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的赞美
牡丹
无尽的山脉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无数密集的村庄,鸡叫狗叫,
在曾经荒凉的亚洲土地上,
无垠的杂草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唱着低压乌云下单调向东流的水,
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被埋没的年代。
他们悄悄地拥抱了我:
无尽的故事是无尽的灾难,无声无息。
是爱,是翱翔天空的雄鹰,
它干涩的眼睛期待着泪水,
当不动的灰色行列在遥远的天空爬行;
我有太多的话,太长的感情,
我想用荒凉的沙漠,崎岖的道路,骡车,
我想坐槽船,山里的野花,雨天,
我想用一切拥抱你,你,
我在任何地方看到的人,
生活在羞耻中的人,弯曲的人,
我想用沾满鲜血的双手拥抱你。
因为一个民族崛起了。
一个农民,他粗糙的身体在田里移动,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多少朝代在他身边兴衰?
给他带来希望和失望,
他总是默默地在犁后面旋转,
翻出溶解了他祖先的土壤,
冻结在路边的是同样的苦难形象。
多少快乐的歌曲在路上经过,
有多少次是被他的忧虑所跟随;
在主干道上,人们说话、喊叫、兴高采烈。
然而,他没有。他刚刚放下古老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融化在大众的爱里。
他坚定地看着自己消失在死亡中,
而这条路是无限长的。
他不能哭,
他没有哭,因为一个民族崛起了。
群山环绕,蓝天下,
春秋两季路过他家时,
深谷中藏着最微妙的悲伤:
一个老妇人怀了孩子,许多孩子也怀了孩子。
饥饿,饥饿中的忍耐,
路边依然是黑暗的小屋。
同样是不可知的恐惧,同样是
侵蚀生命的自然土壤,
他走开了,再也没有回头咒骂。
我想为他拥抱每个人,
我失去了拥抱他的安慰,
因为他,我们不能给予幸福,
哭吧,让我们对着他哭吧,
因为一个民族崛起了。
同样是这漫长年代的风,
同样是从这倾斜的屋檐下蔓延开来的无尽的呻吟声和寒意。
它在枯萎的树顶上歌唱,
它吹过贫瘠的沼泽、芦苇和昆虫,
同样是这只飞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
我在浪费我多年屈辱历史的时间。
还在茫茫山河中等待,
等待,我们无言的痛苦太多,
然而,一个国家已经崛起,
然而,一个民族崛起了。
1941年65438+二月
浅析穆旦的赞美诗
吴黎明
要理解这首诗,有三句话要记住:一是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二是对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的深刻思考,三是对中华民族顽强生命力的歌颂。
诗歌运用了西方现代主义的诗歌技巧,用深情激昂的诗歌向我们展示了他的真情实感和呐喊。
在诗的第一节,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鸟瞰满目疮痍的中国大地,用一系列痛苦的意象充分“记录”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干燥的风”“单调的水向东流”“忧郁的森林”明明是痛苦的生存状态,诗歌里“说不完的故事就是说不完的灾难”。面对酸楚的山川,诗人没有抛弃,也没有嘲笑,而是“拥抱”。这种行动充分显示了他的坚持和深情。
“拥抱”是一个无言的动作,一切尽在其中。需要哪些夸张的词语?因此,诗人可以走进这个古老民族的内心深处,倾听它的呼唤、希望和爱。是的,这样的民族虽然贫穷破败,但并不缺乏艰苦卓绝的强大生存能力。这也是它永恒的启示,所以诗人激动地说:
沉默/是爱,是翱翔天空的雄鹰,/是干涩的眼睛期待春天的泪水...
最后那句话多么感人啊!我们见过多少地方?不知读者是否还记得?在电影《孔繁森》中,当“孔繁森”的扮演者给一位群众演员——一位藏族老妈妈洗脚时,“孔繁森”后来感慨地说,那只是一点点的练习,我们清楚地看到她苍老的脸上止不住的泪水和颤抖!我们中国不也是这样吗?她需要如此少的照顾。
可是,谁愿意或者愿意深入她的内心呢?其实,只有你真正深入她的内心,真正爱她,你才会体会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和震撼你灵魂的东西。对此,当诗人用缓慢而悠长的话语说“我有太多的话语,太长的感情”时,我们看到了诗人是多么的激动和情绪化。而且他感情那么复杂,关注这个民族的历史那么久。我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突然弹出了“太久的感情”,因为在我们经常看到的词语组合中,要么是“太久的历史”,要么是“太久的岁月”,都是时间的概念,但是和“感情”有什么关系呢?然而,当我们真正理解诗人感情的巨大容量时,我们没有深深的叹息就没有真诚和丰富。
是的,诗人很激动。在这一部分,诗歌逐渐从痛苦和深刻转向深刻和激情。
我想用荒凉的沙漠,颠簸的道路,骡车,/我想用槽船,山里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我想用一切拥抱你。
读这样一首诗,让我们眼眶湿润。诗人不也一样吗?这样的说法是多么的亲切和关怀。的确,如果没有对民族的深情,怎么会有对贫穷落后如此亲切的深情和“拥抱”呢?
