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
如何让你的论文更快更好的发表给国内的作者,除了文章本身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英文水平,关键还是要做好市场分析,选择合适的刊物,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增加稿件的竞争力,被更多的国际学术期刊接受。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无数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我国科研水平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此同时,在国际出版市场上,来自中国的出版物(包括书籍和文章)越来越多。但与中国庞大的科研队伍和成果相比,其数量还是相当少的。究其原因,语言不通是一回事,但更多的是中国作者对国际英文期刊和书籍的出版程序不够了解,增加了投稿难度或被拒绝的概率。另一方面,即使文章被出版物接受,为了尽快将论文转化为高质量的出版物,仍然有许多值得注意的点。本文将根据作者在英国编辑英文科技期刊的十多年经验,详细介绍国际英文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的三个主要阶段,以及中国作者在各个相关阶段应特别注意的问题。俗话说,选刊物,写文章,开头难,选对投稿人是重要的第一步。要想一箭中标,不仅要知己知彼。国际学术期刊对稿件的选择和接受,与国内并不完全相同。具体如下。国际英文学术期刊是主编制,不受其他行政命令的限制,出版社无权干涉选稿。一本期刊由学术地位高的知名学者主编,也有两本甚至更多。在主编之下,根据学科的知名度和受欢迎程度决定是否设立区域主编。如果有这样的设置,大多数情况下,投稿也是按地区分的,一个地区的编辑负责听取投稿。否则,所有的稿件都会被收集到主编手里进行初审。区域编辑之下是编委会,一般由10-30知名学者组成。他们大多是主要审稿人,不为审稿期刊,不为期刊的发展,不为学科的进步,当然也不为个人的知名度买单。除了编委会,主编本人也会偶尔邀请审稿人,尤其是几个审稿人对同一稿件意见严重分歧时,主编会向邀请的审稿人征求意见。评审/同行评审的一般流程是初选、提交、修改和最终评审。稿件交到主编或地区编辑手里,要先通过初选,看是否值得考虑在本刊发表。万里文章,题外话一千字,当场枪毙;如果主编认为符合这份刊物的办刊方针,就进入投稿阶段;如果文章不错,但不太符合刊物的范围,主编也会拒绝,但会主动推荐与作者相关性更强的刊物。决定送审的文章,根据不同刊物,由3-4名编辑或审稿人同时审稿,并按期给予答复。如果稿件被所有人认可或者大部分人开绿灯,就会被接受,但这种情况很少,大部分都是有条件接受的。作者需要根据审稿人的意见修改初稿。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很小的变化,但有时需要补充数据,重新分析结果,甚至重新设计实验。无论是大改还是小改,修改后的稿件都要在规定时间内交回主编,由第一轮审稿人审核是否合格。大部分情况下,稿件经过一次修改就可以通过,但也有多次修改才最终提交给出版社的。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外期刊发表文章,是否接受审稿人意见修改稿件,完全是作者自己的事。往往有些作者不愿意修改稿件或者接受不了审稿人的意见,就会提出取消投稿,他们只需要给业主写个说明就可以了。有些刊物,作者可以向主编推荐审稿人,但这类刊物数量有限。所有通过终审的文章都会被纳入该刊物的出版计划,稿件会被迅速送到出版该刊物的出版社,进入下一个出版程序。审稿的整个过程,从初稿到最后提交给出版社,不同的出版社,不同的编辑,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还取决于稿件的质量和作者修改的速度。另外,在一些国际英文学术期刊上,经常会刊登一些专刊,出版目的不同,但流程都差不多。特刊的选题多由主编或编委会成员决定,有时是学术会议论文的汇编。特刊由1-3名特邀嘉宾编辑汇总审核。手续相对简单,时间相对少。但是否采用特刊或通稿,取决于稿件内容是否符合出版方针和稿件的学术、文字质量,而决定这些因素的关键人是作者本人。一旦作者决定发表一篇文章,首先根据课题和研究内容找到将军会投稿的刊物是关键的一步。国内的写手往往害怕自己英语不好,一开始就花很多时间在写作上,忽略了对市场的调查和了解。现在西方市场上的英文学术期刊非常多,学术和出版质量参差不齐,大致可以分为上中下三类。一流是最好的,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发表的文章对科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和贡献,比如《科学》《自然》。