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文的巨大进步——中日经贸关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日经贸合作是中日两国利益的最大交集,是密切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1972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经贸关系朝着互利共赢的方向发展,总体上保持了良好势头,促进了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实践证明,争取中日经贸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是符合两国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确选择。
加强中日经贸合作是两国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客观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我们必须保持良好的外部环境,并积极促进与其他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友好合作。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外资来源国和引进技术的主要来源国,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巨大的市场、活跃的商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智力资源是日本经济发展特别依赖的。近年来,日本对华出口大幅上升,中国成为日本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双边贸易总额在2002年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后,2004年达到6543.8+0600多亿美元。中日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拉动了两国经济增长,促进了两国在科技、教育、旅游等领域的广泛合作。然而,近日来,日方在历史等一系列问题上的错误言行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所以,社会上有人提出“抵制日货”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这样做是完全不合适的。在国际经济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形势下,一味抵制日货,会损害双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不利于双方取长补短,也不利于我们很好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最终损害中国的整体利益,影响我国发展大局。我们要立足于维护本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积极推动中日经贸关系健康发展。
加强中日经贸合作有利于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互利的经贸合作是发展两国政治关系的重要基础,稳定健康的政治关系是促进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条件。新形势下,中日经贸合作的互补优势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更加突出;中日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利益交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加强中日经贸合作,对于发展长期稳定的中日友好合作关系,今天比过去更有现实意义。但令人遗憾的是,日本在历史、台湾省等问题上的一些举动违背了自己的承诺,背离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使当前的中日关系陷入了困难局面。如果这种不和谐的政治关系持续下去,必然会伤害两国经贸合作的发展。日方应以认真慎重的态度处理影响中日关系顺利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将承诺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为推动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氛围。
加强中日经贸合作符合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时代潮流。当前,经济全球化步伐明显加快,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经济领域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中日经贸合作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达到了相互利益不可分割的地步。21世纪的亚太地区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随着亚太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经济联盟的呼声日益高涨。中日作为世界和亚洲的两个重要国家,应该深刻认识加强双边经贸合作的重大意义,努力协调和解决双方的矛盾和问题,为实现区域经济合作和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努力。
“风景要长,要醒目。”中日经贸关系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和精心维护。中日双方都应高瞻远瞩,以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措施,尽快扭转当前中日关系的困难局面,积极推进中日经贸合作与交流,努力推动中日关系稳定健康发展。
关于中日关系的现状;
2008年
65438+10月5日、6日,中日历史研究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10月27日至28日,新一届中日友好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双方成员围绕落实福田首相访华成果、确保胡锦涛主席访日成功这一主题,广泛深入地交换了意见。
2月19日,全国人大与日本参议院定期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吴邦国委员长会见日本参议院访华代表团,就中日关系交换意见。
