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性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全文如下:
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已经60年了。60年来,中国* * *生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探索,逐步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回顾这段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加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党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生产关系上来适应生产力的改革开放和深化改革。
一个
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探索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党在每个时期都为探索经济建设规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从严格意义上说,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是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开始的。如果把从现在开始的时期分成几个阶段,可以分为?一个五?规划和实施?大跃进?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调整?""?四个阶段。以下是对这四个阶段的分析和考察。
第一阶段: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和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党虽然没有多少经济建设的实践经验,理论准备不足,甚至对经济建设的规律知之甚少,但在计划的过程中,它力求从实际出发,按经济规律办事。1952 65438+2月,中共中央在关于编制1953计划纲要的指示中指出:?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从事计划工作,使我们的计划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经济发展的规律。?6月23日,1953,李富春代表蔡中委员会做了进一步说明。他说:?计划要以党规定的原则和任务为基础,体现党规定的原则和任务,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把经济和技术结合起来,从发展全民的经济观点出发,努力全面计算平衡,以适应人民经济按比例均衡发展的规律。?这是党在开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前夕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而这个规律只限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规律。陈云在回顾这项经济工作时说,在六十年代,苏联和中国的计划工作制度的主要缺点是:只有?是否有扩大规模的计划?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所谓的市场调节。?这是现阶段党对经济建设规律认识的主要特点。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
主观上讲,第一,我们刚刚开始经济建设的实践,既没有经验,也没有理论准备,对经济建设的规律了解不多。再加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我们在自己的观念中敌视商品经济,所以排斥价值规律。第二,苏联模式的影响。1953年6月,李富春在说话?一个五?我在策划的时候说:?我们应该依靠苏联并向它学习?。他的意见基本上反映了当时全党的倾向。学习苏联主要是学习苏联经济建设中起主要作用的有计划、按比例的经济发展模式。客观地说,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基础极其薄弱。经过帝国主义的掠夺和战争的破坏,物质资源极其匮乏。为了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国家必须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实现各方面的综合平衡,以保证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
正因为如此,党确定了全面平衡的经济建设方针,合理安排了国民经济建设各方面的比例关系,既保证了重点,又达到了综合安排的目的。这是当时党重视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主要原因。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党对1956年发生的经济浮躁和复杂的国际形势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和探索。为此,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提出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十大关系。规律进行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中共八大继续探索,深化了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确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陈云也提出了著名的?三科三补?经济建设模式的理念。因为派对在这里?一个五?计划期间,努力按照经济建设规律办事,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第二阶段:
?大跃进?三年了。这个阶段正好是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的前三年。早在1955年8月,周恩来就开始领先了?两个五?在计划的编制中,中共八大通过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确定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然而,在计划付诸实施之前,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出现了严重的错误。首先,毛泽东严厉批判了1956的反冒进,否定了全面、均衡、稳步前进的方针,确立了高指标、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方针。然后八届二中全会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严重无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否定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夸大人的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片面地把经济发展归结为高速。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全国起步?大跃进?狂潮导致经济建设严重失衡,受到客观经济规律的惩罚。
正是这次挫折,让这一代领导人开始对经济规律有了更深更广的认识。第一,对经济法重要性的认识。毛泽东在《十年总结》中说:?我们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革命和建设还有很大的盲目性,也有很大的不被认识的必然王国。我们对它的了解还不深。我们要用第二个十年来考察它,研究它,找出它的内在规律,以便用这些规律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服务。?二是深化了对综合平衡规律的认识。毛泽东在庐山会议上开始讲话。大跃进?一个主要的教训就是没有全面的平衡。他说,平衡是整个经济工作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第三,对价值规律的新认识。毛泽东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首次提到价值规律,批评?大跃进?否定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然后他在同年6月24日165438的批语里说:?当前,运用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货币制度、价值规律等形式,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和向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过渡。?还有那个著名的关于价值规律的讲话,指出了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育我们的几千万干部和几千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和* * *资本主义。?第四,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了新的认识。* * *在中央纠正?* * *风力发电?八届六中全会指出:实现两个转变,必须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为基础?。1958中,毛泽东呼吁研究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毛泽东在谈到苏联之所以要消灭剥削,创造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是因为它依赖于生产关系的性质时,评论说:在未来的一亿年里,生产力的性质不会改变。为了与之相适应,生产关系也会发生变化,而且会有无数的变化。?了解这个经济规律对矫正很重要?* * *风力发电?从贫穷到贫困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阶段:
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阶段。为了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国民经济严重不平衡,从60年代初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由于总结了第二阶段的教训,特别是深化了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积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安排国民经济。其中,周恩来、陈云反复强调要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周恩来说,为了改变经济的不和谐?为了给今后国民经济新的大的发展创造条件,需要用很长的时间,也就是几年时间,通过综合平衡,综合安排,进行大的调整。?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它开始实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共中央开始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因为它?一个五?有哪些规划和调整国民经济的成功经验?大跃进?受到法律惩罚的教训,所以,第三个五年计划在编制的时候就强调了按客观规律办事的问题。在谈到如何处理计划中的各种矛盾时,毛泽东说:只能是我们有多少钱做什么。不要以我们的寿命来思考事情,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根据毛泽东谈话的精神?三个还是五个?数数
