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季羡林《为学习而写作》有感
纪老出生在山东。18岁考上清华北大。为了出国梦,他选择了清华大学。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6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然而我却懵懂无知。在看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他是个作家。看了之后才知道,他的主要身份是一个书生。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一个“科学研究者”,写作只是一种爱好。
然而,正是这个爱好,让他获得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鲁迅文学奖。获奖的是一篇题为《愿上帝永远赐福》的作文,是对母亲的一份回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而老业余作家几乎只写散文,从小就对散文特别偏爱。这一写就是70多年。
说到这个,你知道纪多大了吗?
98岁。1911年,也就是辛亥革命爆发的那一年,到2009年去世,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个世纪。其实光是这一个世纪的经历就足以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何况是一个著作等身的学者。
纪老最后取得了什么成绩?
根据这本书的介绍,王先生的头衔包括:国际知名的东方学家、语言学家、作家、汉学家、佛教徒、历史学家、翻译家。看起来很复杂,却在这么多方面都成了“家”,可见其知识面之广,功力之深。
此外,他在梵语、巴利语和托哈里语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是这一领域的权威。为此,我去查了一下什么是梵语,巴利语,托哈里语。
梵语是印度的古典语言,佛教称之为梵语/梵文,是因为它是由佛教的守护神梵天创造的。巴利语是古印度的一种语言,在佛陀时代是摩揭陀国地区的通用语言。土霍洛文是原始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据说纪老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精通这种语言的学者。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主要精力和兴趣都集中在古印度语、古中亚语、佛教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上。光是语言造诣就足以让很多学者落伍。
正是因为他的诸多成就,被誉为国学大师、学术泰斗、国宝。虽然我觉得这个评价实至名归,但是季老觉得自己配不上这些称号。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三次夺冠,极其谦虚。
看到他的成绩,你可能会觉得季羡林离我们普通人太远了,这是错误的。看了他的书,你会觉得这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一点架子都没有。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个故事。有一年北大开学,一个大一新生在校园里看到一个老人,让他照看行李。老人爽快地答应了,持续了半个多小时。大一开学典礼那天,这位同学发现是老人在台上帮他看行李,这才知道是他让纪老帮他看行李的。
这在《读书、做研究、写作》这本书里也有很好的体现。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纪老的真诚。他从来不想美化自己,也不怕在不好的地方被人看见。
在这本书里,我认为“写日记”这篇文章最能体现他的特点。这是他给自己的作品集《清华校园日记》写的介绍,坦率地说出了他在清华读书时影印日记的原因。他说他从来都不是圣人,以前不是,以后也永远不会是,所以他不怕暴露一些我们年轻时认为“不上台面”的话。我上网看了他的一些日记,发现和一个普通年轻人的日记没什么区别。它们读起来非常可爱。
正是因为他的话,我对他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在网上看到了很多关于他的八卦。但这似乎有点跑题了。来说说这本书吧。
从书名就可以知道这本书的内容和结构。主要讲三个部分:阅读、学习、写作。因为这是一部散文集(如前所述,季老写的几乎都是杂文),很多文章分散在各个地方,比如为书作序、介绍,所以不同文章之间的重复会比较多。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种收藏不好,但是我很喜欢,因为它可以帮助我更好的理解他的观点,一个人反复强调的东西一定是他最认可和最看重的。而且这些文章都是季老自己选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每篇文章的结尾,基本都标注了写作日期。大部分写于八九十年代和二十世纪初,少数写于四十年代。写于四十年代,主要出现在“做研究”的部分,实际上体现了季老做研究态度的一贯性。作为一个学者,纪老的学术态度是相当严谨的,任何材料都需要考证,任何没有根据的东西都是绝对没有必要的。
虽然这部分内容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其中的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那就是写作要严谨。虽然我们大多数人不写学术论文,但是我们要对自己写的东西负责,不能随便在文章里放一些没有根据的东西。
先说阅读和写作。我觉得这两部分可以放在一起看,因为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
关于读书,季老说是自己唯一的爱好,并建议读者多读中外优秀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他认为多读“闲书”无伤大雅,因为他是看着《三侠五义》之类的小说长大的。阅读的重要性无需强调。
至于写作,笔者认为要想写好文章,只能多读书,多读书。他认为《作曲秘笈》之类的书绝对不靠谱,古今中外没有一个大作家是靠秘笈成名和结婚的。这也是鲁迅先生的观点。
这一部分,嵇老主要谈散文写作。他的观点很吸引我。他说,国内外优秀的散文都有一个共同点:写重要事件而不关注,拿身边的琐事而不关注。这可能就是散文的魅力吧。
他强调我们应该注意身边的小事。他说,自古以来的优秀杂文,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都是写身边的琐事。写国家大事可以,但是容易空洞,需要更深的功力。这让我明白,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东西可写,而是我们忽略了身边的琐事。其实身边的琐事更让人感动。
此外,他还主张散文要真实自然,不要担心添词,但也不能随便写。文章的结构一定要严谨,那些看起来行云流水的文章一定是经过苦心经营写出来的。哪里想哪里写的本质和逻辑严谨文采横溢之后显露出来的本质是不一样的,两者的区别就是努力。这也提醒我,写文章一定不能心急。多写多练多改才是正确的做法。
最后,我想说,看这本书会让我的心莫名其妙地平静下来,但我看其他书的时候很少有这种感觉。我一直在想为什么。现在我觉得可能是因为作者的知识面太广了,几乎每一篇文章都会涉及古今中外。看到它就像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你会觉得自己很渺小,忘记了自己的存在,心情自然会平静下来。
这种感觉很奇妙,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试试。
吴洁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