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该不该过洋节”写作提纲
1,“文革”前:圣诞节、感恩节、开斋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等。
2.改革开放后新推出的:母亲节、父亲节、情人节、愚人节等等。
第二,关于文化的融合与独立
作为节日文化,它属于文化范畴,所以要从文化的概念来讨论节日。“洋节”是西方文化。我们要不要外国节日,是一个要不要西方文化的问题。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文化一直是世界性和多民族的。我们中国的文化,包括“传统文化”,也是多种文化的融合。东汉时期我们从“西天”传入佛教,使魏晋时期的哲学(玄学)融进了悲观主义和因果报应的色彩,从而丰富了我们的哲学思想。到了唐朝,我们完成了儒释道的融合,唐朝才有了繁荣。元末明初,我们传入了基督教,现代的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随着传教士传入中国,才有了我们今天的现代科技。清初,康熙皇帝高瞻远瞩,允许天主教在北京建堂,并为其题写了大匾。在此期间,我们引进了更多先进的西方文化,这导致了康乾的繁荣。
作者认为,文化是一个“转化”的过程。文化需要丰富和发展,这是人的需要,也是文化自身进步的需要。如果不关注人的需求,又何谈以人为本?对洋节的态度表现在对人的需求的态度和对文化发展的态度。
3.什么是汉学?我们民族文化的衰落是西方文化入侵造成的吗?
一位坚持抵制外国节日的新浪网友在作者博客下的帖子中说:“圣诞节是耶稣的生日,西方人要庆祝圣诞节,因为他们都信仰基督教!”在中国,大部分人连基督教是什么都不知道,就盲目跟着外国人过圣诞节!他们只知道圣诞爷爷,却不知道这个节日的意义。
中国人自古以来一直信仰儒教和佛教(我甚至觉得毛泽东思想也是一种信仰),现在却无视给中国人留下一千年教诲的孔子,无视解放中国的毛主席,还要给一个不知道是谁的人过生日!是不是很搞笑?真的!!!
如果你盲从,你会被外国人嘲笑!别自作多情了!可怜无知的中国人”
这是典型的抵制洋节论的观点。
东莞一家禁止员工从事任何圣诞活动的公司老板说,他平时用“国学”教育员工,他要求员工每天背诵“国学”等读物。社会上还有人标榜自己对中华文化的坚守,也提出了废除公元历、恢复夏历的主张,甚至一本正经地穿上唐装,以示与众不同。
对此,笔者认为:
1.壮大中国主体文化和拥抱西方文化并不矛盾,而是可以齐头并进的。成都和东莞通过强行抵制西方文化来保护自己的文化,这是值得商榷的。历史证明,闭关锁国,关起门来独霸国家,永远不会让你强大。
2.东莞的老板让员工背《弟子规》和朱伯禄《治家格言》,还以为自己在学习推广“国学”。这很有趣。人们都知道“国学”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又博大精深的体系,它包括儒学、中医学、老庄哲学、经学、理学等等。《弟子规》和《朱伯禄家训》只是孩子学习的初级书籍。用英语做比喻,这个只相当于英文字母。谁要是说他能看懂字母,他懂英语,人家会觉得这个人疯了!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传统文化中糟粕与精华并存,《弟子规》、《朱伯禄家训》就是这样的读物。不能正确区分好坏,只活背,这不是对待国学的正确态度。
3.穿什么,怎么打扮,用什么日历来标记年份,甚至女人裹脚。男人留长发或扎辫子,都是按照宋元明清(也就是今天的春节)的样式去过年。那只是个人爱好。充其量是不合时宜的古怪现象,根本没到文化层面。但如果你要把这些东西作为“倡导”(在我国,领导的倡导永远等于规定)或者作为“规定”向社会宣传,那就是侵权,至少会属于一种文化专制。
4.需要指出的是,佛教不是本土文化,而是地道的西方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也是来自西方的哲学。重要的是,毛泽东思想不是宗教。把毛泽东思想当宗教崇拜,是典型的“文革思维”和文化堕落。
抵制西方文化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是由西方文化的大量入侵造成的。是真的吗?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宗教是精神鸦片”的翻版。把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归咎于“西方文化的入侵”是不符合历史现实的,也是不公平的。大量西方文化的传入,丰富了我们的文化,提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质量。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这一点,只要不是瞎子,睁着眼睛就知道了。至于我们传统文化的衰落,我认为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即一些不符合人们现实生活需要的“传统文化”被自然淘汰。比如“二十四节气”(由一位坚持抵制观点的北大教授提出)。由于自然环境的破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二十四节气”已经不能准确涵盖当前的天气状况;此外,由于农业科技的发展,并不完全依靠“二十四节气”来进行生产活动。于是“二十四节气”逐渐被淘汰。这只取决于自然环境的变化,与洋鬼子的“文化入侵”无关。