2月20日至24日,国务委员唐家璇应邀访日。在日期间,他分别会见了福田康夫首相、高村正彦外相、众院议长河野洋平、参院议长江田万里、前首相安倍晋三及各政党领袖,并出席了日本各界人士招待会。结束东京日程后,国务委员唐家璇访问了大阪和奈良。
2月26日至3月1日,日本自卫队联合参谋长斋藤隆访华。
3月15日,中日青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在北京举行。胡锦涛主席出席了开幕式系列活动,并与两国青年进行了交流。
3月31日,第八次中日防务部门安全磋商举行。
2005年4月15日至2006年4月16日,日本执政党两党干事长伊博温明和北川和夫访华,胡锦涛主席会见了他们。
2007年4月6日至20日,杨洁篪外长访问日本,为胡主席访日做最后的政治准备。
5月6日至10,胡锦涛主席对日本进行国事访问,被称为“暖春之旅”。访问取得了丰硕成果。双方发表了《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这是中日之间的第四个政治文件。双方还发表了《关于加强中日政府间交流与合作的联合新闻公报》,确定了当前落实联合声明的70项具体措施。双方就增进政治互信、促进人文交流、深化互利合作、努力振兴亚洲、应对全球性挑战达成广泛共识。
5月8日,日本青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在东京举行,胡锦涛主席和福田首相出席了开幕式。
第二,经贸关系
(一)中日贸易
日本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到2003年,日本已经连续11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04年被欧盟和美国赶超,退居第三。
2007年,中日贸易保持快速增长势头,进出口总额达到2360.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其中,我对日本出口654.38+002.07亿美元,同比增长654.38+065.438+0.4%;我自日本进口654.38+033.95亿美元,同比增长654.38+05.8%。中国的赤字是365438美元+0.88亿美元。
(二)日本对华投资
日本是我第二大外资来源地。2007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项目数为1914,同比下降20.6%,实际到位金额35.9亿美元,同比下降20.8%。截至2007年底,日本在华投资项目累计39628个,实际到位金额665438美元+7.2亿美元。
(三)日本与中国的金融合作
1,日元贷款
日本对华日元贷款始于1979,双方同意在2008年前结束对华日元贷款。5438年6月+2007年2月,两国外长签署了最后一批对华日元贷款换文。至此,日本政府已承诺向中国政府提供日元贷款约3316486亿日元(约合33亿美元)。截至2007年9月,我实际使用贷款约25207.33亿日元,用于255个项目的建设。日元对华贷款占中国从外国政府贷款的50%左右。
2.免费援助
截至2007年底,中国* * *接受日本无偿援助共计139825亿日元,用于141项目建设,涉及环保、教育、扶贫、医疗等领域。2008年5月,双方签署了2008年援助协议,日本今年将向中国提供5.77亿日元的援助。
3.“黑字还”贷款
1988和1994年,日本进出口银行两次向中国人提供“黑字贷款”,金额达1400亿日元。
三。文化交流与合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日两国一直保持着民间文化交流。主要形式有文艺演出、艺术和文物展览、学术和人员交流等。其中,1972上海舞蹈剧院赴日演出等一系列重要文化交流活动,为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1979 65438+2月,两国签署了《中日文化交流协定》,确定了发展两国文化、教育、学术、体育交流的目标。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比文化交流合作全面发展,呈现出官民同在、渠道和形式多种多样的新局面。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活动之频繁、内容之丰富,在与中国有文化交流的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中日文化交流有以下特点:1 .* * *文化底蕴深厚,文物、书法、诗歌、水墨画、戏剧(京剧、歌舞伎)等东方传统文化交流得天独厚。二是民间交流占据主体。据统计,目前民间文化交流占文化交流总量的95%以上。
近年来,双方在商业演出、音乐、影视、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的交流合作蓬勃发展。目前,日本已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和贸易伙伴之一。
近年来,中日两国举行了多次大型文化交流活动。65438-0999,我在日本举办“99日本之旅”,日方在中国举办“日中文化友好年”。200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日两国共同举办了“中日文化年”。2007年是“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全年举办了300多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08年是中日青年友好交流年。2008年5月,双方签署了中日互设文化中心协议。
第四,科技交流与合作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双方于1980年签署了《中日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建立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关系。此后,两国科技交流与合作发展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官民并举的局面。特别是在技术合作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目前,中日两国政府间的科技合作主要包括:中日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项下的合作,两国政府部门间的对口合作(包括部门间签署的合作协议等。),通过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和《中日核能合作协定》的渠道进行技术合作。此外,两国许多部门、地方、研究机构和大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对促进两国科研人员的交流和开展合作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双方在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合作发展迅速。2007年底,福田康夫首相访华时,双方签署了《中日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合作的联合声明》。
