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史有哪些时期?
首先,寻找西方艺术史
我没有系统地读过西方美术史,因为书架上的教材和读本大多翻得又旧又丑,还有一股难闻的灰尘味。我屏住呼吸,翻了几页。当我看到理论太多,插图太少的时候,我就提不起兴趣了,我宁愿继续看提香写的那些强壮的裸女。作为一个刚满18的成年男性,他了解穆少爱,但对女性身体并不熟悉。这时候与其欣赏西方艺术,不如坦白自己好奇的性心理。
欧洲的天才人体画家常常把仙女画成要吃人间烟火的女子,如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让成熟的裸女躺在长沙发上,带着渴望、期待、挑逗、茫然、冷漠的眼神,既像一位渴望爱情的贵妇,又像一位放荡的妓女,仿佛在等待恋人或顾客的到来。当时听到古希腊艺术一知半解,认为表现性和肉欲是西方绘画的主要特征,却忽略了提香画的维纳斯背后的两个人。其中一个跪了下来,好像在祈祷,代表了画家一定的宗教情怀。要理解这幅画,就要把诱人的身体和背后的祈祷联系起来。
几年后,我发现了一个更好的版本,海南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西方艺术史》,图文并茂。几乎每一页都有艺术品的插图,看起来清爽多了。唯一的缺陷就是理论解释太过简略,很多地方似乎无法理解。好在零星看过一些艺术鉴赏方面的书,勉强可以接受。
这本书由四位欧洲学者编撰,原名《艺术史》——艺术史。这种以欧美为中心的学术研究方式,勾起了我的心理不快。毕竟书中只有欧美艺术,相信译者看完也会有同感,所以我翻译成了《西方艺术史》。
第二,在文艺复兴之前
西方艺术起源于哪里?文艺复兴时期,有一幅名画叫《维纳斯的诞生》。刚刚从海洋泡沫中诞生的维纳斯站在一个蛤壳上。两个沈峰把她送到岸边,时间女神带着花斗篷来迎接她。天空下着玫瑰雨,海面微微荡漾。这大概是对艺术诞生的隐喻吧。
神话传说、祭祀、狩猎、性、生育、史前洞穴...沿着时间的足迹游览西方艺术,会发现法国拉斯科洞穴的原画也充满了抽象和象征的意味,使人想起印象派和一些现代绘画风格。
虽然美索不达米亚、埃及等地中海沿岸地区对西方艺术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无疑是伟大的古希腊文明。除了希腊人留下的动人童话,还有雅典娜、宙斯、赫拉、帕台农神庙等柱式神庙,因其广泛应用石材而得以长期保存。至于人体艺术,他们是祖先。中国人在艺术创作中羞涩地隐藏身体时,很早就提出了人体的最佳比例:身高是头部的7到8倍;并奉献了掷铁饼者等大量完美的裸体雕像。即使在希腊化时代,也有亚历山大大帝极其帅气的头像。我真的没有想到,他就是那个曾经横跨欧亚大陆的军事统帅。他像神话中的阿喀琉斯一样所向披靡,可惜英年早逝。希腊时代的人类艺术品,无论男女,无论是体型还是气质,都达到了一种高不可攀的美。
罗马帝国的艺术是从希腊继承来的,但是奥古斯都皇帝穿着盔甲笨重的盔甲抑制了人的活力,自以为是的领袖姿态也变得做作,美感远不如希腊裸男。中世纪无论是拜占庭、罗马还是哥特艺术,除了令人钦佩的建筑风格,那些神和人物画看起来都很古板,那是欧洲的阳痿时期,而同时代的唐代诗人李白却“笑天灭地,我辈为蒿!”唱出盛唐艺术的最强音。
第三,文艺复兴之后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传播才使西方艺术重新竖立起来。达芬奇、提香、波提切利和米开朗基罗等天才重拾希腊精神,将西方艺术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不用说,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也是世界艺术史上不可多得的杰作:《圣经》中的英雄大卫自信地站立着,向人们展示着他健美的身材,左手拿着一块石头,右手下垂,头向左转,面容清秀,目光炯炯,英姿飒爽,体内积聚的强大力量似乎随时要爆发,代表着伟大的人文精神。这座雕像的复制品至今仍矗立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城市广场上,原作被严格保存在博物馆里。可惜书里只选了多那太罗的“大卫”雕像,还不错,但比米切里斯差了一个档次。
