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和谐感人的故事

先说一个人和动物的故事:

发生在动物身上的感人故事!

他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他用一只雌性老鼠做肿瘤实验。他将癌细胞移植到老鼠体内。几天后,笼子里的老鼠身上的肿瘤越长越大,但他惊讶地发现了异常的景象。老鼠坐立不安,然后痛苦地用嘴咬着肿瘤,把咬过的肿瘤碎片吞了下去。伤口血迹斑斑,几乎暴露在外。

两天后,他发现小白鼠生了一窝晶莹的小白鼠。母老鼠躺在笼子里,伤口难以忍受。饥饿的老鼠崽喝着妈妈的奶,一天天长大。小白鼠妈妈的身体一天天地在卖,拖着她瘦小的身体。在癌细胞的无情蹂躏下,她用尽了体内所有的能量,将其转化为生命的乳汁。

他一直在观察这个奇怪的现象。母老鼠生下幼崽后活了二十一天。他在心里惊呼:“二十一天正好是老鼠的正常哺乳期。之后,老鼠就可以脱离母亲独立生活了。正常情况下,这只母老鼠应该早就死了,因为把癌细胞移植到了它的体内!”面对这种情况,面对这种伟大而悲壮的动物的母爱!他哭了起来。

人的故事:

笛卡尔31596年3月出生于法国土伦莱尔,1650年2月逝世于斯德哥尔摩。

笛卡尔的父亲是布列塔尼地方议会的成员,也是地方法院的法官。笛卡尔童年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他小时候体弱多病,母亲去世后一直由保姆照顾。他对周围的事情充满了好奇。看他有哲学家的气质,父亲亲切地称他为“小哲学家”。

我父亲希望笛卡尔将来成为一名神学家,所以在他八岁的时候,就把他送到拉弗勒切的耶稣会学校接受古典教育。学校为了照顾他虚弱的身体,特许他不受校规约束,早上不上学,躺在床上学习。所以他从小就养成了安静、善于思考的习惯。

笛卡尔1612赴普瓦捷大学学习法律,四年后获得博士学位。笛卡尔在1616年完成学业后,背离了家族的职业传统,开始探索人生之路。他参军了,想借机环游欧洲,开阔眼界。

这期间几次经历对他影响很大。有一次,笛卡尔在街上走着,无意中看到一张悬赏一道数学题的告示。两天后,笛卡尔居然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引起了著名学者皮克曼的注意。皮克曼向笛卡尔介绍了数学的最新发展,并给了他许多待研究的问题。

随着与皮克曼的交流,笛卡尔对自己的数学和科学能力有了充分的认识,他开始认真探索是否存在类似数学的普遍方法,以获取真正的知识。

据说笛卡尔一夜做了三个奇怪的梦。第一个梦是笛卡尔被风暴吹到了风吹不到的地方;第二个梦是他得到了打开自然宝库的钥匙;第三个梦是他开辟了通往真正知识的道路。这三个奇怪的梦坚定了他建立新理论的信心。这一天是笛卡尔思想的转折点,也有学者将这一天定为解析几何的诞生日。

然而,长期的军旅生活让笛卡尔感到疲惫。他于1621年回国,当时法国正在发生内乱,于是他游历了荷兰、瑞士、意大利等地。1625年回到巴黎,1628年移居荷兰。

在荷兰的20多年里,笛卡尔在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通过数学家梅森神父与欧洲主要学者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几乎所有的主要著作都是在荷兰完成的。

1628年,笛卡尔写了《指导哲学的原理》,1634年,他完成了以哥白尼为基础的《论世界》。这本书总结了他对哲学、数学和许多自然科学问题的看法。1637年,笛卡尔用法文写了折射光学、气象学和几何学三篇论文,并写了序言《科学中正确应用理性和追求真理的方法论》,在哲学史上简称为方法论,6月8日在莱顿匿名发表。1641年出版《玄学禅定》,1644年出版《哲学原理》等重要著作。

1649年冬天,笛卡尔成为年轻的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的老师,但不幸的是,这位23岁的女王坚持让笛卡尔每天早上5点去她家没有暖气的图书馆给她上课。因为睡眠不足,她身体虚弱,受不了瑞典冬天的寒冷,最后得了肺炎。1650年2月11日,解析集的创始人,伟大的数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逝世。如果这个愚蠢的女王不给这个奇怪的命令,可以预期笛卡尔会为这个世界做出更多的贡献。

