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歌词分析纸
无论是《忆乡愁》还是《时光都去哪儿了》,都在表达一种心理,即对变化的焦虑和对未来的不确定。但是,前者指向的是空间的转换,后者指向的是时间的流逝。换句话说,前者的目的是回到故乡,后者的目的是回到过去。
乡愁和怀旧讲的是同一个东西,这一点在英语表达中可以很明显的体现出来。英语单词怀旧的意思是乡愁和怀旧。这个词由两个希腊词根组成,nostos对应“故乡”,algia对应“怀旧”。但是希腊语的词根并不代表它来自希腊。其实这个词是瑞士医生霍费尔在1688的一篇医学论文中杜撰出来的。为什么是医学论文?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们普遍认为乡愁和乡愁是一种病,必须用医学方法治疗。
这种理解不是没有道理的。当时欧洲大陆上战事不断,很多士兵因为思念家乡而无法集中精力在前线与敌人作战,极大地影响了战斗力。所以这种乡愁就成了医生们的研究对象。
300多年来,乡愁不再是一种病,它甚至成为诗人和哲学家表达浪漫情怀的一种方式。乡愁不仅停留在空间维度,还延伸到了时间维度。著有《怀旧的未来》的俄裔美国学者博伊姆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越来越怀念过去慢节奏的生活,越来越怀念和需要社会凝聚力和传统。社会学家戴维斯也认为,在不确定的变化和断裂过程中追求一种稳定而持续的力量,是人们怀旧的主要动力。
因此,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了事情的起源:乡愁和怀旧行为本身并不是疾病,而引起人们乡愁和怀旧的环境才是思考的对象。我们是否过于强调发展的价值,而忽略了无序发展带来的人们心理认同的紧张?我们是否过多的描述了城市水泥林的繁华,而忽略了迅速消失的家乡传统?也正是在这种反思和质疑中,《记住乡愁》能迅速占领舆论高地,《时间都去哪儿了》能迅速引发社会骂声。
虽然这种思乡怀旧的力量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我认为如果过度使用也会导致负面的结果。虽然一个人的怀旧不是病,但是一个社会太沉迷于怀旧,这是一种社会病。
对乡愁和怀旧的处理不当,会导致两种极端的行为。根据Boim的分类,怀旧可以分为恢复性怀旧和反思性怀旧。恢复性怀旧认为旧时代比现在好,所以要回到过去。这类人走极端,就是为了恢复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已经废弃或者消失的历史遗迹。我们见过太多以尊重过去为名建造仿古建筑的例子,但“乡愁”却不是这样被记住的。
反思怀旧听起来更理性。这类人更注重旧的“怀旧”,不追求过去,而是追求一种对过去的怀旧感:“在废墟上徘徊,在时间和历史的铁锈上徘徊,在另一个地方和另一个时间的梦境中徘徊。”但反思怀旧的极端是对历史的滥用,让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失落感和挫败感。这种人会走向进步的对立面,把任何合理的变化和发展都当成敌人。他们不需要回到过去,他们想要的是让时间停止,让时间凝固。
《记住乡愁》就像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看到未来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有了更多的可能性。然而,只有当故乡成为回不去的过去时,人们才会为故乡担忧。从这个角度来说,《记得要想家》是选错了。因为乡愁是一种思念家乡的情感,不是我们想要保留的这种情感。我们的目标不是哀叹城市中故乡的稀缺,而是积极保留故乡文化语境中的美好。
所谓“时间都去哪了?”更是如此。时间既不能倒流,也不能停止。浪漫的怀旧可以存在于诗歌和哲学中。然而,当怀旧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种浪漫的悲伤就不再美好。适应变化是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否则就像博伊姆说的那样,“思念家乡萎缩成思念自己的童年。与其说是缺乏对进步的适应,不如说是‘对成年生活的某种不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