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般来说,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型常见于儿童,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病例的90%。84%的患者在发病前1-3周内有呼吸道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是血小板表面抗体升高所致。发病急,80%以上自行缓解。慢性型,常见于年轻女性,有反复出血,包括鼻腔、牙龈和口腔粘膜出血,月经过多,少数病例为反复出血引起的贫血。是由血小板结构抗原改变引起的自身抗体引起的。80-90%的患者有血小板表面抗体(PA Ig),其中95%为PA Ig G升高,抗体直接作用于血小板膜上的糖蛋白ⅱb/ⅲa。少数作用于GBIB-IX复合物,缩短寿命,改变血小板功能;已经证明脾脏是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主要场所。所以西医脾切除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其理论基础。今天我们来讨论这个医学话题,主要是研究和探讨中医理论在治疗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所以没有必要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介绍更多的西医现代出血理论。本文介绍的所有病例均属于慢性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这些病例的特点是:血小板不持续升高,对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有依赖性或耐药性,脾切除无效或病情加重,95%以上PA IgG持续升高。我们在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中发现,这类患者89%伴有咽部某一部位的慢性感染,特别是在长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感染反复不愈,免疫调节功能长期失衡。激素用的时间越长,越难治疗,最后激素产生依赖性或耐药性,恢复也不好。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激素和各种西药的副作用引起的。先说我们为什么用中药治疗激素依赖、耐药甚至脾切除的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为什么敢于减少激素甚至停用激素。患过这种病的人都会知道,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脾切除是国内外公认的西医常规治疗方法,但这些治疗方法疗效不稳定,副作用大,使患者及家属谈“因激素治疗而变色”。为了维持血小板数量,患者不惜一切代价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甚至脾切除术。部分患者患有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加重等相关疾病,患者及家属苦不堪言。中医认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于“血液病”和“发斑”的范畴。其发生与血管和内脏疾病密切相关,外源性和内伤均可诱发血小板减少。急性血小板减少症多是由于体内邪毒积聚,外邪入侵所致。感觉邪气由阳转热,邪毒与气血相斗,烧脉,血渗出脉外,产生紫癜;如果邪毒积聚在内,血会随火上升,这就是呕吐;如果把热移到下焦,就会烧阴络,便见便血、尿血。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在急性期,转为慢性型。中医认为:一个人的身体往往阴虚,阳气往往多余。久病或发热使阴、津液受损,导致阴虚火旺,虚火灼脉,逼血冲任,血溢脉外,呈血性紫癜;气虚,气不摄血;气能生血,取气血为帅血,血随气运行,气则静。气滞则凝血,气虚则失血,气虚不能吸血,脾虚不能控血,血溢脉外,产生“血证”。通过临床观察,慢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多由表虚、表里虚弱、反复易感、热入里、津液消耗、脾肾两虚、气虚或气血两虚久治不愈所致。只有在这两个方面,以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同时辅以补益肝肾、扶正固本,标本兼治。辩证要点:首先区分虚实,如果起病急,伴有发热、口渴、舌红,多为实火所致;病若缓解,则发病即止,脉细数多为阴虚,属虚火;病程长,反复出血,面色无华,精神萎靡,舌淡脉弱,属于气血亏虚,气不吸血。经诊断,紫癜若伴有上出血,多为虚火所致;紫癜若伴有便血、血尿,多为虚证,常属脾虚、脾不统血、肾阴虚、火旺虚损。