动词 (verb的缩写)军事交流与合作
中日于1974互设武官处,军事交流始于70年代末,关系良好。1989之后,两国军事交流一度中断。1995日本防卫厅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西元彻也访华,中日高层军事交流恢复。1998实现了国防部长互访。2000年,两军总参谋长互访。2007年8月,国防部长曹刚川访问日本。165438+10月,二战后日本军舰首次访华。从1997到2008年,中日两国防务部门举行了八次安全磋商。中日两国还在国防医学、大学和学术研究领域开展了交流。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日时,双方同意加强防务交流,日本防卫大臣将于今年访华。
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目前中日关系总体冷淡。虽然最近两国高层交往不断,但在一些敏感问题上仍然存在很大分歧,比如最典型的钓鱼岛问题、台海问题、历史问题等等。在未来的发展中,中日之间的问题会更多。日本作为一个岛国,所有资源都依赖进口,运输的落实是个大问题。但是,日本的运输船都经过台湾省海峡。日本害怕中国统一台湾省后切断他们的海上航线,所以预计2020年中日之间还会有一战。。。
中日关系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
历史上中国和日本从来没有同时强大过,所以两国谁强大,对方就是附庸或者被侵略被压迫。
现在两国同时强大,必然会有对立和分歧,可能要僵持几十年以上。
未来我想大家都会明白,两国的关系可能和英法一样,属于同一个东亚联盟,然后在理性的规则中争夺联盟的主导权。这个联盟应该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的一些国家。在这个联盟的盟主争夺战中,统一后的朝鲜、印尼、越南、澳大利亚都会有一定的影响力。
中日关系体现和凝聚了国家关系的复杂性,不仅是邻国之间的关系,也是大国之间的关系。既是“东西”关系,也是“南北”关系;历史上既有和平与对立的双重关系,现实中又有依赖与竞争的双重关系。中日关系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期。正确对待和处理,是两国人民特别是两国政治家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从战略高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用战略的眼光看待和处理问题,主要是用历史的、全局的、未来的眼光去思考和处理问题。
第一,要善于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中日关系的现状很大程度上与中日关系的历史有关,“以史为鉴”成为处理中日关系的基础和前提。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中国把“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作为指导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以史为鉴,也就是中日关系的历史,如何认识和对待中日关系的历史,从中寻找教训,将是两国人民必须完成的历史课题和现实任务。
说到中日关系史,中日甲午战争和日本侵华战争历历在目,对日本人民造成的伤害刻骨铭心。难怪人们在中日关系中提到“以史为鉴”,会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段历史,并将其上升到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辱的战略高度。这样理解中日关系的历史没有错,但不全面,不正确。周恩来总理用了十个字来解释中日关系的历史,那就是“两千年的友好和五十年的对立”。“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是中日关系史上最全面、最准确的解释和表述。中日关系,从历史角度看,友好是长久的,对立是短暂的;友谊是历史的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艰难而苦涩”的一页。只看到“50年对立”而忽略“2000年友谊”,或者只看到“2000年友谊”而忽略“50年对立”,都是不全面的,都会得出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结论。
“两千年友好”使中日两国享有长期和平,共同发展。中日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唐朝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峰,日本使臣云集长安,鉴真僧人越境日本。在漫长的交流过程中,中国文化得到传播,日本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在一衣带水的地缘关系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许多相似因素的东方文化观念和社会结构。即使在近代,两国为推动社会发展而启动的“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也充分说明了两国在自身社会发展周期和节奏上的“相似性”。“两千年友谊”使两国人民长期享有和平的外交关系,长期享有彼此的文化营养,长期享有社会文明的成果。即使在甲午战争之后,孙中山、鲁迅、郭沫若、周恩来等人仍出于两国革命和友谊的需要,往来于中日之间。“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为贵,合则两利”,和则俱生,和则俱胜。
“50年对立”使中日关系破裂,社会陷入停滞。明治维新后,日本在迅速强大的国力支撑下,忘记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扩张野心,悍然挑起了让日本人民蒙羞的中日甲午战争。几十年后,在侵华战争中,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人民的伤口上犯下了滔天罪行。两次战争发生在半个世纪之内,瞬间摧毁了两国几代人创造的财富,一下子打破了两国“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传统,使两国人民失去了和平与稳定,饱受战争的煎熬和战争的创伤。两场战争让中国社会倒退,国家分裂,让日本的繁荣瞬间化为废墟,限制了国家主权。“五十年对立”的历史证明,“斗必伤二”,对立必然失败,战争必然失败。
