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绘本阅读提高大班儿童提问能力的研究
首先,提出问题
从国内外学生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学生擅长回答问题,而外国学生更擅长提问,这就是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本质区别。
孩子的提问往往包括他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对事物之间各种联系的探索,包括孩子一定的思维、想象、分析和判断能力。当孩子在传递经验的过程中与原有经验发生冲突时,孩子会质疑“为什么?”“怎么会这样?”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会使旧的经验进一步扩大和延伸,产生新的经验。可见,提问既是儿童思维的操作过程,也是新旧经验的汇合过程和新旧经验的积累过程,更是发现问题的过程。
我们如何发展孩子的语言和认知能力,让孩子敢问、肯问、善于问?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实践的研究方向。
绘本阅读:绘本不是一般意义上为儿童写的有插图的书。绘本是用图片和文字讲述一个故事,表达一种特定的情感和主题,通过图片和文字的互动来讲述故事的艺术。绘本阅读提倡孩子自主阅读,辅以老师指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所以一定要手不离书,眼不离图,以画引出字,以字补图。魅力在于绘本符合孩子的思维特点,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画面精美,内涵丰富,能陶冶孩子的美好。绘本可以激活孩子的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绘本还会给孩子预留大量的想象空间,让孩子根据绘本的整体意境,发展与故事的丰富联想,设计书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画面中的一些细节也会让孩子产生丰富的联想,对故事进行拓展和延伸。在零压力的情况下,孩子们带着好奇和兴奋融入绘本的故事情境,通过有意义的提问和引导,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预测推理能力,以及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
提问能力:提问是学生课堂参与的一种形式。对儿童来说,它是课堂上的语言交流活动,是儿童自主学习的体现,是儿童合作学习的方式,是训练其批判性思维、培养其创新思维的过程。孩子的提问能力往往包括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对事物之间各种关系的探究能力,如推理、想象、分析和判断能力。当孩子在传递经验的过程中与原有经验发生冲突时,孩子会质疑“为什么?怎么会这样?”等问题,这就要求孩子能够提出问题,并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研究的意义
(一)证实理论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可能只是一种技巧,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待老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它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3-6岁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大班幼儿处于好奇阶段,他们经常会问一些新奇有趣的问题。他们渴望从成年人的回应中得到答案、认可和* * *感。在提问和质疑的过程中,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思维也越来越活跃。
(二)培养问题意识,激发思考。
绘本是一种适合儿童阅读的绘本,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审美和人生哲学,几乎涵盖了儿童生活和成长的方方面面。以阅读绘本为载体,引发孩子的疑问,可以凸显孩子的个性,激发孩子的想象力,丰富孩子的情感,从而引导孩子品味绘本的深刻内涵和无穷趣味。
(三)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
培养儿童的提问能力,首先要对儿童的语言和认知能力有充分的了解,这也需要教师观察儿童的行为,解读儿童的语言。孩子因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限制,经常会问一些大人觉得“好笑”或者“无聊”的问题。如何尊重孩子的想法,引导孩子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是对教师应对策略的挑战,也是师幼平等的重要标志。因此,促进师幼互动成长,符合当前形势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研究步骤
2013年6月,我申报课题“以绘本阅读为载体培养大班幼儿提问能力的实践研究”为徐汇区教育学会课题。一年来,借助上海名师基地平台,在应老师的指导下,我研究了情境阅读设计中绘本的教学策略,积极为孩子创造提问的环境,不断尝试能够激发孩子提问兴趣、提高孩子素质的教学策略。