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

德国著名科学家高斯(1777 ~ 1855)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会说话之前就学会了自己计算。三岁时,他有一天晚上看父亲计算工资,纠正父亲的计算错误。

长大后,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对物理学电磁学做出了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数学家称他为“数学王子”。

他八岁就进了农村小学。教数学的老师是城里人。他觉得在偏远的地方教几只小猞猁真的是大材小用。而且他有些偏见:穷人家的孩子天生就是傻子,没必要教这些傻孩子认真学习。如果有机会,应该惩罚他们,给这种无聊的生活增加点乐趣。

这一天是数学老师郁闷的一天。学生们看到老师沮丧的脸都畏缩了,知道老师今天又要抓这些学生,惩罚他们了。

“你今天给我算一下,从1加2加3到100。谁想不通就罚谁不回家吃午饭。”老师说完这话,拿起一本小说,坐在椅子上,一句话也没说就看了起来。

教室里的孩子们拿起石板开始计算:“1加2等于3,3加3等于6,6加4等于10……”一些孩子在石板上加了一个数字,然后擦掉结果。加了之后,数字越来越大,很难计算。一些孩子的小脸变红了,一些孩子的手心和额头渗出了汗水。

不到半小时后,小高斯拿起石板,走上前去。“老师,这是答案吗?”

老师头也没抬,挥了挥厚厚的手说:“走,回去算!不对。”他认为不可能这么快就有答案。

但是高斯站着不动,把石板放在老师面前:“老师!我认为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数学老师想喊,但当他看到石板上工整地写着的数字:5050时,他大吃一惊,因为他自己算过,得到的数字是5050。这个8岁的小孩怎么这么快就得出这个数值?

高斯解释了他发现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古希腊人和中国人用来计算数列1+2+3+…+n的方法,高斯的发现让老师感到羞愧,觉得自己以前那种傲慢自大,贬低穷人家孩子的观点是错误的。他以后也很认真地教书,经常从城里买一些数学书供自己学习,借给高斯。在他的鼓励下,高斯后来在数学方面做了一些重要的研究。

小欧拉职改羊圈

欧拉是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家。他在数论、几何、天文数学、微积分等几个数学分支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但是,这位伟大的数学家,小时候一点也不被老师喜欢。他是一名被学校开除的学生。

事情是由星星引起的。那时,小欧拉正在一所教会学校学习。有一次,他问老师天上有多少颗星星。这位老师是神学的信徒。他不知道天上有多少颗星星,圣经也没有回答。其实天上有无数的星星,是无限的。有成千上万颗肉眼可见的星星。老师没有假装听懂,回答欧拉说:“天上有多少星星不重要,只要你知道天上的星星是上帝镶嵌的。”

欧拉觉得很奇怪:“天空那么大那么高,地面上没有自动扶梯。上帝是怎么把星星一颗一颗嵌在屏幕上的?”上帝亲自把它们一个一个放在天上。他为什么忘记了星星的数目?上帝会不会太粗心了?

他问了老师一个心里的问题,老师又一次疑惑了,脸红了,不知道怎么回答。一股突如其来的怒火在老师心中升起,不仅仅是因为一个刚上学的孩子问了老师这样的问题,让老师无法下台,更重要的是老师视上帝高于一切。小欧拉居然怪上帝不记得星星的数目。言外之意是他怀疑全能的上帝。在老师看来,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在欧拉的时代,对上帝是绝对没有疑问的。人们只能是思想的奴隶,绝对不允许自由思考。小欧拉没有与教会和上帝“保持一致”,老师让他离开学校回家。然而,在小欧拉心中,神的神圣光环消失了。他想,上帝是个失败者。为什么他连天上的星星都记不住?他想,上帝是个独裁者,连提问都成了犯罪。他认为上帝可能是别人虚构的一个家伙,根本不存在。

回家后,他帮父亲放羊,成了一名牧童。他一边放羊一边看书。在他读的书中,有许多数学书。

爸爸的羊群逐渐增多,达到100。原来的羊圈有点小,父亲决定新建一个羊圈。他用尺子量了一块长方形的地,长40米,宽15米。他算了一下,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只羊6平方米。当他准备开工时,发现自己的材料只够100米的围栏,根本不够用。如果要围一个长40米,宽15米的羊圈,那么它的周长就是110米(15+15+40+40 = 110)。如果要按照原计划来建,父亲觉得很为难。面积减少的话,每只羊的面积不到6平方米。