第二,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基础”的理论,中国传统文化衰落的第二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与时俱进,发展更新,反而成为社会进步的负担。比如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在“市场价值”面前迷失了。这其中,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些标榜国学的人的人为破坏。因为这一点很敏感,所以我没有在电视讨论中涉及。但我觉得真的是很重要的原因。事实是,长期以来,我们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敌”,极大地“革命”了传统文化的生活。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五四时期作为封建文化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只剩下一点皮毛。然而,这个可怜的东西所剩无几,在文革中被第二次严厉扫荡,人们钟爱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节日,被当作糟粕丢弃。而一些低俗文化,甚至垃圾文化,则被视为“传统文化”。这期间,我们的国学和传统文化精神几乎被一扫而光。导致今天的“中国学者”只剩下从书上读古书(有的甚至看不懂),而根本不明白中国文化是各种文化的碰撞,更不明白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泰山不让土,只能长成大;河流可以很深,因为他们不选择小溪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提出了“不能只讲宽容,要看到西方文化入侵的现实,捍卫民族文化”这种狭隘的、极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观点。总之,这是因为我们传统文化本身的挫折,怪不得洋鬼子。笔者认为,要想壮大中国的主体文化,就必须检讨这一历史错误,正确认识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是垃圾文化。认清中国文化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地位。否则,你永远是一个心胸狭隘、目光短浅、文化素质低下的穷孩子,不会得到世人的尊重。
五、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文化发展的规律,也是社会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
世界文明的发展决定了民族文化的融合,而不是相互抵制和歧视。文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基督教教义中吸引人向善的精神与中国的道德体系是一致的,也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补充和完善。吸取其精华,对我国当前的社会文化建设大有裨益。洋节给中国带来了人类的另一种文明,它的浪漫诗意和温暖人情给世界增添了更多欢乐。尤其是父亲节、母亲节、感恩节,不仅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精神和民族道德情怀没有冲突,反而特别一致。换句话说,这些外国节日也是我们所需要的。为什么要拒绝呢?
抵制洋节论的唯一值得同情的理由是“他们担心中国的主体文化会被西方文化破坏,担心西方文化的进入会使中国的主体性丧失和沉沦,担心这一代年轻人会被过去的西方文化俘虏”。“应该承认,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非常好的理由。遗憾的是,正因如此,我们没有真正理解文化发展与文化保护的关系,没有认识到文化的民族个性与人类文明的* * *性是* * *与* * *的关系。相反,保护文化的民族特性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对立的。事实上,文化的本质,或者说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如前所述,中国文化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也正是因为它的开放性,才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盲目排斥外来文化,是一种文化自信。不自信的文化形式往往是没有生命的文化。
只有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按照文化发展规律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才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必由之路。抵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只能使自己的文化失去生命力,逐渐趋于灭亡。因此,抵制外国节日和其他先进的民族文化来“保护民族文化”是不可取的,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背道而驰。
笔者认为,外国节日作为我们传统节日的必要和有益补充,是一种非常正常的文化交流现象,不应该在民族文化保护中提及。我们应该在自信的基础上捍卫我们的民族文化。昨天,一个在法国负责中法文化交流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在巴黎,巴黎市长亲自带头在中国过春节。中国的春节庆祝活动并不逊色于他们的圣诞节,它没有任何商业或政治色彩。众所周知,在许多西方国家,人们热衷于学习我们的中国文化,庆祝我们的春节,学习我们的京剧、中医和武术。在纽约州,中国农历新年必须是全州的法定假日。与西方人相比,他们在重视自己的圣诞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的同时,并不排斥其他国家的节日文化。然而,我们通过憎恨和抵制圣诞节来“捍卫民族文化”。这个动作是不是太蠢太小心眼了?这样的民族心理能发展文化,成就什么伟业吗?
