模块。这两部分在每个模块中又分为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第一模块是指专业理论学科的教学模块。例如,理论学习内容包括历史、目标、任务等。学前教育的,而对应的实践学习内容就是理论对应的实践技能。模块2的内容主要是指通过课外社团活动进行非正式学习,如组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以真正调动社会参与中国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突出参与性,项目式教材共十二章,由学生自行划分为六个主题和13个项目,特别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以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结合项目讨论,研究性学习,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非正式学习以小组报告和小范围研究的形式,侧重于提高合作能力和反思意识。探索实践?讨论?理论?实践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前教育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将每周教育见习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相结合,课外活动与学校教学技能竞赛相结合,结合每周见习活动(20学时)或每隔一周去园开展专题研究,使学生更扎实地学习学前教育理论。此外,学生思维模式僵化,不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仍然是一个问题。教学反思是形成实践性知识的过程。舍恩认为实践本质上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过程(赵明仁,2009)。教学反思从发现问题开始,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不断的调试和交流中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陈相明,2010)。从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式来看,师范生通过教学反思将已有的理论运用到具体实践中,积累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更新观念、丰富知识结构,从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从而有助于自身专业能力的提高(陈伟,2012)。因此,从实践和参与的角度对教学模式进行重组,将有利于培养具有一定反思意识和参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师范生,这种合作学习是基于实践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融合,以真正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
参考资料:
陈相明。范式探索——实践?关于教育的反思性质的研究[J].北大教育评论,2010(04):41-53。
[2]陈伟。幼儿教师教学反思的个案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3]李·。袁桂林。对我国农村教师教育体系的反思。教师教育研究,2009,21 (3): 34?38.
[4]苏春景。张纪周。从农村教师教育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地方师范大学的课程改革。课程?课本?教学方法,2010,30 (8): 84?87.
[5]彭、、陈、、蒋蓉、。创新师范教育培养模式,培养农村优秀小学教师。中国高等教育,2011(8):29-31。
教育学论文之二:“高等教育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高等教育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本文对近12年来高等教育学研究生职业认同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了解了现状,分析了影响职业认同的因素,为完善专业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使其更有效地服务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等教育;职业认同;影响因素
1.概念的定义
在中国,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通过搜索关键词?中国教育学研究生的职业认同?可以搜索到1678,但是用?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生的职业认同?只有三篇文章作为研究对象,从2011到2014,其中两篇是同一个人写的。最早的学者在1993开始发表关于高等教育研究生职业认同的文章。总的来说,从1993到2014,学术界是关注的。高等教育研究生的职业认同?这种担忧正在加剧。关于什么?职业身份?到目前为止,对于“职业认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个人比较喜欢王鼎铭的说法,把职业认同分为认知、情感、坚持三个维度。首先是认知职业认同,即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理解是其职业认同的基础。其次,情感专业认同是指个人与专业之间的情感联系程度。再次,对专业的情感认同会使个体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情感上的愉悦满足,从而直接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和外显的行为效果,从而形成可持续的职业认同。
2.影响因素
找出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是提高研究生职业认同水平的关键。通过文献检索可以看出,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职业认同水平主要受学校、社会和个人三个因素的影响,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职业认同也是如此。一是学校,比如导师,专业知识,专业课程,人才培养模式等等。(1)学者袁长林通过案例访谈得出结论:导师研究经验丰富,专业水平较高,经常指导教育学研究生开展研究工作。学生对导师的偏好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认同水平。(2)刘旭指出,对本专业的专业属性认识不清,导致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不统一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3)学者肖林指出,目前高等教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本质上是一种?本科?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学形式与本科相似,科研训练不足,考核流于形式,阻碍了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④学者丽贝卡表明?应试教育它仍然存在于高等教育的研究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纯理论的教学,就业竞争的加剧,导致很多学生不愿意全身心投入到专业课的学习中,降低了对专业的认可度。第二,社会方面,主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狭隘观念。当今社会需要全方位的创新人才。然而,高等教育的专业课程培养注重理论,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再加上高等教育的就业方向比其他专业更单一,社会上对这个专业的了解也更少,使得高等教育变成了这个样子。没有专业?我们专业失去了和其他专业公平就业竞争的机会。此外,社会人才选拔机制存在缺陷。
