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论文第一章怎么写
如何选择题目?
“选题”的“选”是指选择。选择是主体的行为,是主体性的突出表现。主语之所以是主语,是因为他(她)有其特定的目的。主体性的本质规定是目的。漫无目的的人不是主体。
有了一定的目的或价值目标,他(她)只会面临选择的问题,即选择一个能够或最能达到他的目的的话题才是有意义的。所以他(她)应该也必须关注现实,才能发现现实中的重大的或者普遍的问题,只是还没有确定而已。有了这样的问题意识,我们就可以选择一个有一定意义的问题的好题目。
选题很重要,因为这涉及到要做的论文的价值,但是不选一个很有意义的选题,可以保证论文的价值和质量。一篇论文的价值和质量还取决于其具体的研究方法。
物质文明方面,人类文明的实质性进步是生产工具的进步。从原始社会到文明社会的进步,至少在中国,体现在从石器到青铜器,尤其是铁器的飞跃。然后是从铁到大机器,再从大机器到计算机的飞跃...物质文明的进步也是如此,人类思维的进步也是如此,本质上只是思维工具的进步。所谓思维工具,就是学术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方法。学术进步的本质是其研究方法的进步。
方法取决于理念和观念,有什么样的理念和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方法的进步,本质上是思想观念的进步。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可能有方法的创新。
如何创新或改变想法和观念?对于某一门学科来说,观念和思想的更新有赖于对该学科元理论(如哲学)的研究。比如,要想在哲学研究方法上有所突破,就必须研究古今中外,尤其是当今国内外哲学观念的变化,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念,然后以这种观念为指导,以此为视野和视角去研究具体的课题。
对于历史(包括哲学史)的研究,其研究无非是对某些历史文本或史料的研究。这种研究本质上是对历史文本或史料的理解。
“理解”的前提是“理性”。有“理”才有“解”;没有理由,就没有解决办法。
这个“理由”是什么?它相当于亚里士多德的“形式”。这种“形式”既是“材料”(历史文本或史料)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推动它的力量。这里作为其目的的“形式”,就是上面讨论题目时提到的目的或价值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目的就意味着没有“形式”,没有“原因”,因而也就没有“解决方案”。既然没有“理解”,就没有历史(包括哲学史)的研究。
事实上,不仅是历史(包括哲学史)的研究,所有其他的学术研究也都是对某些材料或材料的认识。人文学科如此,自然科学也是如此。自然科学的学习也是对某些材料的理解(关于自然现象的经验)。
就中国哲学而言,“形”与“物”的关系,也就是“理”与“气”的关系。按照朱的解释,理属道,气属气,二者的关系是道与气的关系。朱的理气观是“先理气”,即研究目的是学术研究活动的先导。顾则认为“道与器无关”,即研究目的离不开研究对象;所谓离开研究对象的目的是空的;研究的目的必须体现在研究对象上,或者说研究者的意志应该体现在研究对象上。也就是说,学术研究本质上是在主观领域对研究对象进行改造。这种转化活动实际上是科研人员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这意味着,没有理想的研究人员,是不可能取得任何研究成果的。
所以,要写好博士论文,首先是要有一定的理想。这里所谓的理想,就是上面提到的所谓“形式”。有远大的理想,才能写出高质量的论文。
现在的问题是,博士生普遍缺乏理想,也就是在学术研究上缺乏“形式”,所以在写博士论文时,通常会对某些“材料”进行盲目的“加工”。他们的“产品”自然无法体现“生产者”的目的和他(她)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这些“产品”没有明确的“用途”,只是可有可无的东西。
然而,理想从何而来?从对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的责任感出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没有对世界的责任感,就不可能有理想的东西;没有理想,当然就没有学术意义上的“形式”,也就没有学术。
最重要的是,论文的主题本质上是做人的方式。没有做人的方法,他的论文就空洞了,就算有理论也是空洞的没有现实,有文字也是空洞的没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