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论文是一个中文词,古典文学中的常用词,意思是交谈或交流思想。现在常用论文来指在各个学术领域进行研究,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论文。以下是我收集的关于语言与文化关系的论文。欢迎收藏起来参考。
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论文1一、概念的界定
“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广义上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制度和组织制度。到目前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上百种。目前公认最经典的文化是爱德华·伯内特·泰勒(1832-1917),杰出的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开创者。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义的民族学意义而言,包括知识、信仰和信念。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狭义的语言包括口语、书面语和书面语的物质载体——文字,最狭义的不包括文字。广义的语言不仅包括狭义的语言,还包括准语言。根据感召力的感受不同,准语言可分为听觉(伴音、音乐语言等声音符号)和视觉(表情、姿势、动作、聋人手语等。).图表、公式等。;绘画语言;舞蹈语言;蒙太奇语言;各种符号和标志;其他视觉符号等。)、触觉(盲文等。).只要本文所讨论的语言是指狭义的语言,即口语、书面语和文字。
第二,从文化角度看语言
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萨丕尔,Edward;1884-1939)在他的著作《语言》中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没有文化,语言就不能存在。”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
1.文化包括语言。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语言具有文化特性。首先,从文化内涵来看,它包括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语言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它属于文化的一部分,两者都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其次,就像文化一样,语言不是生物遗传,而是人后天习得的。第三,文化是全民族的财富,语言也是全社会的财富。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也明确指出了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他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
2.文化影响发音。文化对发音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在中国的东北三省,很多老年人都能说日常简单的日语,这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在东北三省的殖民和侵略有直接关系。因为殖民统治而传播语言的人不在少数。中国、香港、印度都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但由于各个民族国家的发音特点,语言在传播时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阿拉伯语在发音上有喉音颤音,而汉语和英语没有。宝莱坞电影《我叫可汗》中,主人公一直强调自己的名字“喉音,汉”,但由于中国和英语国家的人没有喉音颤音的习惯,所以在翻译中音译为“可汗”和“可汗”。
3.文化影响语义。在单一的语言中,很难清晰地看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但通过几种语言的对比,文化与语言的内在联系会逐渐清晰。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语大多带有贬义。例如,狗是懦夫,但在英语中,与狗有关的单词或谚语充满了怜悯和赞美。比如,聪明的狗,爱屋及乌,幸运儿...再比如,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视为吉祥和权威的象征,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但在英语中,龙指的是一种类似龙的喷火怪物。“他是一条龙”的意思不是“他是一条真正的龙”,而是“他是一个残忍的人”。近年来,龙龙之争已经成为一个公开的案例。许多中国学者想为龙“正名”,主张在英文中加入“loong”一词,翻译中文“龙”字。这表明人们越来越重视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试图从语言上解决文化之间的冲突和隔阂。
4.文化影响语用。从语用上看,文化与语言的关系也是密切而牢固的。比如在亲属称谓方面,在汉语中,有明显的亲属称谓和辈分,如:父亲的哥哥和哥哥,母亲的兄弟姐妹都有自己的称谓,而在英语中,叔叔、伯伯、舅舅统称为“舅舅”。再比如,中国文化讲究长幼有序,有辈分之分。所以在语言上,特别强调尊重和自卑的关系。在汉语中,必须用“出身高贵”、“长命百岁”之类的词来询问老人的年龄;问比自己小的人或者同龄人,可以用“你多大了?”“你多大了?”等声明。而在西方国家,他们的语言中并没有这种自卑的概念。在英语中,询问各个年龄段的人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你多大了”。
第三,从语言的角度看文化
语言是一面镜子,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其内容。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同时,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每一代人都在继承原有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扬弃和更新原有文化,为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这是民族差异的标志。由于地理位置、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差异,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各具特色。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人们可以了解其文化的独特性。如罗先生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所说,我们可以从词源和变化看过去文化的遗存,从造字心理看民族的文化水平,从借词看文化的接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痕迹,从姓氏和绰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
四、语言与文化的双向互动