(一)研究方向
通过对大班绘本阅读课的研究,探索教师引导幼儿提问的策略和方法,帮助幼儿养成阅读后提问的习惯,通过提问促进幼儿语言和认知能力的发展。
(2)研究内容
1和大班幼儿提问能力的现状及对比分析。问卷调查:大班幼儿提问能力的表征水平;影响大班幼儿提问能力发展的因素。
2.促进大班幼儿提问的绘本阅读课研究。设计绘本教学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运用教学策略。通过平行班的对比,分析幼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3.提高大班儿童提问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3)研究方法
1.文献法:在准备阶段,查阅了学前教育、儿童语言发展、早期教育方面的书籍和文献,学习了奥苏贝尔的学习成就动机理论,明确了大班幼儿提问能力的内涵,以及绘本阅读活动的概念和意义,为本次研究奠定了专业的理论基础。
2.行动研究法:在实施阶段,以上海英才云名师基地为平台,参与每月的实践课讨论活动,积极参与绘本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践。园内开展以绘本教学为主的语言活动,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提高幼儿提问能力的活动。
3.比较研究法:在实施和总结阶段,采用平行班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对照班幼儿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调查分析,通过数据的统计结果增强课题的科学性和说服力,撰写经验总结。
(4)研究过程:(2013,7-2014,9)
1.在准备阶段(2013,7-2013,9),收集了国内外儿童提问能力发展的研究现状,根据相关概念确定了调查内容,筛选了各种绘本作为调查工具。为了研究幼儿园儿童提问能力的水平,建立了两个大班,每个班32人,作为控制班。
l确定实验班的样本
我的花园里有六个大班。如何选择两个提问能力相对接近的班级,是比较研究的前提。我采用了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六个大班的初始提问能力进行了评估。根据本课题的要求,对大班幼儿在阅读绘本时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选取三个有代表性的项目作为观察和评价的内容:
1,集体看绘本时全班小朋友提问的数量。
2.观察绘本后全班提问的热情。
3.理解绘本情节后的全班提问质量。
在进一步明确了这三项内容的评价指标后,提出了分级标准,开始了调查。通过对六个大类的评估,得到如下结果(表1):
表1:皖南实验幼儿园大班幼儿提问能力调查结果统计表。
数字
问个问题
人数
问个问题
量
对提问的兴趣
问题质量
积极的
普通的
没有
好的
较好的
普通的
贫穷
千元钞票
√
√
大二班
1
1
√
√
大三班
2
三
√
√
高四班
√
√
大屋坂
√
√
大六班
1
1
√
√
从调查结果来看,大二班和六班儿童提问能力的评价指标相当接近,选择这两个班作为对照班可以相对提高题目的可靠性。
我选择图画书材料
市场上有许多适合大班儿童的图画书。为了更科学地比较两个班的教学效果,论证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我对两个班阅读的绘本书目进行控制,采用相同的绘本内容、相同的阅读时间、相同的教学老师,最大限度地减少外部因素的差异,规范研究本身,使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2.在实施阶段(2013,9-2014,6),每月参加以沪上名师英蔡赟为原型的绘本设计与实践教学活动。积极为孩子创造提问环境。通过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案例分析方法,对不同语言水平的儿童进行描述和记录,收集数据。
3.总结阶段(2014,6-2014,9),资料整理,定量统计,定性分析,形成研究成果;撰写论文的研究报告;
第四,研究成果
(一)、调查结果
经过一年的实践研究,两个班的孩子在绘本阅读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2014年5月,对二班和六班的所有儿童再次进行调查和评估,收集数据比较各班儿童之间的发展差异(表2)。
表2:皖南实验幼儿园二班、六班幼儿提问能力调查结果统计表。
数字
问个问题
人数
问个问题
量
对提问的兴趣
问题质量
积极的
普通的
没有
好的
较好的
普通的
贫穷
大二班
19
28
√
√
大六班
五
六
√
√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近一年的教学实验中,二班和六班的孩子在30分钟绘本阅读过程中的人数、数量、质量和积极性都相差甚远。调查结果表明,高二班幼儿的提问能力因教师行为的改变而发生了变化,提问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教学策略
孩子的提问往往包括他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和对事物之间各种联系的探索,包括孩子一定的思维、想象、分析和判断能力。当孩子在传递经验的过程中与原有经验发生冲突时,孩子会质疑“为什么?怎么会这样?”等等,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往往会使旧的经验进一步扩大和延伸,产生新的经验。可见,提问既是儿童思维的操作过程,也是新旧经验的汇合过程,更是新旧经验的积累过程。
