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梅子》赏析
一簇梅花
红莲藕香,玉在秋日缠绵。谁送的云锦书?词雁归来,月满西楼。
花从水漂到水,一种相思,两处闲情。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消除这种情况,只能皱眉,只能介意。
2.翻译
秋天了,粉嫩的荷花已经枯萎,依然散发着残香,睡在竹席上已经有了些凉意。轻轻的提着丝裙,独自登上精致的小船,想放松一下,摆脱相思之苦。仰望天空白云,谁来寄信?“人”字形飞来的大雁回来的时候,清朗的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落,流水独流。我们两个,同患相思病,两地分居,影响着各自的悲伤。这相思之苦,送不走。我只是留着紧皱的眉头,心里却隐隐约约涌上来。
3.欣赏
此词以“红莲藕香留玉秋”这句话开篇,引全篇。其前半句“香藕”描写室外景色,后半句“玉”描写室内事物,起到染清秋时节的作用,表明这是“天冷时”(韩沃《寒》)。全句色彩斑斓,生动传神,既描绘了周围的景色,又烘托了诗人的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符号;枕席冰凉,不仅仅是肌肤之间的触碰,更是内心的苍凉与孤独。这句开篇既描写室内外景物又描写景物中蕴含的隐情的句子,从一开始就表现了环境氛围及其情感色彩,得到了后来评论家的高度赞赏。
前六句是* * *,后五句是按照诗人从白天到晚上,白天做了什么,接触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的顺序写的。前两句“让罗尚轻离,独上青船”,讲的是白天泛舟水上,用“独”字暗示情境,暗讽情怀。下面一句“谁送云锦书”,很清楚地解释了离开后的悬念。
诗人一个人去兰州,想送走他的忧愁;望着天空,我倾向于想得更远。这句话是上下贯通的。与前一句紧密相连,写的是在船上的期待和思念;而接下来的两句“词雁归来,月满西楼”,也由此而生。可想而知,诗人思念着游子的下落,期待着锦书的到来,于是画出了远方雁脚传书的遐想。
而这种远离尘世,令人神往的感觉和遐想,无论白天黑夜,或在船上,或在楼里,都萦绕在诗人的心中。
这个词的后三句和其他诗人的一些词里描写的很像。比如文的《菩萨蛮》回忆明月的模样,的《三令》说明月照得那么伤心,只剩下人,李煜的《遇见你欢》说西楼明月如钩孤,颜姝的《告诉你们的心,以你们的高眼来判断,红岩来了,你们就无限地想。
秦观的《碎玉兰花》是“困危楼,虑一言”,郑文的妻子孙氏的《忆》是“日边消息空晦,画眉愁登楼”。另外还有唐代李益的一首七绝,也和这个词很像。诗的题目是《写爱情》:“水格局珍贵而有思想,千里仪式一夜休。从此再无良宵,任他明月下西楼。”
诗词写过竹席,月光,西楼,也是表达刻骨铭心的相思。相比之下,他们更相似。
“花飘水流”这句话是承上启下,字义不变的。这既是暂时的,也是令人兴奋的。落花落水的场景,远远符合商洛“藕断丝连”和“独在碧舟”两句话。
但它所象征的人生、岁月、爱情、离别,却给人以“无奈花落”(晏殊《浣溪沙》)和“无限水如愁”(刘禹锡《竹枝词》)的恨意。词的下一句自然从这一句过渡到接下来的五句,变成纯粹抒情直白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句话,在写出自己相思之苦和闲愁的同时,也提醒了对方,知道这相思和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从而看到两颗心是相互印在一起的。
这两句话也是尚干《在云端》一句的补充和延伸,说明水虽远,书必在未来,两地之恋初时如一,充分证明了双方的深爱和互信。
前人作品中也有关于两地相思的句子,如叶洛的两雁诗(下篇)“南多别离,北多愁”,韩沃的“青春”诗,“樱花梨花,断肠青春”。这两个字可能就是从这些诗中转化而来,一旦铸造切割成两个句式整齐、意义分明的四句话,就会达到脱胎换骨、点石成金的效果。
这两句话既是分开的,又是一体的。综合起来,从“一种相思”到“两种闲愁”,是两种感情的分离和深化。它的分合表明,这种情况是一而二,二而一;它的深化告诉我们,这种情况已经从“思考”变成了“担忧”。下一句“我没有办法消除这种情况”后面就是这两句话。
正是因为人被分了两地,心里一直笼罩着深深的悲伤。当然,这种情况很难被驳回,但它是“只在眉毛下,却在心里。”
这个词的后三句是一直被人称道的名句。王士禛指出,这三句话脱胎于范仲淹的《御街行》,“大家都来此事,并无避讳之计。”这说明诗歌创作虽然避免模仿,但前人的句子是可以被触动的,使其焕然一新,融入自己的作品。
《照耀你》中成功的感动总是胜于蓝,不仅改变了原句,而且高于原句。李清照的这种特殊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李与范句相比是一个“施事者”。相比之下,样板句又平又直,唤醒不了人眼的艺术效果。
李的这句话别出心裁,用“我只皱眉头,却直入我心”这几个字代替了“我不打算回避”这种直白的描述,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在这里,“眉宇”对应“心”,“才华在下”,“现实在上”此起彼伏。句子结构非常工整,表达手法也非常巧妙,因此具有较大的艺术感染力。
当然,句子离不开开头。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个词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是唯一的。要看整篇文章的对比,尤其是因为它和另外两句话“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形成对比,相得益彰。同时,整篇文章离不开句子,整篇文章都被这些唤醒人们眼球的句子所震动。这个词的艺术魅力主要在于此。
扩展数据1,创意背景
这首词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出嫁。元代诗人易世贞的《天堂图书馆的故事》引用传说中的一段云:“易安久未嫁,诚若远游。易安舒不忍道别,便在金帕书里找了“一截李子”四个字送去。"
现代词人王忠文《李清照集注》提出不同意见:“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皆在东京,明诚为大学士,无远游之责。这显然是不真实的。而李清照的父亲叫李翁,似乎知道他的名字,尤其是因为他无知。”《天书·文库》是伪书,没有很好的根据。
据李清照《金石录自传体序》记载,李清照于建中靖(1101)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两人感情深厚,志趣相投,爱好相同。接着他的父亲李在党争中受了委屈,李清照也受到牵连,被迫回国,有时离开丈夫。
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她的许多思考,并写了许多诗,其中这首诗《修剪李子》是代表作。
2.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约1155),彝族,汉族,冀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早年生活优裕。她的父亲李藏书丰富,她从小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了文学基础。婚后,她和丈夫赵明诚一起致力于字画石的收藏和整理。金兵中原,南流,形势寂寞。在歌词中,他更多地写的是前期的闲适生活,后期的人生经历和感伤心境。
形式上善用线描,自成一派,语言优美。在词论上,强调和谐雅正,提出词“异于一家”的理论,反对把词写成诗的方法。能写诗的,所剩不多,部分篇章有时代感,歌颂历史,用词大方,与他们的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集》、《易安词》,已失传。后人有虞书词集。今天有一个李清照文集的校勘。
百度百科-一剪梅,红藕香,秋日残玉
百度百科-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