同时我们发现,如果能将现代免疫学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可以发现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发现临床上大多数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与免疫B、T细胞有关,我们认为应该是这两种免疫细胞存在基因缺陷,导致造血功能紊乱所致。因为一些原因,我发现一些中药可以有效的恢复这种免疫细胞,结合中医治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称这种疗法为:DBT中医免疫平衡恢复法。基于这一原理的中医治疗,副作用比西医低,无耐药性、无反弹,比中医治疗更有针对性、明确性、大幅度提高。为此,多年来临床总结的中医药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科研成果如下:1 .清养结合,避免强行止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出血,如皮肤和粘膜瘀点、瘀斑、鼻出血、月经过多以及胃肠道和泌尿道出血。一般认为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应该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其实恰恰相反,在慢性患者中,面红、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数等血热疹的体征确实太少,但肝肾阴虚的症状,如热盛、脉细苔少、目赤口渴等更为常见。所以清热解毒是没用的,而滋阴降火往往能起到长生不老的作用。也就是说,对于慢性ITP患者的热证,一定要和补药、补药结合起来。清热而不苦寒,滋阴而不腻膈,和胃。我院的“DBT中医免疫疗法”就是基于这一原理。十年来,我院在中国国际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血液所科研的基础上,以中医调节免疫平衡为主要治疗原则,治疗了数千名ITP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后就是止血的问题。既然是血证,按常理止血是必不可少的,但对ITP患者来说却是个例外。不仅凉血止血的发源地,牡丹皮、丹参、紫草、水牛角、小蓟等。不应该滥用,就是三七这种祛瘀止血的人参,好像很不合适。十多年来,我治疗了许多ITP患者,其中一些人患有ITP超过年,辨证属于气阴两伤。我们用了清血凉血中药配合调节免疫功能中药一个多月,疗效还是挺好的。血小板从2增加到21,大部分出血点消失。复诊时在原方基础上加三七30克,加快止血进度。没想到一周后,四肢和面部出血点大增,血小板下降到11。急去三七,以其干便加大黄5克,出血点逐日减少。10天后血小板计数为21,一个月后达到40。此后连续服药半年,停药三个月。血小板稳定性在170-240之间,十几年没有反复。此外,我们发现有些中药需要慎用,比如血余炭,可以平和止血,但对ITP患者很难有效,有时还会加重。这里的机理需要大家去研究。二、谨防气血,为何不怕久病伤身由于慢性ITP患者病程迁延,加上未经治疗、治疗不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疾病,气血两虚往往表现为其* * *。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心悸自汗,失眠多梦,舌淡脉弱。对于慢性ITP患者的气血两虚,我认为应该根据脾不统血的理论,从心脾的调护入手,结合慢性ITP的具体特点。此证常与上述肝肾阴虚并存,但不同患者侧重点不同。只要辨证准确,其疗效是非常确切的。需要强调的是,虽然我们提出气血两虚是慢性ITP患者的一个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疾病就是纯粹的虚无,相反,邪实的内涵只是这种疾病的另一个特征。我们在开头提到“ITP是血液循环中大量抗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所致”,而这个“抗血小板抗体”才是真正的恶,应该去除而不是固定。从西医使用免疫抑制剂,尤其是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毒性产物可以暂时控制病情的角度来看,这种病确实有其邪恶的一面。我有一个患者,36岁女性,患有慢性ITP三年,血小板计数在654.38+00,000-30,000之间波动。由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她看起来浮肿,移动时气喘,心悸和出汗。患者反映,近年来“越虚越补越虚”!考察所用的方子,都是益气养血、养心扶正的产物,有一个致命的缺陷——熬夜。黄芪、党参、熟地黄、阿胶每对用量在30克以上,配伍不灵活。顺脉,弱中有顺象,中有滞。这个发烧跟用的激素和很多补品不无关系!我们发现后,用清热调虚,辅以免疫调节。一周后体力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血小板升至42。又过了三个月,血小板升至130,巩固治疗一个月后停药。到现在两年血小板在150以上。第三,调和阵营和守卫,言归正传,疾病是ITP的关键,其症状在皮肤表面,是一种血证(主要是皮下出血)。