培养大班幼儿在阅读绘本时提高提问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所以教师的教学策略是这个课题的根本。
1,重视孩子质疑能力培养,保护孩子“好奇之心”的教学策略
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动力。很多发明和创新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荣誉感,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同时客观上给人类带来了技术进步。“好奇的心”是儿童在绘本阅读中提问的重要因素。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什么都想知道。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道理,“好奇之心”的教学策略从两个方面入手。
1),老师在头脑中设定目标。
《指南》中“倾听与表达”的第一个目标指出,5-6岁的孩子在不懂或有疑问时,可以主动提问。儿童的提问能力作为语言能力的一种表现,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在开展绘本阅读活动时,应始终把培养儿童的提问能力作为一个长期发展目标。教师心中有了目标,孩子才能形成“会问”的良好学习品质,为终身学习做好准备。
2)老师眼里有孩子。
眼睛里有孩子,意味着老师面对孩子提问时的态度。教师要以开放、允许、鼓励、包容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在孩子不敢提问的时候,老师的一个微笑,耐心的等待,就是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当孩子的问题微微颤抖时,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比如“他以前不提问,现在提问了,很好!”“好问题,让我们为他鼓掌”,或者在他的额头上放一颗小红星...这些表扬的话语和行为,既肯定了提问的孩子,也暗示了其他孩子的行为得到了老师的赞赏,在班里树立了榜样。
老师心中有目标,孩子眼中有孩子,我们的孩子才会敢于提问,才会愿意提问。注重孩子质疑能力的培养,保护孩子的“好奇之心”。
2.创造积极轻松的提问空间,鼓励孩子“不懂就问”的教学策略。
古人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懂就问”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品质,是孩子提问的内在动力。在大班阅读绘本的过程中,我们广泛收集绘本,从长度到内容都经过精心挑选。研究结果表明,在幼儿园大班有限的30分钟教学活动中,绘本的篇幅不容易超过20页。如果绘本内容较长,需要设计两个教学活动,保证孩子有足够的时间观察图片,自由讨论,随意提问。在内容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渗透一些以“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为主题的绘本,提高孩子提问的积极性,鼓励孩子“不懂就问”。案例1葡萄
案例1:在绘本里读葡萄
绘本分析:
葡萄是有内涵的小品。作者站在儿童的立场,把握儿童的逻辑,用绘画语言生动地描绘了狐狸可爱天真的性格。①围绕“吃”这个主题,作者写出了孩子的认真和执着;②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解释各种爱,有进步性,幽默;(3)一只积极的狐狸,没有精神上的胜利,但有劳动、知识和意志力才能成功。(4)青年绘本作家原创作品获得“新沂绘本奖”优秀作品奖。
它的主要内容是狐狸勤奋地种下了一园子的葡萄,他最期待的当然是葡萄大丰收!然而,怎样才能种出最多最甜的葡萄呢?狐狸去图书馆,上网,多方查阅,终于得出了最权威的真理——要有爱情!狐狸严格按照要求的要点努力工作...
教学设计意图:
绘本脉络清晰,主角突出,文字少,非常容易让孩子独立观察。可以提供重点图片给孩子观察,理解故事,提出问题。另外,绘本第5页、第13页、第16页、第18页都有思想泡泡的符号。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含义,所以一个提问环节是留给不能理解符号含义的孩子提问的。
考虑到绘本较长,* * * 32页,教学活动的设计分为两个教学小时。
第一次教学时间教学目标:
1.观察图片的内容,学习狐狸如何就如何种植葡萄征求意见。
2.尽量用连贯的语言表达画面内容。
第二次教学的教学目标:
1,能把前后图的内容联系起来,了解狐狸种葡萄的过程。
2.要知道成功需要爱和努力,就像小狐狸种葡萄一样。
活动流程剪辑:
-关于图片理解的问题(P13,P15,P17,P19,P21)
婴幼儿1:“猪妈妈给猪宝宝吃什么?”
孩子2:“羊爸爸没有奶给他的孩子。他怎么能爱小羊呢?”
孩子3:“我爸爸也爱我。你猜怎么着?”
孩子4:“我爸妈约会的时候送过花吗?”
孩子5:“图中的孩子们在跳芭蕾。爱在哪里?”
孩子6:“我明白了,他们爱跳舞吗?”
孩子7:“我猜老师是爱跳舞的孩子吧?”
……
-关于符号理解的问题(P5,P14,P16,P18,P20)
孩子1:“小狐狸睡着了,是不是梦见葡萄了?”
孩子2:“这泡泡里猪妈妈是这么说的吗?”
孩子3:“羊爸爸、男孩和老师对狐狸说了什么?”
