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新散文理论是什么?
会议讨论了古文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主要有:
首先是古文的特点和发展。谭家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认为散文的根本特征是“散文”,即自由活泼,没有严格的文体规则。其次,以实用为基础,在实用中求美观,在美观中求实用。再次,在语言的运用上,简约,试图用最少的字数达到最大的艺术密度。第四,以古为贵,在继承的基础上努力创新。在此基础上,他总结了古文的分类。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认为,我们必须重视和继承中国散文的特点,有利于表达民族精神和民族特色。吴晓林(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认为古文的特点是明道、抒情、文气、沈峰、布局和修辞。阮忠(海南师范大学中国散文研究中心)认为,古代散文在发展中的多向流动是在战国这个特殊时代奠定的。南北朝时期,散文文体和风格基本定型,即句式单一的散文和骈文。这一点在中唐韩愈提倡古文时就已得到认可,古文的演变期也由此开始,具体体现在韩愈提倡的古文、三元提倡的性灵散文和桐城派古文。从韩国语到桐城派,后者并不是前者的简单回归,韩国语因其简单句和文道合一而处于相对自由的创作状态。继公安三原以自我为中心、性情为主导之后,桐城派古文讲究义法,修辞不排斥性情,是韩、三原文笔的新融合。
关于先秦两汉散文,与会者主要讨论了墨子散文、庄子散文、经学和汉代散文。易(海南师范大学中国散文研究中心)认为,中国古代议论文的论点源于“类”这一基本概念,其思维方式是类比。墨子的散文就是代表。墨家总结了系统的论证方法,如以言说理、以类取用、以类施与“三表法”等。孙(安徽大学中文系)认为庄子散文极具包容性和融合性,能化腐朽为神奇。他的文章《汪洋》奔放、平和、轻盈,含蓄优雅中带着咄咄逼人的气势。尚雪锋(北师大中文系)认为,儒家经典的价值观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他们推崇经典,视经典为一切言行的基础。二是对道德的追求,以大道为己任,以道德评判现实,表现出独特的人格特征。前者导致汉代作家在创作中以经典为范式,依靠经典来确立意义,而不是追逐世俗,服从权威的意志。后者则影响作家关注现实,以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愤世嫉俗的态度奋进。张新科(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认为,《史记》具有永久的魅力,因为它展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这包括维护团结、忧国爱国;积极主动,有所贡献;毅力,克服挫折;勇于创新,勇于革命;崇尚道义,追求独立人格。这当然得益于司马迁对历史的全面认识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体验。
关于唐宋散文,代表们讨论了唐代古文和宋代苏轼散文。孙昌武(南开大学中文系)认为,唐代古文是在儒家思想影响、佛教兴起、王刚割据政权瓦解的背景下,思想运动的新表现。与儒家复古相联系的古文运动,往往体现了新儒家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包含了佛教内容。甚至韩愈的儒道观也与汉魏儒道传统不同。他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丰富了自己的学说,有了新的思想境界。中国古代散文的出现,满足了对儒释道进行理性批判,建立新文化传统的总体要求。熊(武汉大学文学院)认为,韩愈倡导的古文是文化融合的利器和结晶。在文体理论上,韩愈古文的文体标准是以功能性为特征,道与修辞相结合;在人格精神方面,韩愈以圣人为最高标准,强调古代文学家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在古文中的重要作用;就古文创作的特点而言,韩愈是文明的,但他在创作中只是求义求醇。他狂放不羁的文笔,恰恰是他自强、自信、正直、果断、勇敢的个性。柳岩(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认为,苏轼的思想模式和哲学特点是以儒为本,积极入世,和而不同,旷达淡泊,矢志不渝。它通过求物之美、知心、知口、知手来揭示创作的艺术规律。在散文理论上,苏轼提倡个性化、原创性和多样化,指导了当时的新古文运动。
关于清代散文,代表们讨论了方苞和魏源的散文。徐福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认为,方苞的散文哲学是:文学可以抒发情怀和心声,也是作者践行社会责任的利器;李严李德,立功,文学传统,道家传统;作者要坚持自己的性格和文学风格,既要有道德修养,又要有功能能力。对于魏源的散文,吴晓林认为:在他的散文创作中,魏源主张把实际的东西付诸实践,匹配文学性和创新性。他对儒家经典和道家思想的坚持,有着深刻的现实内容和新的意义。重视尚华是为了笼络中国和现实,同时也是为了改变,为了变律为古,为了逆势而动。他的散文简洁有力,却有着惊人的力量。桐城派古文盛行,魏源不再倚重,仍在使用和变化的散文特色,对晚清散文影响很大。
中国现当代散文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先从双方做一个整体的评价或者建议。袁咏琳(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认为,当今世界的中国散文作品,无论是中国大陆(尤其是新时期以前)、台港澳还是海外,都深受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散文史,堪称“民族文化性格的进化史,民族审美性格的进化史和发展史”。王聚敏认为散文不仅是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呼吁在26世纪构建一种新的“散文文化”。他总结说,中国散文是在农业经济和专制制度下诞生,在封建官僚和文人手中成熟的一种文学样式,决定了古文或“散文文化”的一些文化特征,如“反现代性”、“自足性”。所谓建构,就是在精神结构上进行实质性的改变,在意蕴的开放性、构思风格的现实性、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情感品质的体验性、话语姿态的传达性、语言修辞的及物性等方面,创造“散文文化”的“先进性”。
