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金融基础设施为实体经济赋能

文|叶

2020年是新基础设施年。除了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的相关布局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新基础设施,即“新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统筹安排的新经济运行的必要基础设施,着眼于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高新技术战略布局。

4月20日,国家发改委明确了新基础设施的范围,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

新基础设施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其根本在于“新技术”。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七大类中,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尤为引人关注。这三项技术与国家发改委新纳入新基础设施范畴的区块链一起,构成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系的基石,也是主要应用于金融领域的技术。

只有将科技与金融业务融合,解决长期制约金融发展的痼疾,推进普惠金融,精准支持实体经济,新型金融基础设施的能量才能不断释放。本文将通过实际案例回答新金融基础设施的价值。

解决金融行业的几大问题

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加码下,金融服务向在线化、实时化、便捷化、智能化升级,逐渐融入实体经济场景的每一个角落。这意味着在新基础设施的帮助下,有望解决传统金融的诸多问题,更全面、丰富、高效、精准地服务实体经济。

新的金融基础设施帮助金融资源无缝融入实体经济场景,解决一些脱离实体经济的问题。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液,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然而,近年来,随着制造成本持续上升,投资回报率下降,金融资源没有充分流向实体部门,这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何才能精准地将金融资源注入实体经济?在传统金融行业,由于金融和实体两张皮,很难解决这个问题,而新的金融基础设施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困境。

借助金融科技,为供应链、贸易、电子商务等实体搭建平台,链接金融机构、制造企业、贸易物流网络等实体经济中的交易,使金融服务与实体交易无缝融合对接,将传统的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置于新的智慧金融平台上,从而保证金融资源更好地渗透到实体经济的业务场景中, 精准控制资金方向,确保资金真正支持行业上下游中小企业发展,助力实体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

区块链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的信任难问题。

由于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数据安全性和可信任性,它可以将互不信任的节点连接起来,实现信任机制的转移。因此,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链中企业信息的真实性;通过区块链进行多方信息共享,可以打破传统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中小企业信用自证问题,让政府、金融机构、合作伙伴更好地了解中小企业的信用。通过信用体系建设,让更多有诚信的优质企业脱颖而出,获得更好的金融服务。

通过整合多方大数据,打破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的数据孤岛,构建智慧生态。

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意愿低的关键是缺乏足够的数据,难以全面识别和判断其风险。新型金融基础设施通过大数据技术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整合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和第三方数据,存储和分析海量非结构化数据,拓宽数据来源和分析基础,覆盖更多数据维度。经过清洗、挖掘、分析和治理,数据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企业的信用水平,不仅来源广泛、管理良好,而且可以与各方数据进行交叉比对,这是传统金融手段无法做到的,大大降低了征信成本,最终可以构建低成本的社会征信体系。

利用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可以解决线下运营效率低的问题,降低金融运营成本,更好地推进普惠金融的服务。

人工智能是在大数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机器学习过程,在很多领域优化或替代人类操作的功能。长期以来,金融机构服务长尾客户的成本压力大、投入产出比低、流程长、效率低,很难为中小企业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实现远程开户、非接触式授信、智能审批、智能客服。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可以实现机器人智能服务,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降低金融机构的人力成本,提高社会平均效率,从而服务更多的长尾客户。

多场景赋能实体经济

在国家新基础设施密集布局的背景下,金融科技需要与社会实体经济在多个领域和场景进行深度融合,解决社会经济中长期存在的信用体系建设缺失、中小企业融资难、贸易融资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诸多问题,以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下面,我们将通过不同地区的几个新的基础设施项目,解释新的金融基础设施如何帮助实体经济。

搭建智慧信用平台,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构建“信用+大数据”监管综合评价模型。他们借助金融科技,完成了智慧信用模型的构建、公共信用综合评价结果的计算和可视化展示,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优化和验证,推送至政府其他部门的业务系统,支持各部门使用评价结果,开展信用分类监管。