……
在两次教学活动中,我预留了近十分钟的时间给孩子提问,同时积极创设绘本的问题情境。充足的时间和固定的图片让孩子问的问题越来越多,频率大大增加。再加上狐狸到处找别人乱教育,让孩子们明白了“不懂就问”的道理。
3.巧妙设计教学环节,锻炼孩子的“好奇嘴”教学策略。
“问口”是指儿童在阅读绘本的过程中,能够主动与他人互动,通过提问来表达自己的疑惑。大班孩子是培养口语表达能力的最好时机。他们想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所见所想,也经常喜欢向老师和同龄人问一些“奇怪”的问题。如何帮助孩子围绕绘本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根据绘本阅读教学中幼儿提问方式的特点,我们有意识地在两个对照班开展了“异类同堂”活动。六班采用传统的绘本阅读方式。老师引导孩子看懂绘本后,问孩子有没有问题。在高二班级的教学中,要求教师把握教学过程中的几个重要时刻,引导孩子关注绘本内容,提高提问质量。案例二“妈妈摘的葡萄”
案例二:阅读绘本中妈妈摘的葡萄
绘本分析:
这是一个感人的童话。虽然剧情没有特别的跌宕起伏,但却生动地展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母爱。整个故事以“母爱”为线索展开:狐狸妈妈翻山越岭给宝宝找吃的,摘完葡萄马不停蹄地回来,担心宝宝被老鹰叼走,发现猎人拼命叫喊......故事中没有提到一个“爱”字,而是母亲对孩子伟大无私的爱。但却从头到尾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落泪。
教学活动设计比较:教学方法A(附录1)和教学方法B(附录2)。
通过两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我们比较了两个活动中幼儿提问的数量、覆盖面和质量,总结出几个教学技巧:
▲放大“标题眼”
封面上的标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标题眼”,往往概括了书的主要内容或线索。封面上的图片通常显示主角,这可以暗示读者带着对封面的猜测或线索阅读绘本。比如绘本《妈妈摘的葡萄》,一只狐狸若有所思地看着封面上的一串葡萄。
A组儿童在观察绘本封面后提出以下问题:
●狐狸妈妈给谁摘葡萄?-关于角色的猜测。
●狐狸妈妈为什么要摘葡萄?-因果推测。
●狐狸妈妈去哪里摘葡萄?——根据剧情推测。
狐狸不吃葡萄吗?他们为什么摘葡萄?——与原有认知经验冲突而产生的问题。
B组孩子直接讲故事,不观察绘本封面。
▲突出“细节”
绘本中的画面细节往往是事件的“导火索”。引导孩子观察细节,就是建议孩子如何抓住主要内容来提问,避免提问的盲目性。在观察重点页面时,老师可以让孩子自由阅读,并在桌子上提供“小问号”贴纸,告诉孩子在看不懂的地方贴上“小问号”,这样孩子提问的目的性在分享时就会增强。
比如P21页的绘本《妈妈摘的葡萄》,小狐看到一串葡萄,留下了眼泪。有孩子交流时问:“小狐狸为什么哭?”“小狐狸很喜欢吃葡萄,为什么不流口水?”.....通过孩子问题的反馈,老师立刻知道班上哪些孩子没有理解故事的寓意,有针对性地展开进一步的互动。
▲渗透“游戏”
游戏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当课堂上逐渐形成提问的氛围时,老师并不阻止在环节中加入一些“游戏”,让提问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我们试过“小麦克风”游戏,很有效。当老师提出“今天听完这个故事谁来考考大家?”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想上来拿着小麦克风向全班提问,挑战同龄人。有时候,孩子会抓住绘本里的一些成语来测试大家的意思。如果孩子的问题质量一般,他的同伴会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难不倒我!”就这样,孩子们的“好奇嘴”在生生互动中得到了锻炼。
▲一个个“破”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一些孩子,无论老师用多么生动的语言,多么有趣的形式,他们从来不提问。是不是这些孩子看绘本从来没有问题?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教学活动中最忌讳的就是好动的孩子说个不停,内向的孩子从头到尾都是“听众”。那么如何提高这些个别孩子的提问能力呢?我们尝试一下,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提前预约,一个一个破”。在阅读活动前给这些孩子一张“机会卡”,告诉他们以后要抓住机会使用这张卡。有问题的时候,马上把卡点亮,老师就能看到。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高二班的亮亮、文汶、小蜜和田甜也不时提问。
在研究中,我们认识到绘本内容本身的“问题空间”应该由教师来创造。通过教学环节的巧妙设置,让孩子获得更多提问的机会,学会如何提问。面对提问能力不同的孩子,教师要通过教学技巧逐一提高每个孩子的观察、理解和表达能力,让班级有很多“好奇的嘴”。
动词 (verb的缩写)归纳和分析
一年来的实践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以下主要从“影响大班幼儿提问的因素”和“提问的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影响大班幼儿提问能力的相关因素
在对实验班样本选择的研究和调查中,我发现影响大班幼儿提问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1.提高儿童提问能力的价值取向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
在调查中,大多数教师从绘本教学的目标出发,关注孩子是否理解绘本的内容,是否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是否仔细观察了图片。往往目标是培养孩子的理解、观察和阅读习惯,忽视了孩子质疑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往往占据着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即教师决定采用什么样的讨论形式,谁有解释权,如何控制话题的转移,谁来选择讨论的话题等等。
2.轻松的氛围和充足的时间会直接影响孩子提问的数量。
孩子提问能力的提高需要经历一个相对较长的发展过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幼儿园大班集体教学活动通常控制在30分钟以内。如果绘本的页数太多,老师们就会急于把绘本的内容看完,没有时间让孩子在某个画面上停顿片刻,仔细观察,留出提问的时间。所以在非常紧张的教学环节下,孩子的提问机会和提问数量变得非常少。一旦孩子提问的内容和主题不是很在意,老师往往会说:“请坐下来再想一想!”就这样,孩子提问的“火焰”瞬间熄灭了。
3.观察、理解、表达会直接影响孩子提问的质量。
儿童在绘本阅读中要提问,必须经历“观察与倾听——认知冲突——提问——组织语言——表达表达”的过程。整个过程与儿童的观察力、理解力和表达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当孩子的观察力发展良好时,往往能捕捉到绘本中的关键细节。因为图片信息与原始体验有冲突,所以他们有提问的欲望。理解力强的孩子能把看绘本前后的几幅图的内容联系起来,联想事物的因果关系,提出问题;语言表达水平不同的孩子,在活动中提问的表现也不同。表达能力强的孩子会有针对性地提问,在与老师和同伴的双边互动中不断提问。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的孩子,甚至无法让听者理解问题的内容,最终导致问题的“早逝”。
(二)大班儿童提问方式的主要特点
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随着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提问意识,给孩子充分的提问时间,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疑问,大班的孩子提问越来越多,质量也越来越高。通过每次记录,大班幼儿的提问方式总结如下:
1,初级阶段——是什么?