小欧拉告诉父亲,不用缩小羊圈,不用担心每只羊的领地会比原计划小。他有一个主意。父亲不相信小欧拉会有办法,就不理他了。小尤拉急了,大声说,只挪一点羊圈的木桩。

父亲摇摇头,心想:“世上怎么会有这么便宜的事?”然而,小欧拉坚持认为,他将能够一举两得。父亲最终同意让儿子试试。

小欧拉见父亲同意了,站起来跑到羊圈准备开工。他把原来40米的边长缩短到以木桩为中心的25米。父亲急了,说:“那怎么行?那怎么做呢?这个羊圈太小了,太小了。”小欧拉不回答,跑到另一边,把原来的边长15米延长,增加了10米,变成了25米。这样一改,原来规划的羊圈变成了边长25米的正方形。然后,小欧拉自信地对爸爸说:“现在,栅栏够了,面积够了。”

父亲按照小欧拉设计的羊圈搭起了围栏。100米围栏真的够用,不多不少,全部用完。面积也够了,稍微大一点。父亲感到非常高兴。孩子比自己聪明,真的会动脑筋,将来肯定大有前途。

父亲觉得让这么聪明的孩子放羊太可惜了。后来,他试图让小欧拉认识伟大的数学家伯努利。通过数学家的推荐,小欧拉在1720成为了巴塞尔大学的大学生。这一年,小欧拉13岁,是这所大学最年轻的学生。

报效祖国的宏愿——华的故事

众所周知,华是一位自学成才的世界级数学家。他只有初中文凭。因为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得到了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北上清华,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65438-0936,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20世纪著名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才华横溢。他说:“两年就能拿到博士学位。”但华说:“我不想拿博士学位。我只想做一个游客。”"我来剑桥是为了学习,而不是为了学位。"近两年来,他潜心研究堆基素数理论,就韦林问题、利他问题、奇哥德巴赫问题发表了18篇论文,得出了著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数学家杰出的智慧和能力。

65438-0946,华应邀赴美讲学,并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高薪聘请为终身教授。他家也在美国定居,有房有车,生活非常安逸。当时,许多人认为华再也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触动了华热爱祖国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回到祖国。他还给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透露出一颗热爱中国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却不是长寿之乡。回Xi去...为了民族,我们应该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是数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华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校园,被任命为数学系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他数学研究的真正黄金时代开始了。他不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还热情关怀和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他为应用数学的研究、实验和普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华·* * *几十年来共发表重要数学论文152篇,数学著作9部,数学科普著作11部。他还当选为科学院外籍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走过了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赢得了巨大的荣誉。

阿基米德(约公元前287~212年)

-希腊物理学家和数学家。

阿基米德的父亲是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他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特别热爱数学。有一次,国王让他确定金匠刚刚做的皇冠是纯金的还是混合银的,并警告他不要破坏皇冠。起初,阿基米德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他泡在一个装满洗澡水的大盆里,洒出来的水的体积等于他身体浸在水里的体积。那么,如果皇冠浸在水中,根据水面的上升,皇冠的体积等于等重黄金的体积,就说明皇冠是纯金的;如果和银混在一起,皇冠会更大。他兴奋地从浴缸里跳出来,一丝不挂地跑向宫殿,大喊:“我找到了!”找到了!“他为此发明了浮力原理。此外,他还发现了著名的杠杆原理。伴随着这项发明,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应运而生:“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阿基米德晚年时,他的祖国正与罗马交战。当他居住的城市被洗劫一空时,阿基米德还致力于研究他在沙子上画的几何图形。残忍的罗马士兵刺死了75岁的老人,伟大的科学家们扑倒在沾满鲜血的几何图形上...