这个阵营和禁卫不和谐(禁卫强,阵营弱),邪灵消沉。根据我们多年的临床经验,肝肾阴虚、火炎不足、气血不足、脾不统血等。文中提到了它的不足之处;“营卫不和”“邪气郁结”才是真实的一面。重要的是补虚扶正,这是治疗本病的基础;治疗本病的关键是去除郁邪。如果不去除致病因素,根治又如何?所以我认为从调和营卫,泻营散郁热入手,根据病情稍加,以祛其邪,是有效的。现代医学所谓的“抗血小板抗体”与“邪实”有很大关系。根据我们的治疗经验,所有与抗原抗体反应有关的疾病都有其邪恶的一面。如荨麻疹、过敏性紫癜,甚至肾小球肾炎、风湿病、类风湿病等。,这些疾病往往以虚的形式出现,但实际上它们都是内在的病原体,其中慢性ITP最具代表性。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问题:一个病例,35岁男性,2006年在某市医院确诊为ITP(血小板最低5万,用长春新碱和糖皮质激素时,血小板升至79万,停药30天后降至30万。长期的反复治疗使患者对治疗这种疾病失去了信心。2006年8月来我院治疗,服用中药。治疗后血小板变化如下:8月21 PLT 32,9月20日PLT 30,10月222日PLT 25。前三个疗程血小板呈下降趋势,三个月后逐渐升高:10月23日165438+PLT 49,2月20日65438+PLT 57,10月23日65438+PLT 69。治疗7、8个疗程后,PLT在70 ~ 88之间徘徊,上升速度下降。经过仔细询问,发现她最近经常皮肤瘙痒,偶有荨麻疹,于是加了中药调理过敏和免疫功能,2007年2月23日PLT91,2007年2月3日124。经过两个月的强化治疗,PLT稳定在150-230之间,三年无复发。到了第七、第八个疗程,这个病例邪的一面逐渐显现,随证变法,邪去复正,于是所有的工作都做了。第四,为了杜绝激素和治愈ITP,我们不得不提到激素。客观地说,我们强烈反对使用糖皮质激素,因为一旦使用糖皮质激素,患者的免疫力会更弱,其阴虚火旺、脾虚湿盛(水肿)等病理表现会更复杂,人为增加治疗难度,延长疗程。但我们治疗的患者大多使用了激素,有的甚至出现了“水牛背满月”。好在很多中药对激素的副作用有很好的拮抗作用。对体内肾上腺皮质功能和甲状腺激素水平有影响,其滋阴作用是通过调节内分泌实现的。“另外,根据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库欣综合征的特点,采用辨证中药对抗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我们经常把激素叫做“贼船”——上船容易下船难!用激素的时候,即使用量很大,也没有效果。血小板水平很低,有的只有几千。短期(10-20天)中药治疗后,血小板升至30和40。这时如果激素减少,血小板就会减少。2008年6月6日65438+10月65438我们接诊了一位ITP患者,病了3年,刚从省内医院来我院,治疗效果不好。身高164CM,体重91KG,满月,长痘,下肢重度凹陷性水肿,每天服用氟米松两片半(之前静脉滴注氟米松10mg qd)。它被用于中医的调理治疗。10天后,PLT增加到34,并指示氟米松每天服用两片。3月8日PLT降为16。让原来的中药继续用,每天加一包拮抗合剂。氟米松还是一天两片。两周后,PLT升至30,一个月后,PLT升至48。从4月11开始,氟米松改为一天一片半,PLT月26日升至51,5月6日升至88。此后激素顺利取出。服用中药7个月后,血小板已经稳定在110-180之间,半年没有反复,其肥胖、痤疮、多毛等并发症基本得到缓解。有一种特殊的激素并发症,在一些个体中已经发生,对医生来说相当困难:长期使用激素,用量大的人,停用或减少到一定量后,会出现阵发性上腹痛,或服用中药,即上腹痛,加激素后症状消失。这个病虽然小,但是影响治疗方案。好在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所以在这里提出来供大家探讨。一般来说,激素的使用并没有那么可怕。只要及时减少,科学拮抗,还是可以把危害控制到最小的。只是激素减少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反复。这时候你不要迷茫,要尊重法度,冷静处理,一个月左右就能度过这段困难期。当然,如果能在治疗初期停用激素,自然是最好的选择。基于我们的中医四大理论和西医免疫理论,在临床上总结创造了“中医DBT免疫疗法”,成功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病,在临床上取得了理想的疗效,有效率达93。大于5%,复发率小于5%。该论文上报中国国际生物医学工程研究院后,工程院血液所专家组给了我们科研成果鉴定结论:“DBT中医免疫平衡修复疗法”已成功应用于临床治疗,适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等难治性血液病。该科研概念清晰,临床实用性强。它将中医的辩证理论和西医的科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中医理论精通,中药组方合理,符合传统中医理论,构思新颖。实践证明是有效的。临床病例诊断明确,药物副作用少,是应用中医药治疗疑难血液病的阶段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