所以,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深刻理解一个民族不朽的原因,而不是那些似乎生来就过着颓废生活的人在遇到困难时所能想象的。“一个民族崛起了”,是的,这是深刻的体验,是深沉的民族赞歌,是强烈的民族自信。
在第一节中,最具象征意义的形象是“血手”,用于深入思考,这就像加缪写的西西弗斯呆在山脚下,如此具有启发性。诗人突然让我们想起他火热的激情,那是他对我们民族的深刻理解和热切关怀,让全诗充满了浓浓的爱国深情;也让我们想起了仁人志士的情怀,想起了民族的情怀,尤其是杜甫“穷年忧李渊,肠中叹热”以来。
在第二和第三节中,通过塑造一个农民战士的形象来传达生存能力的毅力。这个农民是中国数百万人的缩影。他勤劳,善良,有非凡的忍耐力,甘于吃苦。但在侵华日军的践踏下,他站了起来,步入了抗日行列。
他毅然头也不回地走了,连一句咒骂也没有。但是对他来说,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啊!因为他上有老,下有小,贫穷落后,他是一个家庭唯一的物质和精神支柱。没有他,最后一间破茅屋在秋风中倒塌。悲剧不言而喻。诗歌就是要在这样一个凄凉的环境中塑造和刻画人,让我们体会到那种凄凉背后的悲壮和崇高。所以,这不仅是一个家庭如此困难的农民,更是一个对历史和土地有着难以想象的理解的正义之士。他没有那种表面的“浮夸”和“鼓噪”,甚至他与抗战的“欢快”氛围极其格格不入。正因为他懂历史,经过几代人的深厚积淀,他有一种对命运的无所畏惧的接受,有一种面对忧患的从容淡定,有一种对土地的深深眷恋。由此可见,在诗中,一种“闹”与他的沉默形成对比,一种歌唱与他的行动形成对比,一种“动词”与他的“名词”形成对比。但是,要知道,他不是伟人,不是巨人,而是一个很普通的农民,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承受着几代人沉重压力的人,所以读在读者心里特别震撼!而且,他是那么的冷静和坚决,让他显得格外的单纯和真实。
所以,在这首诗里,我们也能感受到《白马》中曹植“游侠”的勇敢行为和可贵的牺牲精神:“舍生而安?父母都不管,怎么能说孩子和老婆的事呢?一个著名的人是一个坚强的人,他不能自私。把命交给国难,你会觉得自己快死了。”
这一部分,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仔细推敲。比如“最深的悲伤蕴藏在深谷里”,写出了中国人深沉而沉默的隐忍性格;“春秋路过他家时”,年年写时间...
很多孩子盼着/饿着,却在饥饿中忍受。
“期待”的结果只能是“饥饿”,而“饥饿”中间有一个停顿,无法摆脱。初读,多少希望和失望交织在一起?这不是悲哀是什么?
路边,依然是那间黑暗的小屋。
用“聚”来表示“增”的程度和“深”的过程;“同样是/大自然中侵蚀生命的土壤”,用“侵蚀生命的土壤”来表达农村荒芜直接威胁生命的可怕局面。
在诗的最后一段,诗人用两种相互交叉的感情写出了自己复杂的内心感受。“久之风”年复一年地吹过“斜檐”,带给人们“无尽的呻吟和寒冷”;吹过“枯萎的树梢”和“贫瘠的沼泽”,对应的是“虫鸣”和“鸦鸣”...所有这些都使诗人感到难以言喻的痛苦。然而,它毕竟有某种深刻的、不朽的东西。“一个民族崛起了”,所以诗人并没有失望,反而还有勇气和期待。
需要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意象”不同于我们在一般诗歌中看到的“血手”、“农夫”等,其含义极其丰富。其次,在形象上表现为抽象,如名词、等级、聚集黑暗、侵蚀生命的土壤。再次,这首诗以“血手”、“拥抱”、“名词”、“只放下古锄”等符号和象征性的动作,启动读者的想象。
思想内容:
《赞》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在诗中,作者讲述了我们民族的灾难和广大人民的艰辛,热情讴歌了中华儿女的坚忍不拔和舍身报国的精神。诗人在深切感受时代灾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觉醒,从而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对危难中的祖国和奋起的人民给予了真诚的赞美。在诗中,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的期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探求交织在一起,情感既忧郁又痛苦,既凝重又激昂,表现出穆旦诗歌“思维复杂,情感线性”的特点。
诗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人公,既表达了作者的个人情感,也涵盖了所有中国人忧国忧民的心声。对“我”的赞美具有群体意志的特征。