阿基米德去世后,人们编纂出版了《阿基米德遗产全集》,以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科学家的丰功伟绩。

牛顿(1642 ~ 1727)

牛顿是英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皇家学会前任主席。

牛顿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的童年充满了痛苦。他父亲在他出生前三个月去世,后来他母亲改嫁。他是由祖母抚养长大的。从著名的剑桥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学校工作。后来,他为了躲避伦敦流行的瘟疫,来到母亲的农场。在这里,他被一个普通人视而不见的现象所吸引。有一次,他看到一个熟透的苹果掉在地上,就开始想为什么苹果是垂直落地而不是飞向天空。肯定有一个力拉着它,那么这个拉着苹果往下的力会控制月亮吗?正是通过这个看似简单的现象,他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这条定律的巨大作用很快就显示出来了。它解释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天体的运动。与此同时,牛顿完成了一项重要的光学实验,证明白光是由红、橙、黄、绿、青、蓝、紫顺序排列的合成光组成的。1687年,牛顿发表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里,他深入研究了伽利略的理论,总结了三个著名的运动定律。此外,他发现的二项式定理在数学中也有一席之地。1704年出版了《光学》一书,总结了他在光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牛顿在61岁时被选为皇家学会主席,此后每年连任,直至去世。作为世界公认的最杰出的科学大师,他仍然谦虚地说:“如果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727年3月20日,牛顿逝世,享年84岁。作为一个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伟人,他被安葬在英国国家公墓,受到世人的尊敬。

欧拉(1707 ~ 1783)

欧拉,瑞士数学家,皇家学会会员。

欧拉从小就对数学着迷,是不折不扣的数学天才。13岁成为巴塞尔名校学生,16岁获得硕士学位,23岁晋升教授。1727年应邀到俄罗斯圣彼得堡科学院工作。过度劳累使他失明了。然而,这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欧拉有惊人的记忆力。氢说1771年圣彼得堡的一场大火把他的大量藏书和手稿化为灰烬。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口述并发表了400多篇论文和多部作品。欧拉,18世纪的数学巨星,在微积分、微分方程、几何、数论、变分科学等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确立了变分法创始人和复变函数开创者的地位。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作家,他的科普书籍重印了90年。欧拉是有史以来最多产的数学家。据说他珍贵的文化遗产足够当时圣彼得堡所有的印刷机同时忙碌好几年。

作为历史上对数学做出最大贡献的四位数学家之一(另外三位是阿基米德、牛顿和高斯),欧拉被誉为“数学中的莎士比亚”。

高斯(1777 ~ 1855)

高斯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皇家学会会员。

高斯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年轻时,他在数学方面表现出非凡的天赋。3岁能纠正父亲计算中的错误;10岁,独立发现等差数列求和公式;二项式定理发现于11岁。年轻的高斯的聪明和早期的智慧得到了享有盛誉的布里克公爵的青睐和资助,使他能够继续深造。19岁的高斯,发明了只用圆规和直尺制作正17多边形的方法,解决了两千年来悬而未决的几何难题。1801年发表《算术研究》,阐述了数论和高等代数的一些问题。在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统计数学、椭圆函数理论等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作为物理学家,他与威廉·韦伯合作研究电磁学,并发明了电极。为了进行实验,高斯还发明了双线磁力仪,这是他对电磁学研究的一个非常实用的成果。30岁时,高斯担任德国一所著名高等学府的天文台台长,并在天文台工作直至去世。他一生还喜欢文学和语言学,懂十几种外语。他一生发表了323部作品,提出了404个科学思想,完成了4项重要发明。

高斯死后,人们在他出生的城市竖立了一座他的雕像。为了纪念他发现17多边形的制作方法,雕像的底座被修改为17多边形。世界公认他是与牛顿、阿基米德和欧拉齐名的数学家。

祖冲之(429 ~ 500)

中国是南朝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范出生在(今河北涞水)。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是宋代管理皇家建筑的官员。祖冲之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从小学习很多。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有知识的年轻人。他特别喜欢研究数学,还喜欢研究天文历法。他经常观察太阳和行星的运动,并做详细的记录。

宋孝武帝听说了他的名声,就派他到华林学习省的一个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政府办公室工作。他对做官不感兴趣,但在那里他可以更专注于数学和天文学。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员,他们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制定历法。到了宋代,历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祖冲之认为还不够准确。他根据自己长期观察的结果,创造了一种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出的每个热带年(即两年冬季至日之间的时间)的天数与现代科学测出的只有50秒的差别;测量月亮转一圈的天数不到一秒,可见其准确性。