搭建智慧融资平台,整合多方政府数据,利用智能技术构建中小企业画像,二级匹配融资。

目前一些中小企业融资平台,使用金融科技后,可以每秒钟放款。在技术流程上,首先利用大数据技术整合税务、工商、水、电、煤等政府数据资源,同时利用区块链3D零知识技术,不仅可以加密交易参与者的数据隐私,还可以实现数据共享而不暴露数据隐私,并成功将企业运营痕迹数字化,使中小企业在融资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交叉验证数据,将其信用自证变为其他证书,从而增强融资交易中的公平性和真实性。

然后利用人工智能对公共数据、仓储物流、财务绩效、产品结构等业务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对中小企业进行多维度画像,梳理关系网络,构建标签体系,量化信用等级。在此基础上,构建智能匹配引擎,形成“千企千面”的产品体验。

在整个贷款过程中,这类平台融合了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贷前智能录入、贷中智能审批、贷后智能管理,使信贷全流程在线化。贷前进行智能初筛,同时通过OCR和图像识别技术实现丰富的数据追溯;通过智能插件技术和贷款中丰富的数据接口,实现一键授权数据采集;贷后通过关联图、多源信息比对、数字水印验证信息真实性,实现风控预筛选。经过全部智能化、线上化操作,欺诈风险得到了缓解,贷款时效甚至可以达到亚秒级。

搭建智能交易平台,助力贸易流程的在线无感监管。

在过去的贸易过程中,企业因信用缺失而面临通关慢、贷款难的问题,同时监管机构也面临着高昂的监管成本。目前,部分区域口岸将区块链跨境贸易网络与核心企业和监管机构的核心系统连接,通过源数据缠绕的方式保证数据的真实性,通过区块链固有的技术属性保证可追溯性和互联互通,实现审批前的数据缠绕和交叉验证,审批中的风险识别,审批后继续进行事后审核和企业信用评分。

这不仅将企业的物流通关信息及时传递给金融机构,形成其风控抓手,也有助于海关监管实现无感监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it的帮助下,企业可以实现通关资料和通关流程的整合,实时掌握通关信息和审核进度,更好地匹配资金和生产,优化周转。

搭建智慧区域经济平台,贯穿贸易全流程,助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正在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的战略举措。如何打破政策、信息、物流、资金上的区域碎片化,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正在推进的港口物流与贸易便利化区块链平台,从三个方面充分利用金融科技:一是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搭建连接海关、港口、承运商、货主、货代、金融机构等相关方的智慧港口物流平台。其次,平台整合“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实现数字化融合享受。未来,平台将逐步实现“监管精准化、物流集约化、操作智能化、流程可视化、金融通用化”的长远愿景,大幅提升大湾区贸易通关的整体效率和营商环境。

打开广阔市场的蓝海

新的基础设施布局主要包含三个机会:

首先是政府推动的公共* * *智慧平台建设。2020年以来,已有25个省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及新增基础设施,其中8个省市明确规划了年内计划新增5G基站数量,合计超过30万个。四川、重庆、山西、河北等省市发布了年度重点项目清单,总投资近40万亿元。深圳《关于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2020-2025年)》提到,将提前部署信息基础设施,主要建设5个通信网络、4类计算设施和3个数字技术设施。

其次,新的基础设施将推动科技行业的快速增长。在新基础设施的推动下,企业争相投入巨资进行科研开发,这不仅会给新基础设施带来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还会促进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

以5G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在中短期内创造大量投资机会、增强发展动力,还能加速智能经济的落地和智能社会的到来。根据中研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全景调查及投资策略研究》咨询报告,预计2025年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2385亿元。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区块链市场,预计2023年消费20亿美元,2065.438+08年中国区块链总支出6543.8亿美元。

第三,新型基础设施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有巨大的市场。科学技术的重要价值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以金融科技为例,2019年报显示,6家国有大行科技投入总额超过700亿元,其中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4家大行的科技投入已超过10亿元。据奥维咨询测算,2065.438+08年我国金融机构科技经费投入总计6543.8+052.2亿元,将以265.438+0.4%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3年将达到4008亿元。

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抓手来推动经济发展。在当前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当下,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预期的“六稳”已经不能通过简单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来实现,而需要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以新的政府基础设施推动科技产业跨越式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从而推动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金融科技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