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耕望的大师风范
65438-0964严先生被香港中文大学聘为新亚学院导师。据他的学生回忆,当时CUHK给资深讲师的家庭旅费是坐飞机的标准,而严先生一家是坐船来港的,省下来的钱用来贴补家用。事实上,来港之前,严耕望的生活已经相当困难。当时香港大学教书的工资比台湾省高好几倍。但严耕望赴港更多是出于对恩师钱穆的支持,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淘金”。在港期间,为了专心研究和撰写唐代交通图和国史、人文地理,严耕望一如既往地坚持历史语言学院时期的“三不”——不上兼职课,不参加任何活动(包括学术会议和演讲),不写通俗文章赚稿费,理由是花太多时间得不偿失。
1973香港中文大学有一个讲座教授空缺(香港的大学采用英制,每个系只有一个讲座教授,其他都是讲师)。当时,已经是中央研究院院士的严耕望被寄予厚望。然而,因为首席教授必须是一名行政人员,而在他看来,行政工作对学术研究相当“致命”,这是不寻常的。在65岁退休之前,严耕望只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一名高级讲师。余英时在《中国史家的一个简单模型》一文中说,严先生在名利面前表现出的“放纵、孤独、自我克制”的性格,与他在治学上的勇敢、勤奋、执着,如出一辙。这可能是钱穆先生认为聪明人最缺乏的“毅力和愚蠢”。余英时曾经说过,他永远不会忘记任何曾经帮助过严耕望的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对钱穆先生和傅斯年先生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刻骨铭心,甚至可以说是以个人健康甚至生命为代价的!
据严耕望的弟子廖伯源说,严先生去世后,他的妻子段宜兰说,严先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有节制,可以活到90多岁。盖是一位科学工作者,他希望长寿以完成他的大型研究计划。严耕望从小就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从不开夜车赶工作。然而,在他去世前一年,有一个致命的例外。1995年初,台北市历史语言研究所馆藏傅斯年百年特刊征文。认为自己毕生的事业知识得益于的识字,于是不顾高血压、中耳失调等疾病,“竭尽所能,赶尽论文以纪念傅先生”。我已经连续写了两个多月的文章,经常半夜三更才睡觉,甚至有几天工作到凌晨两点才写完稿子。我在将近80岁的时候改变了几十年的习惯,所以写完文章后大病一场,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害。从那以后,我经常走路不稳,站起来就头晕。两个月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举办学术研讨会,纪念钱穆百灵诞辰。为了表示对老师的尊重,严耕望仍在努力让自己振作起来。他每天早上坐公交车去学校参加会议,但在准备发言时,他显然力不从心。他要告诉学生们,钱老师的讲座结束后要好好休息,等他精神恢复了再继续做研究。那年夏天,医生诊断严耕望有轻微的帕金森症状和脑微血管阻塞。多次就医检查无明显效果,病情时好时坏。65438+1996年6月去台湾治疗。在此期间,他的病情有所好转,并已出院。但他突发脑溢血,于10年10月9日去世,享年81岁。
严晚年最得意的弟子,发现严先生的许多未发表的文章早已写成(属于《交通图考》第六卷),但他在为的纪念文集贴文时,并未使用这些成品,而是另作题目重写(唐代人口),显然是为了提供自己的学术研究经验,以真诚报答傅先生当年与他相见的恩情。李绮雯不禁感叹:“可惜,我付出的是生命的代价,我得到的是无法弥补的损失。我曾经以为,归国教师是傅先生提拔的,五十年后又回到傅先生身边。看来是没机会了。”