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化的思考与对策
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你知道如何正确地写论文吗?以下是我关于大学生社会化的思考与对策论文,仅供参考。让我们来看看。
大学生社会化的思考与对策
摘要:
随着大学生社会化形式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大学生社会化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高校应如何发挥教育引导作用,帮助大学生做好社会角色定位,提高适应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促进大学生顺利社会化,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本文从目前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社会化的对策
1大学生社会化的内涵及主要特征
所谓人的社会化,是指自然人作为生物个体学习社会文化,掌握社会技能,形成社会观念,适应社会生活,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新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通过知识教育和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参与社会实践,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人与社会的均衡发展,成为能够自觉履行社会角色的社会人的过程。
大学生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化的重要阶段。随着人类社会化的终身化发展,大学生的社会化呈现出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首先,大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和价值观不断成熟的时期,是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逐步培养的时期,是人的社会化最重要的发展阶段;其次,大学生作为社会化的主体,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发挥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聪明才智,为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再次,大学生知识丰富,属于高层次的社会群体。他们自身的精英素质和文化使他们能够在更高的起点和水平上完成社会化过程。
2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问题
从大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来看,当代大学生能够拥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理性分析和对待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体现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修养和文化素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如科学社会主义信仰弱化、价值观扭曲、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膨胀、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心理和人格障碍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2.1政治社会化不够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往往被忽视。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多的是承担专业基础知识的传授,德育主要由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和辅导员承担。近年来,高校扩招导致高校思政教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一个辅导员平均要带上百个学生,师生比例失衡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存在重理论轻德育的倾向。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西方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政治信仰迷失,偏离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减弱,道德观念淡化。
2.2缺乏生活社会化
首先,思想是功利的。受西方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大学生学习目的和职业选择的功利化倾向越来越明显。很多学生过于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急功近利,缺乏克服困难、积极进取、自力更生的精神。其次,人生漫无边际。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没有一个正确的选择和规划。他们在生活中得过且过,随心所欲,浪费了大好的青春和时光。第三,感情庸俗化。爱情是神圣而伟大的,但有些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近年来,大学生错误的恋爱观引发的刑事案件数不胜数。
2.3技能社会化不强
首先,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不够。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把过多的时间花在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很多学生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同时,由于高校在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方面不够深入,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制度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没有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上接99页)(下接50页),特别是在创造就业创业实践机会方面,导致大部分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业能力不足,岗位适应能力较弱。其次,心理承受能力差。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来自独生子女家庭,没有经历过困难和挫折,缺乏自主的独立意识。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大门后,面对新环境、新问题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自我调节、自我减压,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第三,人际关系薄弱。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是个性、自我中心,缺乏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很多学生过于注重学习,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3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途径
3.1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基础。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其树立坚定的政治理想和信念;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素质教育与社会心理咨询、服务和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手段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解能力,培养具有良好政治心理素质的合格人才。
3.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前提。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教育为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文明、和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对促进大学生社会化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相融合,打造独特的校园文化品牌;应注重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促进大学生由“校园人”向“社会人”转变
3.3加强社会实践。
加强社会实践是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关键。知识来源于实践,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渠道。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涉足各种社会行业,参与特定的生产生活活动。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活动,服务社会,可以不断优化职业技能,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高校和社会部门要努力为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和内涵。大学生社会实践不能仅仅局限于社会调查和学习职业技能,而是要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投身社会、服务社会、服务社会的理想信念,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净化心灵、升华认识、提高自觉性。
3.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是解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的保证。职业技能是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必要条件,是大学生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才能立足于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高校要加强大学生专业知识和社会技能的培养,以培养大学生职业技能为重点,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将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相结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有效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参考
【1】闫伟峰。当前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社会化教育[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6 (6)。
[2]李辉。“当代大学生社会化现状及建议”[j].中小企业管理与技术,2008(32)。
[3]陆菲双。和谐校园文化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5)。
[4]王,等.中国文化心理学[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扩张:阻碍大学生社会化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挤压了大学生社会化的空间。
应试教育让大学生从小就习惯性地围绕着书本考试,用标准答案来考验应试能力,而不是即兴发挥的能力。与中学相比,大学是一个相对自由的空间,也是大学生塑造社会意识和行为习惯的时间。在大学里关注学生的考试,是教育无知和无能的典型表现,不仅极大地损害了年轻人的个人爱好和社会职业理想,也损害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力。
(二)父母和老师的过度保护延缓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出于对孩子的爱,家长在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方面普遍欠缺。即使已经长大成人,一些大学生仍然离不开父母的关爱,难以实现从本我、自我到超我的完全意义上的自然跨越,“主动啃老”、恐惧和挫败感、责任感缺失成为必然结果。
学校出于安全考虑,怕学生在校期间过多参加社会活动发生意外,不敢放开学生离开学校,也抹杀了他们原本适应和控制社会的潜力。学生必须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社会知识,形成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父母、老师、学校领域和社会有资源的人进行自我批判,说服他人,形成自己的目标,从而走向成熟的人生。
(3)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公益组织等社会活动远远不够。
学校能开展的社会活动比较单一,形式和内容不够丰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尤其是现在,太多的学生功利,短视。没有老师的良好引导,他们会逐渐堕落成做不了大事,不屑做小事的人。
同时,大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也没有得到足够的专业指导。具体来说,就是在参加活动之前,没有收集大量相关领域的资料,掌握一些相关的经验教训;在活动过程中没有给自己明确的意志,遇到困难和抑郁就轻易退出,容易养成胆小的习惯;遇到问题不懂得利用团队的力量;不会主动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寻求更多的社会支持资源,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