语言首先是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但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和文化是一个整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学习一门语言,首先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门语言。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特殊组成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深受文化的影响。要理解一种语言,首先要理解它所反映的文化。文化是语言所承载的内容,两者密切相关。人类用语言创造文化,文化反过来丰富语言的表达。总之,语言和文化是双向互动的关系,它影响和制约文化,文化也影响和制约语言。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在同一场景中的不同表现形式,阐述了它们所承载的不同社会文化。目的是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注意自己的文化差异,避免犯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关键词:中西文化语言差异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群体创造和共享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人类群体的整体生存状态。它是由一个民族或社会的风俗习惯组成的。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保存认知成果的载体。语言学习不是简单的学习词汇和语法,更重要的是学习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从一种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文化,以及该社会人们的风俗习惯。下面从风俗习惯方面对英汉语言现象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
1,敬语和谦语汉语中有大量的敬语和谦语。
如高见、光临、寒舍、愚见等。英语中很少有敬语和谦语。无论对方年龄多大,职位多高,汉语中都没有“你”这样的代词。一个英国女人遇到一个上了年纪的中国男人,用中文礼貌地问:“爷爷,你多大了?”老人惊讶地看着她,非常生气。这位英国妇女后来知道了误会的原因。“多大了”是问孩子的年龄,老人要问“你多大了?”或者“你多大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它要求人们在与长辈或上级交谈时,有时甚至在与同龄人交谈时使用敬语,否则会被认为是不当和粗鲁的,甚至是傲慢的;谈论自己时使用谦虚的词语。如果你不用它们,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英语中很少有这样的词,原因有二:一是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二是他们长期以来尊重个人价值,愿意表达自己。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接受表扬和祝贺时的反应是不同的。说中文的人经常用“否定”或“自嘲”来回应。中国人在收到赞美或恭维后会说“哪里哪里”“我做得不好”之类的话。西方人会毫不犹豫地说谢谢。当西方人说“谢谢”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时,中国人会立即回答“不客气”,以示他们的礼貌。西方人听了这话,会感到不解,认为中国人没有礼貌。例如,一位英国女老师称赞一位中国女学生:A:哦,多漂亮的字啊!不,不,一点也不。在女老师看来,女生的回答很粗鲁,否定了老师的审美和对书法的欣赏,损害了自己的正面面子,虽然女生的本意并非如此,只是符合语文的谦虚准则。英美人善于恭维别人,也愿意接受别人的恭维。当他们觉得自己值得表扬却得不到的时候,就会觉得冷。英美人对别人的赞美和恭维最常见的反应是“迎合”或高兴。他们把中国人的“否定”视为无礼,“自卑”视为自卑和不真诚的虚伪。恭维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处理得好可以增进友谊;但如果不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使用不当,不仅无助于友谊,反而会导致误解,伤害感情。
2.称呼语:中西方称呼语的使用也有很大的不同。
“小+姓”在汉语中是指比自己小的人,可以表示亲切、熟悉等亲情。但是那样称呼英国人是不礼貌的。汉语中的“老+姓”或“姓+老”在称呼比自己年长的人时可以表示尊重和礼貌。如果你用“老+姓”来称呼一个英国人,比如“老史密斯”,对方心里可能会生气。在英国文化中,“老”这个词是禁忌。“老”容易让人联想到“老了”、“身体弱了”、“没用了”。因此,在称呼英美人时,我们应该避免使用“old”。称呼语中有一种亲属称谓,如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汉语中的许多亲属称谓可以用于非亲属关系,即把其他一些人视为亲属的延伸。有了这个亲属称谓,可以表达说话人的尊重和亲近。中国人遇到不认识的老太太,可以叫她“阿姨”、“阿姨”、“奶奶”。但是在英语文化中,这是非常不合适的。在汉语中,姓氏与称谓或亲属称谓连用,可以用作称呼语。职称包括职业、职务和头衔。如李小姐、唐经理、陈校长、丁爷爷等。在英语文化中,姓氏与头衔和亲属称谓一起使用并不常见,如“史密斯局长”、“杰克逊经理”、“莫里斯校长”等。英语中的称谓很少,除了爸爸、妈妈、爷爷、阿姨、叔叔经常用,其他几乎不用。人们经常互相直呼其名。对人直呼其名,避免称谓,是为了实现与对话者的平等地位(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追求人人平等是西方人的理想)。然而,在汉语中,有许多称谓表达他们的从属关系。英语中的表弟对应的是汉语中的表弟、表妹、表妹、表妹。“姐夫”这个词对应的是中文的姐夫、妹夫(丈夫的兄弟)、妹夫(妻子的兄弟)、妹夫。汉语把表亲和夫妻的亲属关系区分的那么严格,也不像英语的笼子一般统一用词,不仅要分性别,还要分大小。这种语言现象归因于中国两三千年的封建统治。
3.个人隐私:与外国人交谈时,避免问不该问的问题。
两个中国人在一起谈论家庭、收入等话题是很常见的,能否谈论这些话题被视为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标准之一。当和外国人交谈时,你不应该问这些问题。外国人对私事的观念很强,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甚至体重都是不自由讨论的话题。这种“问候”无疑成了对他们私事的干涉。同样一件事,中国人和英美人的价值判断可能完全相反。例如,在中国文化中,“肥胖”和“幸福”这两个概念是相互依存的,人们经常用“你长胖了”来赞美对方长胖了。但是,告诉英国人和美国人自己长胖了,会让他们很不高兴,不仅干涉了他们的私事,而且在他们眼里,长胖是体质下降的标志。英美男女经常会恭维对方“你很性感”,被恭维的人会说“谢谢”,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对方会认为你别有用心。
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该对这些文化差异给予足够的重视,以避免社会语用失误。另外,也要以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外来文化的礼貌习惯,不能以自己国家的礼貌标准去评判别人。如果双方都能设身处地,尊重对方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习俗,那么各种差异造成的沟通障碍就会减少,就会达到相互理解、默契配合的沟通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