如果说中日关系的历史是“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那只能证明“和则两利,斗则俱伤”的文明智慧显然是不全面的。「两千年友谊」的关键是什么,「五十年对立」的关键是什么?今天人们必须认真总结。“两千年友谊”的关键在中国。在“两千年友好”的历史中,中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并没有利用领先地位向日本扩张,更没有发动战争,而是坚持睦邻友好的民族传统,其结果对自己和他人都是有利的。“50年对立”的关键在日本。“50年对立”历史前后,日本比中国发展得更快更强。日本在发展领先后,没有什么好隐瞒的,野心膨胀,向外扩张,损人不利己。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领导地位,如何看待和对待自己的大国地位,正确的做法是:领导不称霸,强大不扩张;领导不忘好邻居,强大需要朋友。
第二,要善于从大局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正处于关键敏感时期,处理不当会对大局产生不利影响。从大局出发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最重要。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把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作为判断国际事务和国家关系的根本标准。整体情况如何?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才是大局。和平与发展是我们的国家利益,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也是中日关系的共同利益。顾全大局,维护国家利益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已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成员的神圣使命。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的大局。21世纪,20世纪上半叶饱受战乱蹂躏,中间又受到冷战威胁,人类最需要的是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此背景下,中日关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中日关系不仅是重要的双边关系,也是重要的国际关系,影响双方和世界,必须谨慎处理。
进入21世纪后,中日两国都进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经过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日本在经济上已经成为世界强国。由于二战,日本的政治军事国际地位受到限制,现在正积极推动从经济大国向政治经济大国转变。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正在实现从传统政治大国向经济政治大国的转变。中日两国都处在向更高的国际地位和更重要的国际角色转变的过程中,两国的经济总和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中日两国同在亚洲,近邻,又有历史遗留问题,必然会产生各种摩擦。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两国之间的摩擦,必将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中的消极因素。中日两国应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出发,正确看待和处理两国重要国际角色和国际地位转换过程中产生的摩擦。
要使中日关系有大局感,至少需要解决两点:一是正确认识世界大国应该承担和履行的国际责任。中国和日本都是世界强国,主观上和客观上都在向全面的世界强国迈进,但在成为世界强国之前,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这个心理准备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局有深刻的认识,对历史问题有深刻的反思,愿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就日本而言,首先是要真正反省历史上对世界和平发展造成的损害,对其侵略给亚洲国家造成的伤害进行忏悔和道歉,以其和平发展道路和与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睦邻友好的做法取得有关国家和人民的信任,以实际行动真正证明自己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对中国来说,首先要以世界和中日大局为重,正确认识和处理中日关系中的摩擦,不能为了一时的紧张而牺牲未来,不能让局部的不和谐影响两国的全面关系。多做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努力,不激化矛盾,不扩大紧张,是中日两国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也是大国形象的基本要求。第二,中日两个世界大国,在各自向世界大国转变的过程中,必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国和日本都在亚洲和东北亚。他们在各自向世界强国的转变中不可能没有竞争和摩擦。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竞争和摩擦。从世界格局演变的历史来看,区域发展和区域一体化包括以美国为单核的北美自由贸易区,以法国和德国为双核的欧盟,以及多核的东南亚国家联盟。中国和日本在亚洲特别是东北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未来的亚洲一体化进程中,特别是东北亚地区,中日两国应该成为共同促进亚洲包括东北亚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双引擎。
21世纪中国的大局和国家利益非常明确,就是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保持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和平的国际环境,特别是和平的周边环境,是当前中国重要的国家利益,因为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是维护国内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没有和平的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中日关系是周边环境和关系的重要因素。保持国内稳定是当代中国的根本利益。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民和谐生活的保障,是社会文明的重要体现。周边关系摩擦会影响国内稳定,国内民众情绪不稳定甚至会威胁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是当今中国的核心利益。“发展是硬道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NP在世界后面。日本是发达国家,人均GNP居世界前列。发展对中国来说远比日本重要。如果发展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中国不可能真正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国,日本与美国、欧盟一起成为中国前三大贸易国。经济利益中有巨大的* * *利益。中日关系直接关系到维护和平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面对这个大局,每个人都必须处处保持清醒和理性,一切爱国情感和行动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大局和利益。有利于大局和国家利益的感情和行为就是爱国,否则就会走向爱国的反面。