其次,从地域文化的角度论述了西方散文、京派散文等散文流派。范佩松(苏州大学文学院)以一个理论家的勇气指出,“西方散文”是世纪末最后一个散文流派。这个学派由贾平凹、张承志、周涛、马丽华、刘亮程、刘成章和杨文宇组成。他的散文精神有三个特点:一是表现自己生命精神的优越性;第二,自觉捍卫边缘文化的神圣性;三是展现西方人独特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和审美观。蔡莉(苏州大学文学院)从散文地域比较的角度呼应了范佩松的“西部散文”理论。她认为,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和江南已经相当明显地成为“两座高峰”,前者的特点是“勇猛宽厚”,后者的特点是“才华横溢”。曾令存(嘉应大学)认为“在中国当代作家中,贾平凹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具有‘世纪末情怀’的作家”。这体现在既有现代精神文化品格,又有现代主义艺术“颓废美感”的“颓废”二字上。王兆生(中国社会科学,海南师范大学中国散文研究中心)首次对20世纪北京文化和中国散文做了系统考察,称20世纪中国散文家对北京的敬仰和眷恋表现在五个方面。北京的地理气候之美,悠久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胸怀,自由快乐悠闲的生活方式,梦幻的色彩等等。,孕育了冷静叙述、美妙意境、诗意语言、真挚感情的散文风格。
第三,我们对散文理论批评中的民族精神有着清醒的认识。蔡(海南师范大学闽江学院中国散文研究中心)专论新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范式,认为旧散文范式的根本弊端在于“非人”的文学观念,即忽视人的主体价值的“文以载道”观念;“人的文学”的提出,使散文文学的自律性得到充分肯定,散文人格理论得以确立。她特别喜爱“捧着书看的超越”这两种特质,这两种特质可以保持散文的自由精神和独立品格。黄克安(泉州师范学院)批评朱自清、鲁迅等人“对散文的文艺价值评价过低”,发现徐志摩是第一个真正“使散文成为独立的艺术”的理论家和作家。充分肯定了何其芳提出的“散文应该是一种独立的创作”的主张和“画梦”的独特艺术价值。曾(四川大学文学院)的《论中国文人散文研究》指出,余光中首次提出“文人散文”的概念,并概括了文人散文的本质特征。二是以专著的形式肯定了于大祥在学者散文研究方面的成就,有三个理论贡献;第三,要求对余等人的学者散文进行科学研究,防止意气用事。毕光明(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从文体学、美学、文学、政治、农民关怀文化、心理学等角度对杨朔的“农民关怀意识”及其所谓的“诗歌”理论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理性批判。
第四,关注台湾、香港及海外华文散文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关系。李(湖南省作协)认为散文所表达的中华民族精神体现在四个方面:对故乡的热爱、对家园的思念、对文化的根、对文字的结。他强调,文字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余光中对语文的珍视和他在文学语言包括散文创作上的造诣和成就,是他弘扬民族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黄伟良(台湾佛光大学)说,余光中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感情的作家。他写诗,成了“思乡诗人”,或者说“民族诗人”。写散文必须是佳作,是“20世纪中国散文的一流之作”。余最近的散文《甘肃山东行》,其“民族精神的书写,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度”。陈杰是目前专门研究余光中绘画或画家散文的第一人。她认为余光中的散文写的太阳意象比月亮多,她是一个真正的男性散文家。黄国彬(岭南大学)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观察,来谈余光中散文的优秀之处。他说,余的观察力很强,他能注意到大多数人不注意或不关注的事物及其关系;于是,心中常有灵光一闪,在口中宣示或写成文字,变得风趣幽默,令听者或读者惊喜。吕若涵(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从多方面论述了余光中散文对中国散文现代性的历史贡献。第一,较早地对五四散文进行了批判,实施了清除五四经典的计划。二是创作出适应现代工业文明人生活体验和感受的充满“壮美之风”的散文;三是对散文的主题、题材、结构、节奏、语法、语言有自己比较系统的理论主张。局限性在于对经典的批判有失偏颇。王晖(海南师范大学中国散文研究中心)认为,余光中是一位既懂创作又懂理论的通才,是真正的散文大师。余在散文理论批评上有着独特的贡献,其散文观的关键词是“知性与感性”。余光中的散文研究占据两个制高点:一是他的中西文化教育背景和文学素养;二是他出色的持诗、随笔、评论、翻译、编辑彩笔的能力,使他对一系列散文理论问题有了真知灼见。俞大祥(海南师范大学中国散文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中文系)首次对余光中的散文成就提出了“韩朝苏冯海煜”的理论。所谓“峰”,不仅仅是与海、潮有关的峰或浪峰,也包括像波浪一样的山中的峰。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余散文挺拔气象、澎湃气势、宽广境界、阳刚之气的描述或概括。尤其是他早中期的鲁莽实验散文,充满了豪放之美,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散文的经典文本。二是他对古典散文尤其是韩朝苏海的继承在一定时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元明清到现代,多了些浪漫抒情,少了些骄横霸气。这个说法在会上引起了反对和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