比如以能力为代价看重学历,以潜力为代价看重工作经验,以质量为代价看重考试成绩,以人才培养为代价看重人才招聘。刚从高等教育毕业的学生,因为学历低,无法从事高等教育,或者因为经验不足而影响就业。一些学生希望通过考公务员来改变命运,放弃自己的专业课,以获取学历为目的专门考公务员等等,这些都使得高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降低。第三,学生个人方面,比如学生的专业兴趣、专业理解、自我评价、职业规划等等。(1)学者袁长林通过采访了解到,一些教育学研究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或者学习热情不高,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专业价值低,所学的专业知识对自己以后的工作帮助不大,更愿意把精力花在其他方面。(2)学者丽贝卡说明高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毫无所知,这个专业成为很多只想拿硕士学位,想在短时间内投机取巧的学生的难题?避风港?对专业学习缺乏热情和兴趣,入学后缺乏对专业的主动认知,使得部分学生专业认可度普遍较低。(3)李俊表明,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没有规划自己职业生涯的习惯,因此大部分高等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强烈的提升职业能力的倾向,而是以获取学历为目的,从而降低了高等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感。综上所述,学校、社会和个人在不同的具体方面和不同的程度上影响着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职业认同。相对于另外两个因素,我个人认为高等教育研究生的个人因素对本专业的认可度影响很大,尤其是自我评价和职业规划。自我评价低不仅会影响职业认同感,还会造成个人自卑心理,最终导致一事无成;过度的自我评价可以提高职业认同感,但会形成自负,影响成败。合理的自我评价不仅可以增强专业兴趣,还可以增进对专业的了解,从而自信地处理相关专业问题,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此外,完整合理的职业规划是提升职业认同感的关键。
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这将是一切进步的动力。不仅可以提高他们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认同感,还可以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获得更高的幸福感。
参考资料:
[1]王鼎铭,刘永存。研究生职业认同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7(8)。
[2]李军. N大学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小林。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D]。湖南农业大学,2006。
[4]丽贝卡。高等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职业认同调查?以清溪省为例[D]。西北大学,2011。
[5]刘旭。高等教育的职业性质及其对人才培养的规定[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
[6]袁长林。教育学研究生职业认同、社会支持与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D]。云南大学,2012。
教育学论文之三:关于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若干问题。
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已经全面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改革,对于改革工作,要把各级责任落到实处,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担,做好省级统筹管理。
一,现行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作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制度的改革之一,从制定到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它不仅可以提高会计监督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工作效果,促进财务监督。但是对于这种监督管理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增加了会计监督的难度。实事求是地说,由于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他们只能从财务制度的角度来审查凭证和程序的合法性和完整性,从而无法掌握业务的实际情况,而只能采用相关的规定和方法进行判断,进行机械核算,以至于一些精心包装的?支出?难以辨认。
(2)不报销收入和体外循环。对于学校来说,财政拨款已经直接从财务部门转到了教育核算中心。虽然这一来源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仍有部分预算外收入没有纳入核算中心,出现了体外循环的现象。
(三)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就目前会计核算中心而言,只能对学校财产明细账进行核算、管理和登记,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单位的固定资产明细账存在账实不符、资产流失等诸多问题。对于资金使用部门来说,过多关注财政资金的运作,没有科学管理。特别是对于资产的后期控制,没有得到有效的进行,所以出现了只核算不盘点的现象,最后出现了信息失真的现象[2]。
二,完善教育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措施
(1)加强复习。对于体外循环和假发票,会计人员要对将要开展的会计业务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要参与会计单位的管理,明确收支项目。并且在审核的过程中,也要重点关注收入来源,明确是否全部入账,避免漏报、漏账的发生。此外,还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全面落实管理制度。
(2)做好内外部监控。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制定严格的资产范围,同时制定有效的固定资产会计准则,完善资产审批制度。对于预算单位,也要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完善资产保管制度,坚持做好固定资产清查工作,确保账物相符。此外,还要制定完善的资产清查制度,及时跟踪和掌握资产的变动情况。
(三)做好自己的管理工作,避免形式化管理。首先,对于核算中心来说,要做好定期的岗位轮换。对于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来说,如果处于固定的工作状态,很容易和单位里的报销人员产生感情,所以审核报销时难免会出现情绪问题。所以针对这种现象,可以采取岗位轮换制,避免人情往来。并且对于核算中心的人员来说,面对一个全新的核算单位,可以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进行报销,也增加了会计监督管理的效果。其次,要做好内部审计。在实践中,可以将学校和会计核算中心纳入检查范围,同时对会计数据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审计,从而规范财务管理,约束收支行为。此外,在内部审计过程中,要不断适应会计报表的相关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调整方法和手段,从而有效降低教育审计风险。最后,要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对于会计核算中心来说,在审核过程中,要严格遵守相关管理制度和要求,保证会计核算质量。此外,还应不断完善相关管理措施,严格追究错账现象的责任,以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切实保障资金的运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