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异同
随着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中国企业会计准则逐步与世界企业会计同步。事业单位的非营利组织,因为其主要性质是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其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大相径庭。随着各行业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纷纷改革单位体制,改变管理模式,逐步向企业化管理模式靠拢。2012,12,19,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发布,2013,1起生效。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丰富了原会计制度,突出了事业单位会计管理的特点。虽然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有很多区别,但还是有一些* * *特点。本文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关系出发,论述了两者的区别。对于事业单位逐步向企业化管理模式靠拢,对于事业单位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 * *
事业单位会计是政府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会计和企业会计构成了现代会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会计的作用日益扩大。事业单位会计和企业会计的差异在逐渐减小。机构会计和企业会计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两种制度的会计前提是相同的,主要表现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活动、分割和会计币种。会计原则,两者都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相关性、可比性和重要性原则。会计要素虽然不同,但内容和方法基本相同。例如,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两者在会计科目的设置、各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以及财务分析方法的运用上是一致的。企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从信息质量要求、报告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报告方法和内容等方面。这两项规定在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方面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核算原则和方法基本相同,报表构成也基本相同。所有者权益、利润、净资产、余额,其实都是资产负债、收入支出的计量结果,本质上是一样的。企事业单位会计不仅在会计和报告原则上有一致的理论指导,在确认和计量方法上也有相似之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制度有着直接的必然联系,但差异依然存在。
第二,两种制度的差异
虽然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和企业的会计制度有相似之处,但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这也是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不同性质决定的。两个制度的区别主要有:部分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会计基础、会计要素的内容、投资的分类、现金盈余和赤字的处理、存货盈余和赤字的处理、固定资产赤字的处理、涉税账户名称、累计折旧的计算和会计处理、存货的发出处理、存货的期末计量、固定资产盈余的计量和会计处理、无形资产的摊销会计处理、资产的会计处理。以下是简要说明:
(1)部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同。企业会计是建立在“企业应当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的交易或事项”的原则基础上的,其实质比形式原则更重要。根据“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是绩效重要性原则。根据“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谨慎,不应当高估资产或者收入或者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体现了谨慎性原则。而且,事业单位要求的是“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种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这是全面的,这是企业会计所不具备的。
(2)核算基础不同。在企业会计中,根据“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规定,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按“事业单位和一般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活动采用权责发生制,这是会计制度中专门规定的。财政部工业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指定财政部规定“企业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部分经济业务或活动采用权责发生制。具体规定由财政部确定。由于核算基础不同,收入和支出反映的内容也不同。反映机构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实际收到的收入。收入按部门分类:财政补贴收入、业务收入、上级收入补贴、下属单位收入、营业收入、其他收入。事业单位反映支出,是一个会计年度内按职能类别发生的实际支出:业务支出、补助下属单位支出和支付上级支出、管理和其他支出。
(3)会计要素的内容不同。在企业会计中,会计要素由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构成。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会计要素由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和净资产构成。
(4)投资的分类不同。企业会计根据不同的投资项目对投资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及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等。事业单位会计按照持有投资的时间对投资进行分类。主要分为一年以内的短期投资和一年以上的长期投资。
(5)现金存货盈余不同于存货赤字。在企业会计中,现金盘盈一般在审批前和审批后进行处理,根据不同情况分为财产损失和溢余进行账务处理,分别记入营业外收入和其他应付款。现金的短缺一般在批准前后进行处理,根据不同情况分为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的核算和管理费及其他应收款的借记。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现金盈余一般不做审批前后的处理。而是直接记入其他收入。现金短缺一般不在审批前后处理,而是直接借记其他费用。
