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作业成本法(ABC)论文?求专家指点~(在管理会计方面)
作业成本法(ABC)是一种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旨在弥补传统成本管理会计的不足,努力提供及时、准确、相关的成本信息。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和准时制的要求,作业成本法引起了发达国家各企业的重视,其中制造业应用最为广泛。自20世纪90年代初作业成本法在中国引入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就开始探索其在中国企业中的应用。近十年来,作业成本法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也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这种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核算方法在现在的中国企业中能否广泛实施呢?笔者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本文对比分析了作业成本法产生的背景和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环境因素。
首先,从背景分析作业成本法。
1,技术背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管理者意识到旧的经营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潮流,必须对企业管理和交易处理进行重大改革。随着西方国家将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领域,管理当局要求产品设计和制造工程师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方面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甚至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计算机化设计制造系统的建立带来了管理理念和技术的巨大变革,于是准时制生产系统(JIT)应运而生。JIT要求企业以顾客的需求为出发点,当天生产,当天销售,从而消除库存和各种形式的浪费。JIT的实施强烈冲击了传统的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方法,并直接导致了作业成本法的形成和发展。
2.社会背景。高新技术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从消费角度看,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消费,这就要求企业提高应变能力,及时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千变万化的产品和服务,否则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企业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大规模生产模式,转而采用能够快速响应客户多样多变需求的柔性制造系统(FMS)。FMS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将精挑细选的设备、机器人和原材料加工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同步和谐地工作。生产方式的变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成本管理核算方法存在的社会环境。因此,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核算方法是必然的。
3.实务界的客观需要是作业成本法产生的现实基础。在西方会计界,理论和实践之间往往存在明显的差距。在成本计算方法方面,从事理论研究的会计专业人士推崇变动成本法,认为变动成本法更有助于产品决策。因为从短期来看,企业现有生产能力一旦形成,短期内很难改变,所以用于维持现有生产能力的固定成本是一种与短期经营决策无关的成本。但从事会计实务的专业人士认为,产品成本信息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为产品定价决策提供参考,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现成市场价格可供借鉴的产品。虽然产品的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的激烈程度,但企业只有在掌握自身产品成本水平的基础上,才能专注于最有利可图的产品组合。会计人员认为,在新的制造环境下,可变成本的比重越来越小,按期间归集和处理固定成本不能为控制不断增长的固定成本提供一个好的策略。因此,他们更倾向于将固定成本分摊到每个产品上,将总成本作为产品的长期制造成本,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实务界对吸收成本法的关注是作业成本法产生的现实土壤。
4.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不适应性。在自动化和JIT时代,生产成本的直接人工成本大大降低,而间接成本大大增加。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会计制度旨在按照标准管理的要求控制大规模生产中的直接人工成本,间接费用的分配也是以直接人工成本为基础的。但在70多年前,间接成本仅为直接人工成本的50-60%。在高度自动化和JIT时代,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费用负担率是直接人工成本的400-500%。如果企业仍然在减少直接人工时数的基础上分配这些不断增加的间接成本,其结果往往是高收益和低技术产品的成本被高估,而低收益和高技术产品的成本将被低估。导致产品成本信息严重不准确,进而导致成本控制失败和经营决策失误。
5.计算机的发展为作业成本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思想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就形成了,但真正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在80年代。这是因为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的建立,不仅要有其自身固有的新因素的生长,还要有相邻学科的合作以及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和技术基础。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它采用了多样化的制造成本分配标准。没有现代电子计算技术的高度发展和应用,多样化的制造成本分配标准带来的巨大计算工作量将使作业成本法难以付诸实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为成本计算方法上制造费用分配标准多样化的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正是在上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作业成本法应运而生并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二、从中国企业的应用环境分析
1,技术基础。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使中国许多高科技项目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世界领先领域。然而,从总体上看,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仍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能把高新技术应用于生产的企业很少,企业的整体装备水平还很落后。根据有关部门对钢铁、石化、电力等15行业的调查,我国企业生产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般为5至10年,关键技术差距更大。只有1/3的工业设备技术经济性能先进,近1/5已经老化,超期率近40%。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有条件的企业为了提高装备水平,增加市场竞争力,加大了技术投入。但这些企业只占企业总数的极小一部分。因此,准时制和柔性制造系统的实施目前缺乏相应的技术基础,适合作业成本法应用的制造环境尚未形成。
2.社会背景。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较低,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半机械化和手工操作,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程度较低。人民生活水平只是小康,市场多元化需求不足。从我国目前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企业短时间内不可能在生产方式上有大的突破,品种少的传统大批量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因此,作业成本法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企业管理对作业成本法的内在需求并不迫切。
3.会计电算化的现状。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计算机已被应用于中国的会计领域。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迅速。但与国外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主要表现在:应用少,发展不平衡;应用水平低,尚未形成采购、生产、成本管理等综合管理的系统化;财务软件开发水平低,基本停留在提高会计效率,降低会计人员劳动强度上。因此,作业成本法的应用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持。
4.会计人员素质。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既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懂相应的管理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此外,长期以来,企业会计人员习惯于使用固定的模式,按照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因而缺乏专业判断能力。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复杂的成本计算方法,不仅需要现代化手段的技术支持,还需要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否则,就难以保证其有效实施和理想效果,甚至会适得其反。
三。结论
虽然作业成本法已经通过西方企业的应用被证明是一种先进有效的成本管理会计方法,但是最先进的管理方法并不一定对企业最合适最有效。任何管理理论和方法的应用都会受到企业内外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如果忽视其应用环境,盲目使用,必然事倍功半,得不偿失。作业成本法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其环境与中国企业面临的环境有很大不同。因此,目前在中国企业全面实施作业成本法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
虽然作业成本法在我国企业全面推行为时尚早,但可以在一些自动化程度高、管理水平好的企业先行实践,待条件成熟后再全面推行。虽然作业成本法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但它也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作业成本法的局部应用可以明显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从长远来看将促进企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