第三,要善于从未来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其中“以史为鉴”是前提和基础,“面向未来”是目的和基础。中日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两个大国,应该为亚洲和世界的未来做出贡献。我们必须用未来的目标和需求来指导和约束过程行为。对中国来说,从未来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极其重要。
未来的世界应该是和平发展的世界,未来的国际秩序应该是公平合理的新秩序。中国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应该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做出努力和贡献。以理性与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关系和国家争端是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重要实践。亚洲特别是东亚的持续发展必将在未来的国际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应该从亚洲开始,东北亚国际新秩序的建立首当其冲。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在处理东北亚国家关系和建立新秩序中受到考验。不以现在代表未来,不以现在牺牲长远,不以情感代替理智,不以对抗牺牲合作,才是我们应有的正确态度。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学生,应该理解和支持国家和政府为建立国际新秩序,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所做的任何努力。绝不能让我们建立国际新秩序、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努力因一时冲动的过激行为而受挫,甚至成为其他国家误解和攻击的理由。
一体化是未来亚洲和东北亚的基本趋势。东亚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有* * *的认识,正在进行各种努力和实践。中国是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亚洲和东北亚一体化符合中国和本地区国家的根本利益。中国和日本是亚洲的重要国家,也是东北亚的核心国家。两国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亚洲和东北亚未来的一体化。中国和日本都是“10+3”的成员,是未来这一地区自由贸易区的主要国家,也是自由贸易区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中国和日本的关系直接影响着这一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整合。从亚洲和东北亚的未来来看,中日两国应该彻底解决历史问题,放下包袱,融入地区一体化进程,在一体化进程中发展,在一体化进程中强大。区域一体化对中国来说更为重要,既能保证中国和平的周边环境,又能改变世界不合理的经济政治格局。它不仅可以促进中国的发展,也有助于中国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和国际新秩序。基于此,中国应该妥善对待和处理当前的中日关系,善于以大智慧对待问题,善于以大勇气处理问题。大智慧和大勇气的核心是,以地区和平稳定和地区一体化的未来趋势,巧妙解决中日摩擦,化解各种负面因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这些未来核心利益的实现,有赖于从现在开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其他因素的任何懈怠、忽视或干扰,都将严重影响或阻碍中国未来核心利益的实现。邓小平曾明确指出,除非有大规模的外国入侵,否则我们应该牢牢把握发展生产力。现在,实现中国未来的核心利益,恰逢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促进发展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邓小平说,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的机会,现在我们不能再失去它们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上出现了一个有利于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我们没能抓住它,但日本抓住了它。当我们从“噩梦”中醒来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而日本却在战争的废墟上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265438+20世纪初,世界出现了有利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对中国来说,真的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只能抓住,不能放弃,不能被打扰。当前,中国正处于实现未来国家核心利益的关键时期。任何局部的、暂时的不和谐因素都应引起重视,绝不能让其影响未来中国核心的实现。"小不忍则乱大谋。"中日关系虽然复杂,责任虽然在日方,但处理不好,对中国影响较大。要善于从未来中国核心利益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暂时有很大的问题和麻烦,但从未来中国的核心利益来看,却是另一番景象。
中日关系必须妥善处理,从战略高度,即从历史、大局和未来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是理性的选择,也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