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晖问:周岱为何持征关制度?

古代采诗就是采诗,“风”就是“风诗”,也就是《诗经》的融合——“国风”。《毛诗序》云:“上为风霜,下为风刺,主文谏。说话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所以,风。”这说明汉人认为“风诗”具有反映民意的政治谏功能,统治者对这种民意和讽刺采取宽容的态度是符合前王之道的。汉代古籍中关于“采诗”制度的记载种类繁多,其中以下两部书中的三条记载影响最大:

古代有一个收诗的官员,于是国王体察民情,知道得失,考验自己。(《韩曙·文艺志》)

春天让人去野外,冬天让人进城。.....男女各有各的缺点,因为是唱歌,各有各的伤。.....孟春月,群居之人散,行人请木铎在路上采诗,献上一个姓氏,胜其性情,为帝所闻。所以,王不用看门就知道世界。(《汉书·食货志》)

男人和女人彼此憎恨,所以他们歌唱,饥饿的人歌唱他们的食物,劳动者歌唱他们的事务。男六十岁,女五十岁,无子女,官赐衣食,使其在民间求诗,迁故乡于市,迁市于国,国为天子所知。所以,王者足不出户,知尽人间疾苦,不上课知四方。(何修《春秋公羊传释·弓玄十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