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让科研更快了还是更慢了?

之前《大西洋月刊》有一篇文章,里面的一些数据和内容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这个问题[1]。

首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背景下,科学界的格局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几乎所有领域的科学家都转向赛道,辞去工作,去研究新冠肺炎。

比如从事CRISPR基因编辑的诺奖得主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Doudna),去年3月疫情开始在美国迅速蔓延时,她停止了整个团队的工作,将精力转向研究新冠肺炎。他们试图通过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开发一种新冠肺炎检测方法。当时,由于美国新冠肺炎检测试剂短缺,詹妮弗还将自己的实验室改造成了新冠肺炎的检测中心,为当地人做检测。

再比如,一些物理学家也跑去建立模型模拟病毒的传播趋势,一些原本研究细菌的免疫学家也转而开始研究病毒。过去研究嗅觉神经的科学家也来研究为什么新冠肺炎的一些感染者失去了嗅觉。这最终导致了一个爆炸性的结果。从新冠疫情开始到现在,PubMed中新冠肺炎相关论文的添加量已经高达9W+。这是什么概念?这个数字是霍乱、麻疹等传染病相关论文总和的两倍多!而这些传染病已经存在几百n年了!

此外,这种各行各业聚焦一个方向的局面也促进了学术界另一个维度的进步,即新的合作机制大大提高了知识普及的效率。由于新冠肺炎是一个紧急的公共事件,如果通过传统的期刊审查机制发表,许多研究成果将会受到冷落。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流行在BioRxiv、medRxiv、arXiv等预印本平台上发表论文的习惯。以medRxiv为例。2020n年初,这个平台上的预印本只有1,000份左右,到了10个月,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1.2W+

而且这种预印本平台基本是免费的,任何人都可以免费“白嫖”(我自己也有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加快了最新研究成果的享受和普及。由于这种情况,一些研究团队做了一些研究,他们发现,与一般的生物医学论文相比,与新冠肺炎相关的论文更有可能由以前从未合作过的研究人员发表[2]。

当然,这种现象也不是没有缺点。例如,未经审查的研究结果可能是错误的,这可能会导致误导。例如,在去年的n3中,两位生物地理学家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一份预印本,预测新冠肺炎将对热带地区产生轻度影响,因为该病毒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不容易存活。但很显然,巴西的疫情已经当面打了这个结论,但在当时,这个结果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不仅被50多家新闻媒体报道,甚至被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关注[3]。

所以,我们不能说这个问题是变快了还是变慢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只能说,新冠肺炎疫情让科学界认识到了一些新的合作和发展模式,这在这个层面上无疑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