(6)存货损益处理不同。存货的收益和损失通常类似于现金。在企业会计中,存货损益一般在审批前和审批后进行处理,分为待处理的财产损失和溢余进行账务处理,管理费用和其他应付款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入账。盘亏一般在审批前和审批后处理,根据不同情况分为待处理财产损失和溢余的账务处理和借记管理费、其他应收款和营业外支出。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盘盈一般不做审批前后的处理,而是直接计入其他收入。盘亏一般不做审批前后的处理,直接借记其他费用。
(7)固定资产盘亏和盘盈的处理不同。固定资产的盘亏处理往往类似于现金。在企业会计中,固定资产的盘亏处理一般以累计折旧为基础。报告经批准处置时,应按照企业固定资产进行财产清查。当固定资产转入待处理资产时。根据“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科目核算。存货损失产生的损失,通过“营业外支出-存货损失”科目核算,计入当期损益。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固定资产的盘亏一般按转入待处理资产处理,按待处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借记“待处理资产盘亏溢”科目。然后根据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贷记本科目。提交审批时处置资产对应的非流动资产资金。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待处理资产损失溢余”科目。企业在财产清查中,盘盈的固定资产,作为前期差错处理。固定资产盘盈通过“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核算。核算事业单位盘盈的固定资产,按照相同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并相应确定成本;当不能确定市场价值时,应当按照名义金额核算。有盈余的固定资产,应当按照确定的价值入账。借记“固定资产”,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8)涉税账户名称不同。企业会计一般用“应交税金”科目,事业单位会计一般用“应交税金”科目。
(9)累计折旧的计算和会计处理不同。企业会计的累计折旧一般采用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并且在计算的时候,需要考虑预计的净残值。账务处理是:借记管理费用或制造费用,贷记累计折旧。一般事业单位会计的累计折旧是以平均年限或工作量法为基础,不考虑预计净残值。账务处理为: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贷记累计折旧。
(10)库存出库处理不同。企业会计将发出的存货记为营业成本。事业单位会计会发出存货,计入营业费用或业务费用。
(11)存货的期末计量不同。存货的期末计量不同,主要在企业会计中。当存货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存货按照成本计量。当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时,按可变净值计量。其中,按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差额计量存货跌价,计入当期损益。但这种情况在事业单位会计中是不存在的。
(12)无形资产摊销会计处理不同。在企业会计中,无形资产的摊销可分为有限摊销和无限摊销两种。根据无形资产的准则,其使用寿命是有限的,因此应该进行系统摊销。金额的摊销方法有很多种,主要有:直线法和总产量法。账务处理是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累计摊销”。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在持有期间不需要摊销。剩余价值的确定需要根据市场情况确定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事业单位会计中规定摊销额采用平均年限法。其会计处理是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无形资产”,贷记“无形资产”。残值没有详细说明。
(13)资产处置结果不同处理。企业会计中存货的处置:结转成本时,一般应计入营业成本。账务处理是借记“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贷记“库存商品”或“原材料”。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处置资产时,需要列示收入和费用。处置费用,借记“待处置资产损失和溢余——处置净收益”,贷记“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收入的处理要体现在对方会计上,两者的差额也要计算出来。
(14)购买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长期投资等非流动资产的处理方式不同。购买固定资产等。在企业会计中,做一个分录。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应当采用复式记账法。首先,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等”科目应记入贷方;二是借记“业务费用”和“营业费用”。
(15)期末结转不一样。企业在会计期末结转时,应将收入和费用科目转入会计期末“本年利润”科目。年终还应进行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利润分配账户通常在年末有余额。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是根据所取得资金的不同性质。收支科目分别转入财政补贴结转、非财政补贴结转、业务结余和经营结余。年末业务结余和经营结余也应转入“非财政补贴结余分配”。但是,当经营余额中有借方余额时,不得结转。同时,财政补贴结余分配有三个分流渠道:缴纳企业所得税、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和公益金。这个账户年末没有余额。
(16)编制会计报表不一样。企业会计“四表”,即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报表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结构,为使用者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帮助其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事业单位会计“三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表或费用表、财政补助收入支出。反映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事业成果、预算执行情况等会计信息,可以为单位加强经济管理提供信息,帮助单位领导和管理层分析检查各项经营活动的合规性,财务部门根据自身预算进行预算,从而正确、适度地支出,提高预算管理质量。
第三,结论
新机构的会计制度保留了原有的制度框架,丰富了其内容,并给出了相关的金融改革成果。突出制度的公益性质(使用财政资金),需要科学细致的管理。新企业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与事业单位会计相比,企业会计更受社会关注,其利益涉及太多制度。事业单位通过会计制度改革自身财务状况和预算执行更加全面、真实、合理。通过研究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与企业会计制度进行比较,总结出两者的直接联系和区别。可以更好的理解两个会计制度的内涵,为一些事业单位的市场化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