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性格(转)

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人的德性,重视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文如其人”强调文人的道德品质,是中国传统的人文观。因为文字承载思想,思想决定一个人的品质,作为文人,首先要有道德。要写好文章,首先要做一个好人,没有德行就做不出声明。有超人的品格,才能有超人的文章。

个人人品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文章的质量,因为凡是意境优美、清秀、有意义的文章,都是人一字一句写出来的,读者要体会文章所阐述的人文精神和内涵,体会作者的心境、思想意境乃至做人之道。在中国古代写作中,思想尤为重要,“以道写”、“以”、“以道写”是他们的职责。文人无论写什么,考什么,交流什么,都追求一种“文道合一”的境界,以文施教,以文抒情。“尚书?姚典曾总结出“诗言志、唱词、依声而唱”的创作规律,从孔孟到杜甫、白居易,再到欧阳修、苏轼,都强调创作的思想性,重视作品的社会效果。作为一个作家,是道德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古人云:“心出于德,显为济,建为荣,立为节,宣为文,运为笔..."

比如孟子说“我善修我的浩然之气”,孟子的文章也是慷慨博大,让人感受到一种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这不仅仅是通过学习写文章来实现的,更是因为他那种坚持正义和公平的社会责任感,是装在心里,暴露在外表,表达在文字里,表达在文章里的。他那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的名言,对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再如,唐代白居易提出“文章为时而作,诗词为物而作”,认为文章必须肩负起“补时务”的历史使命,以达到“解除民疾,利人不足,令听者引以为戒”的目的。他的文笔简洁、自然、流畅。代表作有《卖炭翁》、《杜灵错》、《红线地毯》等。在《送唐生》中,他写道“惟歌能使人病,愿天子知”,这些都体现了为民请命,揭露社会弊端,呐喊正义。他不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敢于直言、热爱人民、廉洁自律的清官。在恶劣环境下特立独行的贵人形象屹立在人们心中。据说他每写一首诗,都要读给老婆婆听,老人听不懂就重写,所以他的诗连不识字的老人和小孩也能听懂,作为文学故事流传下来。

宋代陆游说“欲学诗,须外功”,认为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应是人生和文学的永恒主题。只有关心人民,不负使命,品德高尚,才能写出有感染力的文章。终其一生,他都以梅花的品格鼓励自己,说“雪虐风的名字越是凛然,花间的气节就越是坚定”“你可知道那是冰雪覆盖的时候?”历史上流传千古的著名作家,几乎都是有着梅子般性格的人。从《归Xi词》中,人们读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伦理观;从《满江红》看岳飞“待始,收拾旧山河”之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是从岳阳楼的故事中读出的。他们的文章流传至今,都表达了高风亮节的语言形象,崇高的文学地位与高尚的人格相得益彰,崇高的信仰是成就他们的关键。对于人品不好或者吃亏大的人,他们的文字也是受人品影响,随人而死,消失不见。

中国传统文化以道德标准衡量一切,引导人们以正确的是非观面对“善”与“恶”、“对”与“恶”的原则性问题。知识分子作为社会的良心,几千年来都有追求真理、崇尚道德的传统。他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捍卫道德与真理的勇气而备受人们推崇,让人们学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追求光明与美好,将道德作为人们生活与生存的准则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