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巴洛克”和“洛可可”等术语应运而生。前者原指形状不规则的东方明珠,后来词义扩大,表示思想表达的独特性、个性和任意性,表现为艺术创作中感官、庆典、浮华、激情的凸显。后者最初是指对洞穴、贝壳、钟乳石的模仿,后被引入室内装饰,逐渐走向日常生活,越来越世俗化。这一时期的西方艺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巴黎贵族的沙龙、奢华的宫殿、伦勃朗的自画像等宗教建筑。
伦勃朗有自己画画的爱好,* * *画了近百幅画。我看到的是他的青年、中年、老年三张自拍。年轻的时候,他穿着华丽的衣服,充满了野心,嘴唇充满了肉感。他看起来像一棵玉树,所以你可以想象他应该是一个浪漫的天才。人到中年,眉宇疲惫,衣着朴素,体重增加了。人到中年,事事操心,似乎也不能免俗。晚年,他穿着高贵的衣服,胸前挂着怀表似的饰物。他清澈的眼神透露着哲理性的思考,他撇着的嘴和淡淡的微笑说明他已经看清楚了这个世界,所以看清楚了也没关系。人生的三个阶段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总结。
四。19世纪的西方艺术
新古典主义最早出现在19世纪。《马拉之死》、《霍勒斯兄弟的誓言》等作品告诉我们,责任、宏伟、庄严等词汇在艺术词典中是不可或缺的。油画《马拉之死》展现了法国大革命的重要领袖马拉刚刚被刺的惨状:被刺的伤口和染了浴巾的鲜血,握着羽毛笔的手垂在浴缸外,另一只手紧紧握着凶手递给他的纸条。作者用震撼的画面展现了古典主义的执着。《贺拉斯兄弟的誓言》表现了罗马历史上三位英雄贺拉斯兄弟对国家的忠诚和荣誉感,而身旁妇女的哭泣和哀叹更强化了他们刚毅神武的英雄形象。
对于浪漫主义,我们首先要记住雨果的名字。他在理论上阐述了浪漫主义,在文学和绘画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探索。他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世界闻名。《漩涡灯塔》这幅画将灯塔拟人化为呼喊浪漫主义的旗手。还有《引导人民的自由》(作者:德拉克洛瓦),中学历史课本里有。画中,自由女神像袒胸露乳,高举旗帜带领革命者走向光明,十分精彩。德拉克洛瓦的另一幅画《萨达巴尔之死》,表现的是国王准备自焚,带着所有财宝、马匹和女人在围城中死去的场景。红色的宫床,绸缎,缰绳,饰品,长窗帘,国王的眼睛从上面斜向下,右下角的女人被割喉。整个画面惊心动魄,极具艺术爆发力。这幅画就像德拉克洛瓦在日记里写的那样:“色彩是眼睛的音乐,和……音符一样高不可攀的感觉结合在一起”。
此后,现实主义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普通人的普通生活,如米莱的《海·邦德勒》和莱伯的《教堂里的三个女人》。库尔贝的工作室应该是一个杰作。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画:“这幅画分为两部分。我在中间,我在画画;右边是所有的股东,也就是说,朋友,艺术家和爱好者。左边是另一个世界的普通生活,普通人,悲惨的人,穷人,富人,被剥削的人,剥削者和靠死人生活的人...一个女性裸体模特正站在我的椅子后面。”这幅画很有象征意义,画中的画家似乎是圣父,用他的画架将善恶分开,进行最后的审判。
最让我震惊的是随之而来的印象主义。摄影技术揭示了表象的多样性和直接捕捉真实感受的重要性。印象派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和捕捉瞬间的能力。他们深信景色会随着时间、季节、气候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短暂而瞬间的诱惑导致他们逐渐消失,产生无尽的艺术幻想。一般认为,马奈是这一画派的创始人。他的《草地上的午餐》画的是裸体女人和衣冠楚楚的绅士们在一起,愉快地聊天吃饭,用夸张的方式表达了他对坦率自由的世俗生活方式的向往。其鲜明对比的绘画方法是对传统的突破。