这类刊物数量很少,每年发表的文章数量有限。如果一篇文章能在如此著名的刊物上发表,那将是一件幸事。第二类知名度较低,但往往是一门学科一篇好文章的主要载体,文章内容要求也很高。这个层次的出版物很多,几乎每个学科都有;最后一类发表的数量最多,有的学科有两篇以上这样的发表。发表的文章水平比较低,但都是作者原创的科研成果,是以后进一步研究的基础或铺路石。综上所述,作者一旦决定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己的科研水平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能在一流期刊上发表当然是好的,但是不切实际的攀比等于浪费双方的时间。定位正确后,选择期刊也很重要。一定要清楚了解不同出版物的出版目的和学术范围(一般在出版物的内页封面或首页反面,网页上也有),然后根据自己的文章内容选择最合适的出版物作为第一投稿对象。一旦确定了出版物,接下来就是研究出版物的投稿要求(作者指南/GIUDE FOR AUTHORS),看其对稿件的格式、图表、参考文献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开始设计初稿。文字固然重要,但图表也不可忽视。对于中国的作者来说,稿件中有两点特别重要,一是姓名,二是联系地址。中国的作者姓名在英文出版物中以汉语拼音的形式表示,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姓在前,名在后;另一个是名和姓。两种方式都没有错:一种是中国的,一种是西方的。关键是一旦决定领养一个,就要一直这么做,不要改变。另外,作者的联系地址一定要写准确。如果没有电子邮件,可以在稿件上贴上中文通讯标签,保证回执的准确送达。文章首页的地址应该是作者从事这项研究的单位,而不是投稿时的邮寄地址。对于主要作者(联系作者),如有不同,应注明投稿后的联系地址以示区别(一般在校样中首页的下脚注)。稿件完成后,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发出去。目前很多刊物接受网上投稿,方便快捷,可以随时查看稿件进度;传真和邮件都可以,但是一定要搞清楚应该发给谁,主编还是地区编辑,以免事后传来传去浪费时间。稿件一旦发出,就是长征成功的第一步,不管结果如何,都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如果你错过了一个镜头,你不必气馁。可以修改一下,以后再试,但最忌讳的是一稿多投。有的作者为了节省时间,把自己的稿子同时投在几个刊物上,目的是“东方不亮,西方亮”。大家都知道此举利少弊多,尤其是容易损害作者名誉,应该被杜绝。学术文章在期刊上发表是又一重要步骤。作者在这一阶段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其进度将直接影响到网络和印刷出版物的出版质量和速度。1.稿件登记目前,在科技期刊的出版过程中,大部分出版过程都是计算机化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稿件的分发和校样的处理。与十几年前的工作程序和手段相比,今天的出版业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这种变化表现在原作的传播渠道不同。以前基本的传输方式是邮件和传真,所以当时编辑一天工作的开场白就是处理邮件。不仅如此,早期的稿件登记方式比较原始,没有电脑,更不用说电脑数据库了。新稿件由登船官用打印机打印在纸卡上,登记编号后交给编辑。如今,情况大不相同了。许多出版物已经开始接受网上投稿。被接受的稿件可以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出版社。稿件登记员输入所有信息,包括稿件标题、作者姓名、编辑部收到稿件的日期、页码、图表、联系作者的详细地址和通讯方式等。,进入出版系统的计算机数据库,大大提高了速度和效率。一旦稿件被注册,作者很快就会收到回执,表明稿件已被注册。在稿件登记过程中,如果稿件的格式和图表不符合要求或供不应求,出版学会将向作者发函要求。同时,文章的版权协议和OFFPRINTS订购单也将在此时发送给作者。如果文章中有彩色图片,会附上彩色字母供作者考虑和选择。所有这些信件,除版权和印刷本外,都必须由作者立即回复,否则稿件将无法及时送到工厂排版,并被搁置在数据库中,延迟时间从几周到几个月不等。对于国内的作者来说,最大的麻烦就是邮寄地址错了,联系不上。一些作者改变了自己的地址,经常忘记通知出版社,因此损失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另外,一旦收到这些信件,要认真阅读,并按要求及时回复。你要尽快把缺失的图表补上,不符合要求的质量或格式尽量改。至于彩图,当然,如果有资金的话,印彩图更好。