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法,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当时皇帝的宠臣之一戴法兴站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更改古历是越轨行为。祖冲之用自己研究的数据当场反驳了德伐日。倚仗皇帝宠信,戴法兴狂妄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人不可更改。”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很认真地说:“如果你有事实依据,就把它辩出来。不要用空话吓唬人。”宋孝武帝想帮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历法的人和祖冲之争论,但也被祖冲之一一反驳。然而,宋孝武帝仍然拒绝颁布新的历法。直到祖冲之死后十年,他所创制的《大明历》才付诸实施。

虽然当时社会非常动荡,但祖冲之孜孜不倦地学习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注释过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写过一本书《作曲》。他最突出的贡献是得到了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时间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圆周率计算到七位数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是科学发明方面的通才。他造了一种指南针,车上的铜人总是指向南方。他还造了一艘“千里船”,在新亭河(今南京西南)试航,一天可以航行100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捣米碾粟,称为“水锤磨”。

在祖冲之的晚年,掌握了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消灭了宋朝。

华(1910 ~ 1985)

中国数学家,数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江苏金坛人。

华的父亲是一个经营杂货店的小老板。由于生意惨淡,家境日益恶化,上中学不久的华·辍学当了一名杂货铺的记账员。在繁琐单调的工作中,他没有放弃自己最大的爱好——数学研究。就在他努力自学的时候,灾难从天而降——他染上了可怕的伤寒,被医生判了死刑。然而,他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只是左腿终身残疾。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这句话:“所谓天才,全靠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位没有大专文凭的数学家,凭着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自学,在1930年以一篇论文《苏家驹的代数五次方程不能解的原因》打动了国内数学界。后来被熊庆来教授推荐到清华大学数学系当助教。在这里,由于熊庆来和杨武之的指导,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逐渐确立了他在数学界的地位。1948被美国某大学邀请去教书。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条件,携妻儿回国,在清华大学数学系任教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他高度重视并倡导将数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亲自组织推广“最优化方法”和“统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他一生努力,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专著10部。作为数学教育家,他培养了陈景润、王元、陆启铿等一批杰出的数学家,组建了中国数学学派,其中一些人已成为世界一流的数学家。

1985 02年6月12日,华在日本讲学时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享年75岁。用“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来激励自己一生的华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陈景润(1933 ~ 1966)

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侯人。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文员家庭,和哥哥姐姐们排行老三。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很拮据。所以陈景润似乎从一出生就是父母的负担,一个自认为不受欢迎的人。上学后,因为我又瘦又弱,经常被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遇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其内向、不善言辞的人,而对数学的迷恋又让他养成了独自思考、闭门造车的习惯,因此被别人认为是“怪胎”。陈景润一生选择研究数学,与沈渊教授有关。在那里,陈景润第一次了解到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从陈景润的第一刻起,他就立志要摘下数学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从厦门大学毕业,留在图书馆工作,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自己的数学论文寄给了华教授,华教授看后非常欣赏他的才华,并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做实习研究员。从此,在华的指导下,他有幸走进了哥德巴赫猜想。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现在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完成了“1+2”证书的修改。不可思议的是,国外数学家用大型高速计算机证明“1+3”,而陈景润完全靠纸、笔和头骨。如果这令人费解,那么他用来简化“1+2”证明的六麻袋稿纸就足以说明问题了。1973年,他发表了著名的《陈定理》,被认为是筛选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国外一位著名数学家曾赞叹不已,感慨万千:他移山倒海!

诺伊曼

诺依曼(1903~1957)是匈牙利裔美国数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诺依曼出生在一个犹太银行家的家庭,是一个罕见的神童。8岁掌握微积分,12岁读函数论。在他成长的道路上,有一个有趣的故事:1913年夏天,银行家马克斯先生发表了一个启示,他愿意为11岁的大儿子诺依曼聘请一名家庭教师,工资是普通教师的10倍。虽然这个诱人的启示让许多人感到心碎,但没有人敢教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神童...他在21岁获得物理学-数学博士学位后,开始了多学科的研究,先是数学、力学、物理学,然后是经济学、气象学,然后是原子弹工程,最后,他投身于电子计算机的研究。所有这些使他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科学通才。他的主要成就是数学研究。他对高等数学的许多分支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最杰出的工作是开辟了一个新的数学分支——博弈论。1944年出版了他的优秀著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为研制第一颗原子弹做出了重要贡献。战后,他利用自己的数学能力指导大型电子计算机的制造,被誉为电子计算机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