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艺术
苗族民歌按其内容可分为三大类:流浪歌(情歌)、饮酒歌、苦歌、反歌、丧歌、劳动歌、时政歌、儿歌、谜语歌等,曲调各不相同。格非是流行于黔东南州的一种特殊的民歌演唱形式。通常在山里唱。它的曲调高亢奔放,余音绕梁,很有特色。其内容包括情歌、时政歌曲等。它的演唱形式包括独唱、二重唱和合唱。各种形式的民歌包括传统歌词和即兴创作。尕拜甫歌是流行于黔东南的一种说唱文学。它融合了民间诗歌和传说。歌手时而叙事,时而演唱,其内容多反映民间纠纷和社会现象中的真人真事。
唱歌是苗族青年男女互相表达愿望和展示才艺的一种古老方式。昭通地区苗族的“盘歌”很有意思。小伙子看中了一个年轻女子,于是带了两个同龄的同伴,一起去了姑娘家,向她的长辈说明来意。如果女生家长回答“没人在一个班。”你可以播放歌曲。宋的歌会是女方和老人安排的。参加二重唱的男女双方的伴侣不仅是顾问,也是为自己找对象。
在一首歌里,男人通常先唱。双方以二重唱的方式各显身手。如果男方输了,女方就用水把男方泼走。苗家泼水不是恶意的,是一种善意的洗礼。如果以色列方面回答问题,互相唱歌,你们还可以唱歌订婚。但如果女方输了,可以继续放歌,这样的歌一直放到订婚。订婚当天,女方父母要及时为男方准备婚宴,并逐一向参加宋会的乡亲敬酒。最后用一对牛羊的角做杯子,给即将结婚的年轻人敬酒。然后,他们吹奏芦笙,跳了一夜的舞,向年轻人表示祝贺。
苗族的乐器通常包括芦笙、唢呐、笛子、胡琴和秦越。主入口:苗族舞蹈
在苗族,青年男女自娱性的集体歌舞常被称为“踩堂”,但传统的“踩堂”名称已基本改为“芦笙舞”,因为它离不开芦笙的伴奏。但为了体现不同地区“芦笙舞”的差异和特点,人们不得不在“芦笙舞”之前用地区名称来区分。因此,芦笙舞的形式很多,如“广西融水芦笙舞”、“黔东南芦笙舞”、“贵州花溪芦笙舞”等。男吹芦笙,女跳舞是苗族和侗族的传统习俗。而只有在贵州,不输于男性的苗族妇女,在“踩堂”中一边舞着芦笙,可谓是其他地区芦笙人不曾有过的风景。苗族男青年一定要打好芦笙,参加集体“芦笙舞”。如果他们还能掌握具有特殊高难度技巧的单人或双人表演形式的“芦笙舞”,那么他将成为男性中的佼佼者,赢得更多未婚女性的青睐。
贵州花溪的苗族青年男女,每逢过年都会自动聚在一起,吹芦笙,跳芦笙舞。在演奏芦笙的人群中,除了男青年,还有很多年轻的姑娘。她们和男芦笙手站成一个舞圈,一边弹着手中的芦笙,一边和外圈的女子跳舞。两个舞圈互相交叉,互相换位。它们一会儿跳到中心聚集在一起,一会儿又扑闪着向外围散开,就像百花园里的朵朵鲜花,又像五颜六色的蝴蝶翩翩起舞。这些舞者虽然不是专业舞者,但舞蹈风格的古朴典雅和舞者发自内心的喜悦,也会感染被这充满活力的歌舞所引领的观众,高兴地拍手跺脚。主要术语:吊脚楼、苗寨
由于独特的迁徙历史,苗族人民在建筑材料选择和房屋建造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苗族人喜欢木结构建筑,一般都是三层建筑。一层一般是半屋,解决斜坡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用来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二楼是主屋,三楼是粮仓。有人专门在三楼搭了一个“美人靠”,供年轻女孩观看,展示自己的美貌,以此与苗的哥哥建立初步的关系。
房屋材料因地而异。黔东南苗族地区木材较多,所以木屋、瓦房较多,土墙草房较少。黔中南部有木屋、瓦房、草房、土墙房,一般以草房、土墙房最多。此外,许多苗族人住在“叉屋”里,屋里没有房间,没有家具和陈设,木床、席子当席子、草墩当凳子。
在黔东南和黔北的一些地区,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房子,叫做“吊脚楼”。建在斜坡上,基础切割成“工厂”状的土台,由土台下的长木柱支撑,根据土台高度安装檩条和横梁,并与土台找平。房梁上铺着楼板作为房子的前厅,下面存放着猪圈或杂物。长柱前堂之上,以穿方与台上主室相连,构成主室的一部分。舞台上的主室分为两层:一层住人,上层堆满杂物。屋顶用瓦片(或冷杉树皮)覆盖,墙壁用木板或砖石装饰。刺绣是苗族悠久的手工艺艺术,是苗族服饰的主要装饰手段,是苗族女性文化的代表。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居住着大量的苗族同胞,他们创造了不同风格和样式的服装。他们的服装可以分为休闲装和正装。他们平日穿便装,女孩子结婚穿正装,无论服装还是头饰。工艺复杂,做工精细。苗绣题材选择虽丰富,但相对固定,有龙、鸟、鱼、铜鼓、花卉、蝴蝶、反映苗族历史的图画等。苗族刺绣非常漂亮,有12种技法,分别是平绣、刺绣、堆绣、锁绣、布绣、籽绣、断线绣、钉线绣、绉绣、辫绣、马尾绣、锡绣、丝绣。这些技术分为几针。比如锁绣有双针锁和单针锁,断线绣有断粗线和断细线。
苗族刺绣种类繁多,大体可分为单色绣和彩色绣。单色刺绣以蓝线为主,刺绣技法较为简单,作品典雅多疑,古朴大方;彩绣是用五颜六色的丝线绣制而成,刺绣工艺复杂。或平绣绣或挑绣,多以自然界的花鸟虫鱼或龙、凤、独角兽为题材。成品刺绣色彩鲜艳,栩栩如生,是凤凰民族工艺品中的精品。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人世代相传的传统技艺。古称瓦瓦里,苗语称乌图,意为蜡染服装。
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恶劣环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得以保留。按照苗族习俗,所有女性都有传承蜡染技艺的义务,每个母亲都要教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女从小就学会了这一手。他们种靛棉,纺纱织布,上蜡,浸染裁剪,代代相传。在这种形势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风俗文化,如服饰、婚丧习俗、社交方式、丧葬习俗等。
苗族蜡染是为生产者自身需求而创作的艺术,产品以生活用品为主,包括女装、床单、被子、裹布、头巾、背包、包、背带、殡仪床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