如果无法印刷彩色地图,应通知出版社尽快印刷成黑白地图。现在,如果作者可以提供电子原图,许多出版物可以免费在线发布WEB COLOUR。此外,这一时期还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个是版权协议,这是出版商和作者之间的法律合同。一旦签了,就必须按合同办,否则要承担法律责任。另外,如果要引用他人发表文章中的图表,必须在发表时取得著作权人(出版社或学术团体)的书面许可,否则不能引用。理论上,这部作品在手稿阶段就应该处理好,但实际上,由于涉及的方面很多,往往会拖到手稿送到出版社。如果作者本人处理此事有困难,可以向出版社求助。因为出版社有主管版权的部门,可以直接和另一个相关出版社或集团取得联系,迅速解决问题。而且很多大出版社都有版权协议,允许对方的出版物有条件或无条件引用自己出版物中的图表,为作者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手稿本身。任何送到出版社的手稿都必须是最终版本。所有对手稿文字的推敲和对图表的润饰都要在定稿前完成。稿子一旦送到出版社,就不能改了。这是一个基本的出版原则。但也有作者在收到出版社的注册通知后,总会给出版社发来新的稿件,要求更换原稿件。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固然可贵,可惜为时已晚。如果是小改,出版社一般不予理会;如果有大的改动,出版社会把刚收到的稿子寄回主编,征求他的意见,做最后的审批。这样往往要耽误很多时间,事倍功半,弊大于利。总之,在稿件登记过程中,作者要迅速向出版社提供所需材料,并及时告知联系地址的变更,不要借此机会对稿件进行修改和润色。但不可否认的是,稿件发出后,为了提高文章学术内容的准确性,有时需要对学术内容进行一些小改动。这样的改动是允许的,但大部分必须在下一个出版程序,也就是校样阶段进行。2.校对就像登记手稿。出版过程中的排版工作今非昔比。计算机已经完全取代了旧的铅字排版,速度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一篇稿子从出出版社到出校样,平均只需要几个星期,只快了几天。而且作者接受证明的形式和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大多是纸质样本,普通邮件。现在,只要作者有电子邮件,校样都是以电子邮件(PDF)的形式发送的,作者可以在一瞬间收到。我国作者在审核英文校样时,首先要核对作者姓名,而不仅仅是文章的首页、脚注、感谢信、参考文献等。,并逐一找出中国作者的名字。此外,文章中的印刷错误和必要的修改应尽快送回出版社。至于对校对的要求和反馈渠道,出版社一般在校对的求职信里都有详细说明,所以作者最好照章办事,不要有创意。如果一张图片需要更改,最好将更改后的图片附在一起,这样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总之,在稿件发放和修改过程中,作者应尽可能与出版社合作,不应一直发号施令或杳无音信。这两个极端都不利于文章的高速高质量发表,也绝非作者或出版社的初衷。相反,出版社和作者都愿意看到文章早日发表。如果双方有效合作,充分利用目前的技术手段,文章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发表,出版社受益,作者被点名。为什么不呢?互联网与印刷版双轨出版在传统出版观念中,发表文章只有一个意义,就是把核红后的校样编辑成期刊,印刷出版。但是现在,发表一篇文章的意义是双重的,即在互联网上发表和印刷出版。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纸质印刷的单一出版形式。1.一篇文章发表在互联网上。如今,在印刷版本之前,互联网上的电子出版已经成为许多学术期刊的一种快速而简单的出版方法。这种方式的主要形式是将文章发表在期刊的网站上,所有经过作者修改的校样都可以以非常快的速度以单篇文章的形式发表在网上。这些文章统称为待印文章,意思是已经发表的文章,等待编辑出版。单篇文章先于印刷版本在线发表的这种新形式大大加快了文章的发表速度。一旦作者对校样的修改意见反馈给出版社,过几天校样就可以在排版车间(机房)进行修改,经过必要的技术处理后可以发布在刊物的网站上,与所有读者见面。与印刷期刊相比,这将使出版时间至少提前一至两个月,甚至更多。此外,这种电子出版形式有许多印刷期刊所不具备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彩图的处理上。以前因为成本问题,很多彩色图片只能黑白打印,其学术质量难免打折扣。在网上,只要作者能提供电子版的原图,稿件中的所有彩图都可以以彩图的形式免费发表。其次,文章中的图表和参考文献是相互关联的,只要点击就可以看到与之相关的详细信息,还可以在文章中附上一段简短的视频或视听材料。