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的历史评价是什么?
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袖,是中国* * *产党诞生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中国先进人士。关于他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哲学思想,有很多争议的问题。这里有五个有争议的问题需要回顾。第一个问题,康有为是哪个阶层的政治代表?有评论认为,康有为领导的维新运动反映的是刚刚由官僚、地主、富商转化而来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有评论认为康有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也有人认为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反映了“正在兴起并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人们要求摆脱旧制度,发展生产力”的诉求。第二个问题,康有为早期的思想有什么特点?有评论认为,经学是康有为变法思想的主要理论。但也有论者认为康有为用的是经学之体,进化论才是让其改革思想熠熠生辉的灵魂。有学者认为,康有为早期的思想体系是由多层次构成的:融西学于中,以现代经学对抗古代经学,以晚明遗民思想丰富儒学,以王陆理学排斥朱成理学,以佛学拓展儒学。第四个问题,康有为从主张建立国会和宪法到建立制度局,是一种“倒退”还是“背叛”?一种观点认为,康有为的行为显示了他严重的政治倒退。有评论指出,“维新派一赢得接近天皇的机会,就立刻把自己的政治纲领放在一边。”究其原因,“屈服于顽固派的压力,害怕‘愚人’作乱,是康有为政治倒退的根本原因”,也与康有为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另一种观点认为,康有为从主张建国到提出设立制度局的转变,并不意味着其政治信仰的“抛弃”或“倒退”,而是一种“战略思维”。设制局,既不是康有为的政治倒退,更不是动摇。称之为政策议程的具体化更为恰当。有学者认为,康有为政策主张的变化是由于个人情况的变化,因为受到皇帝的青睐和重用,开设不经选举的机构局当然是合适的。有论者认为,对康有为政治纲领演变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政治形势,而不是维新派的个人境遇。也有人认为康有为的转变是“减少了乌托邦的成分,增加了务实的精神”。他建立制度局的计划是可行的,是一种“过渡形式”。在写作时代,有论者认为《大同书》手稿的发现“使我们无疑相信它写于1901~1902之间”。有评论认为《大同书》写于1884年至1902年,基本可以列为戊戌变法之前的作品。其他人认为《大同书》是后来写的,在它最初出版的前夕。同样,对于康有为著作的思想意义和历史评价,史学界也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大同书》具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双重性质,是康有为政治思想发展的最高峰。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同书》就其主要倾向而言是反动的。第三种观点认为,《大同书》“用乌托邦的方式表达了康有为早期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进步思想”。其积极意义在于“为戊戌变法提供了一个虚幻但美好的前景”。当时,少数从封建阵营走出来的知识分子“甚至在读了《大同书》的一些内容后,也激起了反对封建主义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