全诗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节使用密集的意象(山脉、河流、草原、村庄、乌鸦、狗吠、杂草、干燥的风等。)来描写祖国,传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作者并不回避苦难和贫困。他用“弯腰”来形容这些人,并说他们生活在“羞耻”中。但作者还是想像苦难的人民一样,用自己“沾满鲜血的双手”去“拥抱”人民。
第二、三节着重刻画了一个“农民”的形象;这个农民,其实是劳动人民的典型,是灾难中中华民族的象征。“他”背负着“希望和失望”。国难临头,他“放下古锄”,义无反顾地投入战斗,“看着自己溶入死亡”。穆旦对“农民”直至死亡的艰辛、苦难、毅力和觉醒的描写,是对伟大民族精神的“礼赞”。
第四节是作者的自我剖析:他在“流浪”,这是严酷的现实,也是“可耻的历史”;但他也很清楚,等待的结果只能是“无声的痛苦”,只有像“农民”一样奋起,祖国才能浴火重生。这一节最后两句重复“然而,一个民族崛起了”,既呼应了诗前三节的结尾,又凸显了作者对民族崛起的强烈呼唤和坚定信心。
艺术表现:
《赞》诗具有“将诗的意象带入现代生活”的特点。穆旦曾这样评价他的《恢复行动》:“里面没有‘风月雪月’。而不是用陈旧的意象或浪漫模糊的意境来写,而是用“非诗意”的句子来写。”“赞”也是如此。语言没有旧诗的味道,基本上是当代口语,来源于现实生活,却强烈表达了现代人的“深邃思想”和诗意情怀。
赞充分发挥了汉语的灵活性,善于运用复杂的句式(如重叠定语)和反复的吟诵(如“一个民族崛起了”)来塑造形象,传达情感和思想,具有“新诗中少有的庄重之美”。
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多媒体教学平台
————————————————
穆旦的《赞》是一首意象氤氲朦胧、表达新奇奇特、感情深邃隐晦的诗。语文课本上的注释很少,教学参考书上也只有一篇对穆旦诗歌的评论,与褒贬关系不大。市面上各种教辅书也有意无意的回避解读这首诗。最近两三年,很少有文章发表在语文教学杂志和报纸上解读表扬。总之,赞美太难,赞美无解!第二次教《赞美》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学生虽然不懂《赞美》,但是对这首诗很感兴趣,提出了很多我在备课的时候来不及思考或者根本没有考虑的问题。我组织同学讨论学习,气氛热烈,同学们积极提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们对教学的热情参与和对这首诗的浓厚兴趣,促使我在课后对这首诗进行了认真而深入的思考。现在我整理一些个人想法,分享给我的大爱。
赞美是在抗战最艰难的“相持阶段”写的。当时的中华民族不仅背负着历史上积累的沉重、贫穷和苦难,也在抗日的烽火中觉醒。人民虽然衣衫褴褛,浸满鲜血,却为摆脱屈辱而浴血奋战。作为青年诗人,穆旦深切地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也看到了人民的崛起,从而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特征并为之歌唱,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劳动群众,热爱苦难的祖国,热情歌颂英勇战斗的人民,这是赞美的思想主旨,我们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主旨来解读这首诗的所有章节。
诗的第一段是对祖国广袤无垠的土地、悠久厚重的历史、贫穷屈辱的民族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和民族血肉的热爱,诗人要拥抱这一切,因为这样的民族在这样的土地上站起来了。诗歌首先以众多的意象(前六句)描写祖国,充满了爱与恨的复杂感情。有连绵起伏的群山,茂密的村落,美丽的河流,草原,古朴优美的鸡犬犬吠;有野草,有干燥的风沙,有乌云的低压,有流水的呜咽;还有荒凉贫瘠的土地,阴郁黑暗的森林和悄然逝去的岁月。这些图像的排列,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广袤大地,人民的疾苦,悠久的历史,给人的感觉是既辽阔又厚重。然后,诗以“他们静静地拥抱我”的场景(7-11句)描述了“我”的经历和感受。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故事层出不穷,灾难铺天盖地。没有雄鹰在天空中高高飞翔,高昂着头歌唱。地球上没有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爱情。人们“匍匐”在遥远的天空,面对尘埃,背负屈辱,艰难而缓慢地从古代走到现代。他们以“干涩的眼睛”期待着喷涌的泪水,在期待中绝望,在绝望中期待,表现出一种直面灾难、忍辱负重、意志不屈、信念不屈的生存风格。”