第三,网络出版只涉及单篇文章,校对一次即可出版,不受出版频率和每期发表文章页数的限制,这也是网络出版与印刷版最根本的区别。最后,网络出版还有一个很受作者欢迎的功能,就是作者可以随时在线查看稿件的进度,不受办公时间和地域时差的限制。遗憾的是,在网络出版兴起的早期,很多出版物都允许作者或指定图书馆免费下载文章,但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了。同时,网上发表的文章在法律意义上与印刷的文章没有区别,一旦发表就不能更改。如果作者在核实校样时对校样做了较大改动,可以要求出版社对改动后的校样进行复核。能否达到这个要求,每个出版社都不一样,每个出版社都有不同的规定。作者如有意愿,不妨咨询主编或出版社。现在一些出版社为了节省时间和速度,不再鼓励作者审核样张,但这毕竟是少数。但随着出版业的不断创新和进步,这种小众是否会成为主流,还要看其发展和市场要求。2.为出版而编辑的文章发表在互联网上并以印刷形式出版。根据刊物的大小、稿源的多少、发表的频率,在网上发表的文章依次整理出版。有些文章要等几个星期,有些要等更久。至于一篇文章在期刊中的位置,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有些刊物是按照学术内容的轻重排序,有些是按照学科排序,大部分是按照稿件被接受的时间排序。如果一篇稿子里有同一作者的不同文章,大部分是排在一起的,大部分编辑成期刊的工作都是出版社做的,除了特刊,作者和主编不干涉。专刊的出版顺序在稿件送到出版社时已经由专刊的客座编辑确定,出版社只需要一步一步的出版印刷即可。第一期稿件排稿后,连同四封(封面和封底)一起送到排版车间。现在这一步也电子化了,出版社定稿,相关资料马上到达排版车间,不考虑距离和时差。四个校样排出后,会返回出版社审批,主要是查看本期的目录和相关信息,如刊号、日期等。四篇论文审核通过后,将立即返回排版车间,与期刊上的所有文章一起汇总成一个电子文档,经过技术处理后在网上发布。一篇文章一旦出现在期刊的网络版上,它就会自动从要在互联网上印刷的文章栏中消失。这份出版物第一期在网上发布的内容与印刷版本完全相同。然而,它比印刷版早几周出版,从而加快了出版速度。刊物在网上发表后,排版车间完成了这篇稿子的工作,印刷厂负责后面的印刷过程。在国外,排版车间(排字工)和印刷厂(印刷工)是分开的,通常是两个独立的厂家,和出版社没有隶属关系,是普通的雇佣和雇佣关系。如果排版印刷质量高、速度快、价格合理、成本低,出版社就会与之长期合作,否则就有被炒的危险。现在的印刷厂电脑化程度很高,印刷的质量和速度都比以前高很多。杂志第一期印刷装订后,将很快寄给世界各地的订户,与读者见面。在印刷出版物出版后不久,作者的免费印刷本和增刊也将发送给联系作者。在这个出版过程的最后阶段,中国应该特别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名字的最终确认。网上发表的文章如有错误,应立即通知出版社更正。只要时间到了,出版社能够纠正网络作者名字的错误,避免印刷版出现错误。二是保证出版社有最新的联系作者的通讯地址,单位、路名、邮政编码如有变动应及时通知出版社,并在信中注明文章标题和文章在出版社的编号。没有正确的地址,作者的免费印刷本和增刊就无法邮寄给作者。一般来说,当作者收到打印稿时,文章的出版过程一般会告一段落,个别刊物会以电子版出版,文章会刻成光盘等。,但这大多只是一种技术处理,与作者没有直接关系。总之,当今学术期刊出版业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主要体现在出版形式的多样化和出版过程的计算机化。这种变化不仅扩大了学术交流的范围,而且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对人类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变化并没有影响到目前学术期刊的基本运行机制和结构。学术期刊还是主编负责,出版社负责出版发行。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科研人员要想发表文章,必然要和编辑、出版社打交道。对于国内的作者来说,除了文章本身的学术价值和作者的英文水平,在国际英文期刊上发表文章,关键是要做好市场分析,选择合适的刊物,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增加稿件的竞争力,被更多的国际学术期刊接受。稿件被接受后,作者要快速准确地响应出版社的要求,这样可以有效地加快文章的出版速度,保证最终的出版质量。“一朝重生,十年熟”,“失败是成功之母”,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国学者与国际社会学术交流的不断扩大和深入,西方学术期刊上来自中国的文章肯定会越来越多,质量也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