“印象主义”一词是由莫奈的《印象·日出》引发的,它描述了法国勒阿弗尔港一个雾蒙蒙的早晨:一轮红日投射在海面上,海水染成淡紫色,天空微红,水波荡漾,摇曳的小船朦朦胧胧,人影依稀可辨,远处工厂的烟囱和大船上的起重机若隐若现。这来自于他从窗口凝视的瞬间印象,他的笔法大胆新颖,开创了一代画风。
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梵高的故事,在柊司的《梵高自传》中有详细的描述。他不是真正的印象派画家,但他是一个真正的天才。连普通的向日葵都被他画出了生命的真谛。欣赏不朽名画《向日葵》,可以体会到画家火热的激情和运动感,以及简单而强烈、厚重而有力的色彩对比。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充分体现了他的精神震颤和激情。此时的向日葵已经不再是一株安静的植物,而是一个有着原始冲动和热情喷发的生命体。他画的草鞋和工人也闪烁着天才的光芒,流露出悲悯的情怀。
其他印象派大师包括高更和塞尚。
动词 (verb的缩写)现代艺术的困境与演变
20世纪是工业化的时代。钢筋混凝土已成为广泛使用的建筑材料。建筑在强调审美的同时,更注重实用性和世俗性。欧式的高层建筑随着全球化走遍了世界,五大洲无处不在,这在城市化的中国尤为猖獗,导致城市千篇一律。我最喜欢的经典建筑,如悉尼歌剧院和贝聿铭为卢浮宫入口设计的金字塔,在中国非常罕见。
在城市森林中,在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人道主义危机中,在意识形态的幻觉中,艺术亟待改变。毕加索受到象征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印象主义、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影响,开辟了立体主义的新天地。以前的画家总是从一个角度看人或事物,只画立体的一面。受x光透视等现代科技的启发,立体主义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事物。他们从正面不可能看到的多个角度看它们,以平行或重叠的方式展示几个侧面。在《阿维尼翁的女孩》中,毕加索用蓝色的背景衬托出五个裸体女人的颜色,背景任意分割,毫无距离感。这些字符是由几何图形组成的。右边两个女人的脸很像非洲的硬木面具,右下角的女人的腿是分开的,这让人想起了性和生育。画面底部有几个果实,充满了象征和隐喻,这仍然是一个无法解释的秘密。这反映了20世纪现代艺术的特点:作者只是为读者参与创作提供了一个空间和可能性,主题是在作者与读者的互动中生成的(甚至,根本没有主题)。
康定斯基甚至把现代艺术引向了极大的抽象,使人们对事物表象的审视变成了“内在的参与”。在他的作品《带黑的弓,第154号》中,特定的主题和视觉判断已经消失,只靠色彩和造型的组合,制造出一种暴力冲突,使人联想到世界大战或打击。“白线,232号”处理的比较宽松大气。这些色块被强烈的直线和规则的曲线边缘所强调,也许是为了显示空间和星系之间的相互作用。
后来的艺术家越走越远,那些奇幻的几何形状和极度抽象的色调越来越令人费解。艺术家们试图突破传统,却越来越陷在迷宫里。超现实主义,行为艺术...各种术语都掩盖不了审美上的困惑,至少我不喜欢现阶段的艺术。当然,一些艺术家正在回归传统,关注现实,用简洁的符号表达主题,但他们的成就仍然远远落后于前两个世纪。
至于网络时代的艺术,读图开始优先于读文章。声光特技和电脑制作的发展,让创作变得更加暧昧。一切都还在变化,我迷茫的头脑并不清晰。只能在不确定的寻找中欣赏当下,回望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