(无声)是干涩的眼睛期待着喷涌的泪水)的静态形象的出现就像一尊雕像,在一瞬间包含着永恒,在有限中包含着无限,直抵内心,触动心灵。你的眼睛为什么是干的?是因为灾难的痛苦,眼泪变成了血,还是因为希望的艰难,没有起因,没有结果?是因为瘦弱和年老吗?还是因为极度贫困而干枯?为什么「干眼症」还是很期待?“春泪”能出现吗?如果它出现了,能抚慰疲惫憔悴的心吗?.....是饥饿盼望温饱,还是动乱盼望和平?黑暗期待光明,还是苦难期待幸福?.....一双干涩的眼睛和一份执着的期待,凝聚了无限的沧桑和民族的痛苦记忆。隐隐约约,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努力拼搏的力量,一种不甘屈辱,勇于抗争的力量。穆旦通过一双眼睛写出了一个民族寻求生存和自由的伟大力量。最后,诗中用一系列悲伤悲壮的意象(12-18句)描述了“我要用一切拥抱你,我随处可见的人”。荒凉的沙漠,颠簸的道路,漫山遍野的野花,阴雨的天气,骡车、槽船,像“血淋淋的手”,表明“我”与“人”是一体的,苦难与* * *,都活在过去的苦难、今天的血渍、明天的希望中。尽管人民遭受了苦难和屈辱,尽管经历了艰辛和流血,我有“太多的话,太久的感情”,我还是想“一个一个地拥抱你们”。拥抱中有悲欢离合,拥抱中有崇高的敬意和无尽的动力,拥抱中有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因为。
第二、三节把整体浓缩成具体的一个,诗人的赞美和歌唱指向一个具体的“农民”,他既是第一节描写和情感的凝结,又是我们民族的代表和象征,描写更加具体细致,情感取向更加深刻专一。第二部分描述了“农民”在关键时刻的重大选择。他和他的祖先一样,在这片充满艰辛和沧桑的土地上生活繁衍,默默耕耘,肩负希望和失望,承受无数痛苦和灾难。抗日烽火燃起时,年轻人的热情感染了他,救国保家的思想激励了他。他毅然“放下古锄”,坚定地投身到抗战的洪流中。不同于人们的“言、喊、乐、唱”,他冷静而坚强,“信名词”(抗日救国的思想),他行动起来像种地一样默默无闻。虽然路无限长,虽然前途充满流血牺牲,但他刚毅不屈,勇敢无畏,视死如归,流血无泪,男子汉要自强!《放下古锄头》这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特写镜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情结,展现了“农夫”选择的勇气和决心,以及这一选择的划时代历史意义。从中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求生意志和惊人的力量。而一个无泪“融死”的硬汉形象让我们感动。我们被一个民族崛起的力量和一个民族奋斗的勇气所震撼!第三节讴歌了农民不顾生死,义无反顾的勇敢和崇高。贫穷折磨着他,恐惧困扰着他,饥饿折磨着他,孩子们渴望着他...他是家庭,是妇孺生活的主心骨,是黑暗的小屋,是贫瘠土地的耕耘者,是苦难和不幸的承担者。他的“无声的痛苦”真的太多了。但是,当抗日的号角吹响,他毅然踏上了抗战的征程,不回头,不咒骂,哪怕抛下妻儿,哪怕离开家乡,哪怕战死沙场,这是何等的毅力和勇气!正是因为有这种毅力和勇气,我们的民族才能打败入侵的豺狼!所以诗人“我要为他拥抱所有人”。这个拥抱包含了多少激动和觉醒!“我们向他哭诉吧!”当然意味着对英气的悼念和沉重的悲痛,但也意味着追寻忠魂、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勇气和决心!因为我们坚信一个民族崛起了!
诗的最后一句是感情的再表达,是对一个已经站起来的民族更深更广的赞美。从第二、三节的具体描述,到重历史的宏观扫描,回应第一节。倾斜的屋檐、枯萎的树顶、荒凉的沼泽、呻吟的乌鸦……这些感性的意象渲染出一种萧瑟、破败、荒芜、凄凉的氛围,实际上暗示着祖国的贫穷和苦难,以及历史的深远和悠久。而“我”——一个已经觉醒并渴望祖国变革的青年知识分子,已经等待这个祖国的变革很多年了。今天,这个梦想终于实现了,我就这样在“犹豫”中走过,突然激动起来。民族的觉醒是希望的火炬,“农民”的奋斗意味着新时代的到来。所以全诗结尾,诗人接连用了两个字“然而,一个民族崛起了”。在重重叠叠的结尾,如沉重的鼓声和沉闷的鼓声,在磅礴中有一种沉重的昂扬之气;如果角度清晰,寒气直吹,明度中有激烈的奋进!
今天,他们带着尊严和深情读着《赞美》,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匆忙喧闹的时代。那是一个苦难与贫穷并存,耻辱与挣扎并存的时代。有热情的抗日青年,有保持沉默揭竿而起的村人。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在刀光剑影的战斗中,我们感受到一个民族正在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