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是怎么发现水稻的,袁隆平是怎么发现水稻的?

1、1960年7月,袁隆平在农校的试验田里意外发现了一株很有特色的水稻。他用这种水稻进行试种,发现后代有不同的特性。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断应该是天然杂交水稻。然后他人工去除了雌雄同体水稻的雄花,给它们另一个品种的花粉,试图产生杂交品种。

2.1961年的春天,袁隆平把这种突变体的种子播进了创业的试验田,结果证明,在1960中脱颖而出的这株是“天然杂交水稻”。他当时是安江民校的老师,但面对当时严重的饥荒,他决心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的威胁,搞水稻雄性不育实验。

3.1964年7月5日,袁隆平在实验稻田中发现了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过人工授粉,产生了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的种子数百粒。

4.从1964到1965,两年的水稻花期,袁隆平和科研团队在稻田里进行杂交育种实验。此后,在稻田中发现了6株具有自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年的观察和实验,我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丰富的认识。根据积累的科学数据,他大学毕业大约12,发表在第四期《科学通报》第17卷1966。

5.1965年7月,袁隆平对安江农校附近稻田的南特、早粳4号、胜利籼稻品种共14000余穗进行逐穗检查,发现6穗不育株。在随后两年的播种中,加上去年发现的不育株,* * *发现了6株。经过两年春播秋翻,4个* * *品系成功繁殖1 ~ 2代。这项研究彻底推翻了米楚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理论,并推断水稻也具有杂种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可以大大提高杂交水稻的产量。

6.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水稻雄性不育》,发表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第4期(17卷)。5月,国家科委九局局长赵石英同志对袁隆平发表的《水稻雄性不育》一文十分重视,并以科委九局的名义致函湖南科委和安江农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活动,指出这项研究意义重大,如果成功,将大大提高水稻产量。6月,文革开始,袁隆平受到打击,水稻雄性不育实验被迫中断。

7.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了《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育系选育方案》,上报省科委和千阳区科委。6月,由袁隆平、李碧湖、尹华琪组成的千阳农校(更名为安江农校)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组正式成立。

8.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在安江农校中古盘7号田种植了700多株珍稀无菌苗,面积133平方米。18年5月晚,中古盘7号田不育材料苗全部被拔除销毁,成为未解之谜。袁隆平伤心欲绝。事发后第4天,在学校一口废弃的井里发现了5株残存的幼苗,实验继续进行。

9.1969年冬,袁隆平、李碧湖、尹华琪等在元江县加速繁殖不育材料。

10、1970年夏,袁隆平从云南引进野生稻,计划在泾县杂交(安江农校再次迁至泾县),因无短光处理而未果。秋天,袁隆平带领李碧湖、尹华琪等科研团队,到三季稻实验条件较好的海南岛雅县南江农场进行研究实验,从农场的技术人员和工人调查野生稻的分布情况。

11、1971年春,湖南省农科院成立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袁隆平调任湖南省农科院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工作。

在12和1973,合作团队通过试验找到了恢复线,克服了“三线”的支护困难。5438年6月+10月,袁隆平在苏州召开的水稻科研会议上发表了《利用野生稗草选育三系的进展》一文,正式宣布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已配成。

13、1975,袁隆平攻克了“制种关”,摸索出了制种技术的成功。10月,袁隆平和李碧湖(右一)正在观察杂交水稻的生长情况。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19个省、市、自治区先后组成科研协作组,开展大规模科学试验,成功育成杂交水稻。

14和1976杂交水稻成功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