规划确定了大力发展农业,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加强国防和基础工业建设的任务。但是,由于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三五?计划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从注重解决人民的温饱转向注重国防建设。
第四阶段:
?""?十年了。1966?三个还是五个?计划爆发第一年?""?。在这十年里,除了周恩来在1970年拟定了第四个五年计划,邓小平主政的1975年经济形势有所好转外,整个经济都被拖到了崩溃的边缘。不仅全盘否定前一阶段经济调整的成果,还批判生产力发展为?仅生产力?理论上,当经济处于混乱状态时,根本无法理解和探索经济建设的规律。
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两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果把这一时期划分为阶段,可以分为经济调整改革、全面改革、整顿、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快速发展四个阶段。以下是对这四个阶段的分析和考察。
第一阶段:
1979-1984,经济调整改革阶段。这一阶段是从根本上纠正指导思想,重新认识和探索经济建设规律,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开始改革开放的初级阶段。1976 10月,?_?中国共产党的垮台结束了十年内乱,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但是,经济建设出现了新的飞跃,即片面追求高速度,不顾国力大量引进国外设备,造成国民经济比重的新的不平衡。这种违反经济规律的行为,和50年代?大跃进?一模一样,根本原因还是指导思想?向左?有东西在起作用。这一失误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从根本上端正指导思想,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1978年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承担了这样的历史责任。全会修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原则。
正义的思想路线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乘着三中全会的春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纠正国外大跃进的错误,探索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建设规律。1979年4月,党中央提出?调整,改革,整改,提高?新八字方针开始调整国民经济。在调整中,第二代领导集体普遍认识到经济建设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当时,邓小平说:?我们需要的是扎实的实力,而不是空洞的实力,也就是说我们的工作要扎实,效果要看得见摸得着。所谓鼓劲,不是鼓劲,用科学的语言来说,就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工作要按经济规律办事,不能弄虚作假,不能空喊口号。我们应该有一套科学的方法。?陈云、李先念多次强调,国民经济只有按比例发展,才能实现高速。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中国农村开始发生巨大变化。长期以来,农业生产长期增长而收入不增长,分配没有兑现,农民生活极其贫困。严峻的现实迫使农民寻找出路。首先,安徽凤阳小岗村生产队的农民创造了一种新的责任制,这种责任制更适合农业发展。它的出现引起了全国性的辩论,为此邓小平公开支持它。1980年9月,中央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问题,发布了75号文件,从1982年开始,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五个一号文件,充分肯定了以家庭生产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面貌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党中央遵循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性质相适应的规律的结果。
第二阶段:
1984-1988,综合改革阶段。1984 10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标志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全面发展和深化的新阶段。在《决定》的指导下,围绕搞活大中型企业这个中心环节,进行了从企业管理制度到分配制度,从横向经济联合到工资制度的改革,目的是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这就涉及到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规律。为了推进全面改革,《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吗?命题,并明确指出,在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问题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不在于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的存在,而在于所有制的不同。这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原有模式。这是对经济建设规律深入探索的结果。到6月1987 10党的十五大适应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作了新的概括。首次明确放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将市场置于新的经济运行机制的中心,这意味着价值规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认识的提高反作用于实践,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三阶段:
1989-1991年,整改阶段。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和困难,如:供求不平衡;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基础产业与基础和加工业的比例关系严重失衡;循环障碍等等。1989 165438+10月,十三届五中全会决定整顿国民经济,重点解决上述问题,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在三年的整顿中,国家有效地运用宏观调控手段,使过热的经济恢复到正常状态,有效地控制了通货膨胀。
从65438到0992,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快速发展。从1992开始,我国的经济建设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党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探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一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判断,不仅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而且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有了新的认识。这一科学结论表达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和达到目的的手段。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保证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以达到* * *富强的目的。
第二,更加重视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1992邓小平南方谈话对困扰人们多年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以此为指导,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此后,中国的经济政策更加重视市场的作用,强调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通过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将资源配置给效益好的部门和企业,解决企业长期效益低的问题。1993 165438+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将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这意味着价值规律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性质相适应的认识也有了新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一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方面得到深化,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格局。改革的深化需要理论上的新突破。党的十五大适应了这一要求,在理论上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
在此期间,党制定了经过科学论证、符合经济规律的跨世纪宏伟纲领,即“中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委员会?”九五计划?2010远期目标的规划和建议。为了保证这一宏伟纲领的实施,江泽民作了题为《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几个重大关系》的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处理好的十二个关系。这是党探索经济建设规律的最新成果,也是党实现跨世纪宏伟蓝图的科学指南。
总之,通过以上对党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历史考察和分析,可以看出,党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探索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遵循经济建设规律,党将领导中国如期实现跨世纪的宏伟战略目标。
参考资料:
党的文献1989第4期第6页《陈云选集》下册第221页。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学》,第九卷,第216页。
第6卷第566页第661页第8页第172页《周恩来选集》第二卷第370页?第3765438页+0
?
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关的文章;
1.2014政治考研试题及答案(二)
2.毛论文的题目是完整的。
3.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经济建设有3篇文章。
4.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意义。
5.论邓小平经济理论的科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6.初二复习历史知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7.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认识与民主现代化的实现。
8.初一到初三的政治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