对西方文化,包括圣诞节等节日文化,不要那么紧张和神经质。你要淡然处之,心平气和。我们可以容忍与传统民族思维格格不入的西方“市场经济”。为什么要抵制那些浪漫的,人文的,诗意的节日?
抵制圣诞节的施博士认为“大多数中国人用‘圣诞节’这个称呼,并没有考虑到西方的圣诞文化,甚至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加入了狂欢”。这是“‘中国人在文化上陷入集体无意识’的表现,其根本原因是‘中国文化中主题的失落和主体性的沉沦’”。这些医生很可爱。他们自视甚高,把节日文化搞得过于意识形态化。其实很多人创造的节日只有一个功能,就是娱乐,娱乐世界,娱乐自己。许多中国人不知道春节和端午节的起源。他们不是照常吃饺子和粽子吗?!许多人,包括一些党员和博士生,到庙里烧香,给佛磕头,但是他们不会念经,他们不知道这个弥勒佛原来是西方的神。鞠躬不也一样好玩吗?虽然大多数人不知道耶稣诞生的那一年是元年,但我们不是还在庆祝“新年”吗?我们这些单纯的医生,为什么非要问每个在圣诞节忙碌的人,才知道这个节日的由来?
从理论上讲,节日文化的产生和流行并不完全取决于这种文化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背景,而是取决于当代人的认识和需求。英国学者斯图尔特·廷尔(Stuart Tinl)的意义制造理论认为,“对公众来说,重新创造节日的意义,并赋予它新的用途和理解,或许比历史传统本身更重要。”
6.文化上也有竞争,但这种竞争是一个排斥自我孤立和恶意抵制其他文化的社会的自然选择。
文化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化也有竞争,这是一种按照文化发展规律的社会自由选择。不同于拳击,不同于阶级斗争理论,也不同于战场般的商场斗争,它是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爱恨与扬弃。所以火药味很浓,出发点偏执的“鼓吹”和“抵制”的论调,都是可笑的。有人说文化也需要引导。这话没错,但引导是文化发展中的自然选择和重点,而不是一种人为的甚至是行政的刚性干预和“管制”。目前在成都、东莞发生的事情,暴露了我们的文化中还存在着严重的“文革思维”。这是对现代文明的反应,是与文化格格不入的野蛮思维。
那些想通过“抵制”来避免某种文化的人,和那些通过“鼓吹”来强制某种文化的人一样愚蠢。因为这两种方法都违背了文化发展的规律。
传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佛教。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传统文化,但刚进入中国时,是全新的西方文化。再比如,我们今天穿的中山装是传统服饰,但是是洋装,或者说是日式服装,比较受汉族人欢迎!今天很多所谓的“传统文化”早已与其他文化融合,失去了我们本土的文化面貌。今天一些复古的人(标榜自己是“国学”的人)穿的唐装,其实是中西合璧的奇物。
毛泽东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外来文化不是洪水猛兽。充分吸收外来文化,不仅不会停止其原有的文化传统,而且会极大地促进其更快、更健康的发展。当今文化的发展必然是全球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结合。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处于繁荣时期,不仅文化认同感强,而且容易接受外来文化。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我们有能力睁大眼睛看世界,我们变得开放包容,这正是多元文化时代应有的文化品格。
最后,笔者对一些穿礼服、坐人力车(车)、住房子、说外语,却执意抵制洋节的人的所作所为感到不解。这种文化素质能捍卫中国的主体文化吗?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