“什么事?”指着孩子对画面的理解。孩子在图片上看到不认识的东西,一般会指着它问老师:“这是什么?”比如绘本《Dot和Dom的一封信》,Dom闭着眼睛躺在床上,旁边出现一个“思想泡泡”,里面画了一个好朋友的小脸。有的孩子问:“老师,这是什么?”其实气泡图形在之前的绘本阅读中就已经出现了,但在其他绘本中,气泡代表的是一个人物说的话。当孩子们看到多姆闭着眼睛躺在床上时,他们猜测这个泡泡肯定不是多姆所说的,这与他的原始体验相冲突,于是他们想知道:“为什么多姆闭着眼睛的旁边会有一个泡泡?”这样的问题体现了孩子细致的观察能力,注意画面中的符号,提出有质量的问题。
2.中级阶段——为什么?
“为什么?”指向孩子对剧情发展的理解。在绘本阅读《有鱼的树》的教学活动中,有一页是小猫把自己辛辛苦苦抓来的鱼一条一条挂在大树上。有些孩子不能理解这个情节的合理性。因为孩子认为小猫最喜欢吃鱼,按照逻辑推理,小猫应该把抓到的鱼带回家,做成美味的鱼汤,好好吃一顿。当他看到小猫没有这样做时,他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小猫要把鱼挂在树上?”这类题体现了孩子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3.高级阶段-是吗?
“是吗?”这是一个反问句。当孩子非常投入绘本的情节时,看到焦虑、愤怒、感叹时,会不由自主地用反问句提问。比如,在绘本阅读《妈妈摘的葡萄》的教学活动中,当猎人向小狐狸待的山洞跑去时,狐狸妈妈对着猎人大喊,将自己暴露在猎人的视线中。有小朋友着急地问:“狐狸妈妈不怕猎人找到她,用枪打她妈妈吗?”从这个反问可以看出,孩子很投入故事,担心狐狸妈妈的安慰。而且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无论是倒装句式还是说话的语气都清晰地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感情。
不及物动词回顾与反思
综上所述,完全可以在绘本阅读中提高孩子的提问能力。我和参与研究的合作教师的观念和行为也发生了变化。“你有什么问题吗?”逐渐成为研究团队内部的习惯性交互语言。
另外,提问能力是一种学习品质,培养的方式应该渗透到孩子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高度结构化的学习活动,还是宽松的自由时间,只要教师能为孩子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和能激发好奇心的学习情境,给孩子预留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在思维组织和语言组织上给予具体帮助,孩子就能围绕学习的主要目标提出问题,他们挑战自我、挑战同伴、挑战老师的热情就能得到激发和保持。
但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在孩子方面: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还处于萌芽阶段;提问机会少,孩子得不到提问技巧的锻炼和提升,缺乏提问的经验;缺乏鼓励和帮助会在不敢问问题的人和不会问问题的人之间形成恶性循环。教师: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儿童提问能力的重要性;老师经常使用教学方法,不给孩子提供提问的机会;缺乏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儿童提问能力的相关策略,不知道如何在具体情境中为儿童提问提供有效帮助。
因此,我们认为,在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活动中,通过强化教师培养幼儿提问能力的目标意识、营造积极轻松的提问空间、巧妙设计教学环节来提升幼儿的提问意识和能力,是一个很有价值、很有探索空间的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